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幼兒外用薄荷藥物小心神經中毒

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台大兒科醫師李秉穎指出, 門診曾有1名新生兒, 出生不到5天, 因父母用含有薄荷醇的成藥, 造成黃疸症狀加劇, 甚至留下神經後遺症。

薄荷醇樟腦 易影響中樞神經

基本上, 薄荷醇又名薄荷腦, 為薄荷、綠薄荷所含揮發油的主成分的成分。 自然界的薄荷屬植物大多含有此成分, 類似物質包括:樟腦、桉樹醇、尤加利樹的精油、松節油與松針等。 因為薄荷醇、樟腦等, 以及水楊酸具有芳香與清涼作用, 這類物質被大量運用於藥物、化妝品、煙品、酒類、茶、殺蟲劑、清潔劑、糖果、口香糖、牙膏、漱口水、洗髮精、肥皂、精油中,

Advertisiment
往往因嬰幼兒過量使用, 引起呼吸停止, 或是中樞神經中毒等嚴重不良反應出現。

加注警語 保障用藥安全

為確保民眾用藥安全, 臺灣衛生福利部已在去年7月30日公告, 含薄荷、樟腦、甲基水揚酸成分外用藥品必須在仿單上加注“2歲以下兒童之使用, 需諮詢醫師或藥師”, 如果是製成吸入劑、滴鼻劑等劑型則需加注“嬰兒及2歲以下之兒童禁止使用”, 提醒家長注意。

新生兒用藥安全需特別謹慎

李秉穎醫師強調, 許多新生嬰幼兒, 出生1至4個月常有腹絞痛、皮膚發癢等症狀, 不少家長都習慣以市售成藥幫助嬰幼兒止癢、止痛, 甚至退燒;雖然薄荷醇與類似物質具有神經抑制作用, 但如果藉此作用抑制哭泣或是止癢痛,

Advertisiment
對嬰兒健康反而可能有害。

事實上, 薄荷醇、樟腦油具有神經毒性, 甲基水楊酸過量也會引發中毒。 幼兒除了要注意避免誤食導致中毒危機外, 由於這3種成分都能透過皮膚吸收, 如果大面積使用, 對器官相對不成熟的嬰幼兒, 確實可能造成傷害。

小心蠶豆症溶血性貧血

國外醫學文獻已有報告, 患有蠶豆症者因使用薄荷醇物質後, 曾出現有溶血性貧血的病例。 文獻上也曾報告過, 有1名2個月大的嬰兒, 因治療感冒用含樟腦油成分的藥物塗抹皮膚後, 引起嚴重的肝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 另外, 也提醒嬰幼兒腹脹的原因很多, 最常見的原因是生理性腹部突出, 應請兒科專科醫師診視, 不宜使用沒有實證療效的藥物。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