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及治療

用甘油、煮沸消毒過的植物油或強生潤膚油塗抹于痂皮上, 一日數次, 待厚痂變軟後用小梳子慢慢地、輕輕地梳一梳, 頭髮厚痂就會掉下來, 再用中性嬰兒皂和溫水洗淨, 洗後可用維生素b6軟膏、磺松糊劑、3~5%硫磺或白降汞軟膏等局部塗抹, 大多可在數日內消除。

脂溢性皮炎, 是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 屬於濕疹的脂溢型。 其症狀為:最初在頭皮或臉上出現淡淡的紅斑, 隨後逐漸產生落屑, 甚至呈現黃褐色或白色的結痂。 嚴重些的則前額、頰部、眉間皮膚潮紅, 表面覆蓋黃色油膩性鱗屑, 頭皮上還可見較厚的黃漿液痂,

Advertisiment
痂下有炎症並有糜爛現象。

嬰兒脂溢性皮炎, 多發生於1-3個月的肥胖寶寶, 一般不會影響小寶寶的生理狀況、睡眠及飲食, 只是稍微感覺癢癢的。 但頭皮上的層層結痂會因患兒的撓抓而容易繼發感染, 所以清洗結痂是護理的重點。 這種疾病病程自限, 也就是無需特殊治療, 一般在2歲內就可自行痊癒。

嬰兒脂溢性皮炎發生原因

目前仍不瞭解造成嬰兒脂溢性皮炎的真正原因。 新生兒脂溢性皮炎可能是由於胎兒在母體中時, 通過胎盤吸收媽媽的雌性激素, 使皮脂腺分泌旺盛所致;也可能是因為缺少維生素b2;還有可能與遺傳有關。 據資料統計, 父母中有患過脂溢性皮炎的, 寶寶發生該疾病的幾率較高,

Advertisiment
在青春期也較容易長青春痘;另有文獻指出, 從脂溢性皮炎的病灶, 可分離出某些真菌或細菌, 可能是由於皮脂分泌過多, 改變了皮膚正常的ph值, 使抑菌能力降低, 令原來寄存在皮膚上的一些非致病菌大量繁殖, 繼發性引起局部炎症, 從而令寶寶感覺瘙癢。

好發時期、部位與症狀

脂溢性皮炎在寶寶出生不久就可能發生, 斷斷續續、時好時壞, 至3-4個月左右才會有所好轉。 並且, 若遇到氣溫不穩定、季節變換的情況, 更容易再次復發。 脂溢性皮炎好發于寶寶皮脂腺豐富的部位, 如頭皮、前額、眉際、耳後、頰部等, 因寶寶時常用手抓撓, 所以諸如頸部、腋窩、臀溝、腹股溝等身體皺褶處及背部、會陰、肚臍等部位, 也可能會受到波及。

嬰兒脂溢性皮炎又分為兩種,

Advertisiment
一種為鱗屑型, 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邊境鮮明的紅斑伴有皮膚落屑, 天氣乾冷時, 落屑會呈現微微破裂的模樣。 另一種為結痂型, 多見於肥胖嬰兒。 最初是許多小丘疹, 隨後擴大為不規則的黃色斑片覆以乾燥的鱗屑, 有的還帶有黃色油膩性痂皮。 所以有時我們會看到在寶寶的頭皮、眉毛或臉頰等部位, 有厚厚一團白色或黃褐色的結痂, 尤其是頭皮部位的結痂, 有時大到可以覆蓋整個頭頂。 這些結痂, 是脂溢性皮炎的“濕疹化”滲出現象, 從而造成厚厚的塊狀物黏附在皮膚表面。 對此父母不必擔心害怕, 因為這些情況, 並不會讓寶寶感到十分不舒服, 日後也不會在寶寶皮膚上留下疤痕。

但是, 少數情況需要特別注意,

Advertisiment
若是得不到妥當的治療, 可能會引起併發症。 罹患脂溢性皮炎的寶寶, 由於皮膚的生理狀況發生改變, 會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而化膿或產生膿胞。 而且寶寶在腋窩及包尿布的部位, 可能伴有念珠菌感染, 出現鮮紅、邊境鮮明且如薄膜狀的斑片。 對於散佈于其周圍的小膿胞或圓圈狀落屑, 家長若自行購置外用藥塗抹, 常會導致念珠菌感染惡化。

此外, 爸爸媽媽還應當注意區別一些與脂溢性皮炎症狀相似的惡性皮膚病。 爸爸媽媽可以帶寶寶去醫院, 醫生會為您的寶寶做鑒別診斷, 排除一些會危及生命的嬰兒皮膚疾病。 例如:脂溢性紅皮病, 這也是一種全身性嬰兒脂溢性皮炎, 早期的症狀與一般良性的脂溢性皮炎相似,

Advertisiment
但若貽誤治療, 會嚴重危害寶寶健康。

嬰兒脂溢性皮炎的治療法

萬一您的寶寶已經罹患了脂溢性皮炎該怎麼辦呢?做爸爸媽媽的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如果需要喂牛奶, 則應用嬰兒配方奶粉, 並注意增加蛋白質攝入, 少食糖類食品, 給予適當的水果和蔬菜, 還可以口服藥物“核黃素”。

如果油脂過多可服維生素b6, 並用抗組織胺類藥物, 如撲爾敏、非那根、苯海拉明糖漿等止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