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嬰兒時期建立基本信任感

心理諮詢師經常會從一些細小的事情中發現本質, 比方說, 路過某個廣場, 看到年輕的媽媽坐在椅子上, 和嬰兒車裡的小嬰兒玩一個很有意思的遊戲:媽媽笑著把嬰兒車輕輕推出去幾米, 小傢伙便在車裡開心地笑出聲;媽媽再起身把車拖回來, 又笑眯眯地推出去, 小傢伙便又樂得哈哈的……

可是, 當旁邊的另一位媽媽也想照辦一下將嬰兒車推出去的時候, 她車裡的小嬰兒卻被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怎麼哄都哄不住……

有人說, 這是因為有的小孩膽子大, 有的孩子天生膽小吧?那麼, 這膽大和膽小又是怎麼來的呢?

Advertisiment

安全感是人的第二大基本需要

類似的情境也常常可以在另外一個遊戲中見到, 父親或者母親將嬰兒舉起來向上拋, 再接住, 有的嬰兒會因為這個遊戲興奮地咯咯大笑, 而有的嬰兒則被嚇得大驚失色, 緊緊抓住父親或母親的衣服不肯鬆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是同樣的動作、同樣的遊戲, 每個嬰兒的反應會如此不同?

這是因為, 人的內在安全感在產生作用, 人本學派認為安全感是人的第二大基本需要。 那些受到驚嚇的嬰兒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自身的內在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所致, 有的小嬰兒很可能受到過類似的驚嚇, 會在內心認為被拋起來或者被推出去是危險的、痛苦的, 會讓他產生缺乏安全感的潛在意識,

Advertisiment
而那些覺得興奮、好玩的小嬰兒則可能沒有過類似的體驗。

而心理諮詢師告訴記者, 這種內在安全感是由嬰兒與父母的關係決定的。 如果嬰兒覺得父母是安全的, 把他拋起來或推出去後還能夠重新接納他, 嬰兒就能夠忍受恐懼, 可以讓恐懼“飛”一會兒, 而不至於失去享受這種“受到驚嚇後, 再次回到父母懷抱”的快感, 這是一種嬰兒的基本信任感在起作用。 相反, 那些感到害怕或不能忍受被拋起來、推出去的嬰兒, 往往內心隱隱感到某種威脅。 換句話說, 是嬰兒內在的基本信任建立得還不夠穩固, 還需要繼續發展和完善。

現在讓我們再重新去看看開頭的那個遊戲, 一個擁有基本信任的小嬰兒,

Advertisiment
當他被推出去時他是可以暫時忍受“讓恐懼飛一會兒”而感到開心的, 而另一個小嬰兒則因為害怕那被母親輕輕推出去的恐懼大哭不止, 那對小嬰兒來說是多麼痛苦、多麼感到驚嚇!

基本信任感是生命大廈的基石

那麼, 一個人的基本信任是怎麼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呢?

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們, 嬰兒事實上天生是不知道我們所謂的安全、危險的, 我們人在生命最初, 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 當嬰兒餓了、渴了、難受了, 如果母親能夠及時滿足, 他就會感覺到舒適和滿足。 但是母親偶爾的疏忽, 比如忘了餵奶或者換尿布, 再或者嬰兒感覺到有需要的時候通過啼哭來提醒親密撫養者但恰好他們又不在身邊,

Advertisiment
那麼這種情況對嬰兒來說都是很有威脅性的感受, 會讓他感到極大的恐懼感。 倘若這時候母親或者其他親密撫養者能夠發現並能夠及時安撫嬰兒, 比方說將嬰兒抱起來哄一哄或親一親他, 同時及時滿足他的未被滿足的需求, 嬰兒漸漸地就能夠忍受這些威脅所帶來的恐懼, 從而建立起對親密撫養者的基本信任。

如果相反, 情形就很不樂觀了, 如果母親或者嬰兒的親密撫養者經常忽略小嬰兒的需求和受挫的反應, 也不能及時安撫嬰兒的挫折感或者威脅感, 那麼, 小嬰兒就無法順利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 在無法被母親滿足的挫敗中, 嬰兒會感到生命是一個巨大的恐懼和威脅。 而學術上的說法關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被害妄想,

Advertisiment
最早的起源即在於生命早期基本信任的極度匱乏和缺失, 被害妄想是一個極端。

人的基本信任感是生命大廈的基石, 影響著我們的一生對親密關係的感受和品質。

擁有基本信任, 增加幸福感

基本信任的嚴重缺失會導致心理發育上的缺陷, 從而導致病態人格, 比如常見的邊緣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等。

缺乏基本信任的一種表現是, 這個人與他人沒有邊界感, 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關注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上, 在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中對自己是一個“受害者”的身份過度認同。

現在婚姻危機很多, 其中很大部分根源來自一個人基本信任的匱乏和缺失, 而這種基本信任的缺失卻經常會投射到伴侶身上。 比如一個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即使找到一個對她很忠誠的伴侶,她也總認為伴侶不能給她真正的安全,總會疑神疑鬼,無中生有,最終導致婚姻的真正危機。但是她自己卻可能不知道這種非理性的不安全感不是來自伴侶,而是來自她自己的內心。如果總是要求伴侶改變,或者要求伴侶給予自己無限的保證,怎麼可能真正解決問題?在婚姻關係中,只有感到當對方與自己融為一體時才會感到完全的滿足、完全的愛,否則,就是危險,就是恐懼,就是被拋棄的信號,就會感到強烈的不安而拼命想去控制這種“危險”的發生。

還有一種缺乏基本信任的表現是完全相反的,就是與他人的邊界感過於強烈、過於僵硬,與他人的關係看起來外表很開放,實際上內心防禦感很強,不會輕易相信別人。內心深處很孤僻,不喜歡與人親近,即使是自己的伴侶,在心理上也保持著一個厚厚的邊界,不容許對方走進自己的內心,一旦超過自己內心的這個邊界,便會感到強烈不安。

基本信任感,是一個人健康人格的根基,擁有基本信任感的人,能夠與人建立關係,容易接受生活發生的變化,能夠有很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樣,在親密關係中特不會輕易懷疑別人,容易與伴侶溝通,也容易有幸福感。

就像我們在開頭提到的嬰兒車裡的小嬰兒,他知道被推出去或者被拋起來之後過一會兒他又會安然回到安全的懷抱。當這個嬰兒長大了,他無論遇到什麼危險或者在親密關係中遭遇到怎樣的恐懼,他都能依靠基本信任這個基石,走出恐懼,重新找回內心的安全。

比如一個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即使找到一個對她很忠誠的伴侶,她也總認為伴侶不能給她真正的安全,總會疑神疑鬼,無中生有,最終導致婚姻的真正危機。但是她自己卻可能不知道這種非理性的不安全感不是來自伴侶,而是來自她自己的內心。如果總是要求伴侶改變,或者要求伴侶給予自己無限的保證,怎麼可能真正解決問題?在婚姻關係中,只有感到當對方與自己融為一體時才會感到完全的滿足、完全的愛,否則,就是危險,就是恐懼,就是被拋棄的信號,就會感到強烈的不安而拼命想去控制這種“危險”的發生。

還有一種缺乏基本信任的表現是完全相反的,就是與他人的邊界感過於強烈、過於僵硬,與他人的關係看起來外表很開放,實際上內心防禦感很強,不會輕易相信別人。內心深處很孤僻,不喜歡與人親近,即使是自己的伴侶,在心理上也保持著一個厚厚的邊界,不容許對方走進自己的內心,一旦超過自己內心的這個邊界,便會感到強烈不安。

基本信任感,是一個人健康人格的根基,擁有基本信任感的人,能夠與人建立關係,容易接受生活發生的變化,能夠有很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樣,在親密關係中特不會輕易懷疑別人,容易與伴侶溝通,也容易有幸福感。

就像我們在開頭提到的嬰兒車裡的小嬰兒,他知道被推出去或者被拋起來之後過一會兒他又會安然回到安全的懷抱。當這個嬰兒長大了,他無論遇到什麼危險或者在親密關係中遭遇到怎樣的恐懼,他都能依靠基本信任這個基石,走出恐懼,重新找回內心的安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