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要記住衡量寶寶發育好壞的指標

我的寶寶長的夠不夠好不論是在兒保門診, 還是在我們育兒論壇中, “我的寶寶長得夠不夠好?是不是太小?夠不夠高?”等一直是熱點話題。 媽媽們為此可以熱火朝天地交流甚久。

衡量寶寶發育好壞的指標

體重和身高, 反映了寶寶營養狀況的好壞, 也是生長發育是否良好的重要評價指標。 如果寶寶在某一個階段體重不增或增長緩慢, 或體重下降或體重增長過速, 或身高不長或增長緩慢, 均可能是疾病或某些異常情況的信號。

寶寶發育的軌跡

寶寶的體重、身高一般隨年齡的增大而增加, 但也不是一個呈直線上升的過程,

Advertisiment
而是有一定規律的。 所以, 可以在寶寶出生後的2、4、6、9、12個月各稱一次體重和量一次身高;l一3歲, 每隔半年進行一次;3―7歲每年一次。 將每次結果都標在生長發育圖(醫院兒保門診有)上, 描成體重曲線和身高曲線。

孩子的體重曲線與標準體重曲線平行, 表示生長速度正常;體重曲線平坦或向下, 則表示生長緩慢, 應積極尋找原因。 寶寶的身高曲線與標準身高曲線平行, 表示生長速度正常;身高曲線平坦, 則表示生長緩慢, 應積極尋找原因。 通常情況下, 身高曲線是不會向下的, 除非測量的方法不精確。

如果沒有標準曲線圖, 也可根據附l和附2中的資料進行大致的估計。

1歲後的孩子發育慢

細心的媽媽也許會發現,

Advertisiment
孩子l歲後體重為什麼不大增加了呢?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 體重增長的幅度在減少, 寶寶從l周歲到2周歲, 總共也只不過增加2500~3000克, 比起第一年增加6500~7000克明顯有所減少。 不過, 家長不必著急孩子的體重增加明顯減少, 因為這是正常現象。

寶寶2歲以後每年體重平均增長2000克左右, 一直延續到青春發育期。

寶寶長得不如隔壁寶寶好

世界上沒有兩個寶寶是完全相同的, 生長發育存在著個體差異, 所以不要總是拿自己寶寶的弱項和其他寶寶的優勢進行比較。

有的寶寶可能因為種種原因, 如早產、小樣兒等, 出生時體重就比同年齡同性別的寶寶低, 因此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追趕, 以達到“標準體重”;有的可能就一直處於正常範圍的低水準,

Advertisiment
但只要他自己的生長曲線是和標準血線平行增長的, 並且在兩個標準差之內, 就可以認為是正常的。

而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也有很多, 如遺傳、性別、內分泌、營養和生活環境等。

通常情況下, 身材高大的父母所生的孩子身高也高;男孩的平均身高大於女孩的平均身高;營養狀況好的兒童, 身高相對也高一些;經常進行戶外活動的兒童, 其身高增長水準明顯高於戶外活動少的兒童。

如果寶寶的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兒童平均身高並減兩個標準差, 可到醫院進行內分泌激素的檢查, 以排除疾病因素。

量身高:3歲以下躺著, 3歲以上站著

在家裡為寶寶測量身高時, 應注意:3歲以下的寶寶應躺著量身長,

Advertisiment
3歲以上的寶寶應站著量身高。 測量時要脫去寶寶的鞋、帽和子。 最好在上午量身高。 午後可能因疲勞而使脊柱受壓, 測量值午低。

3歲以下的寶寶平躺在桌上, 桌和頭緊靠牆壁, 一人兩手扶住寶的頭, 使之兩耳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另一人則一手按住寶寶的膝關節, 使之伸直緊貼桌面, 另一手拿光滑的木板, 使寶寶兩足平踏木板, 與桌面垂直。 用軟尺測量牆壁至木板的距離即為寶寶身長, 讀數精確到0.1釐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