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帶得多養出乖乖男?

男孩子不會因為接觸的多半是女性而變得沒有男子氣概

歷史上, 寡母帶大的名人很多, 歐陽修就是一個。 他4歲喪父, 母親用荻在沙上教他認字, 把他教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完全沒有在成長過程中, 因為缺乏男性而有任何不正常。

陽剛之氣取決於體內男性激素的濃度。 在胚胎發育到6~8周時, 睾固酮會把大腦設定成男性的大腦, 從大腦造影圖片上看, 男性大腦是前後縱走的神經連接比女性密, 而橫向連接兩個腦半的胼胝體比女性的小。 雖然大腦是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 但在性偏好上,

Advertisiment
基因比環境重要。 平日雖然是媽媽帶的多, 孩子還是有爸爸, 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看到其他的男性, 所以父母不必擔心他沒有模仿的物件。

男孩天生會模仿爸爸, 一次就會

孩子會不由自主去模仿大人, 因為我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 是一出生就已經在運作, 不因爸爸3個月回家—次或天天在家而有所差別, 天下的小女孩都會去偷穿媽媽的高跟鞋、偷塗口紅, 天下的小男孩也會去偷用爸爸的剃鬚刀。

模仿機制最厲害的地方是看一次就會, 爸爸不必天天在孩子面前展示男子氣概。 尤其是真正的男子氣概不是肌肉多, 而是臨危不亂, 泰山崩於前, 面不改色, 如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嶽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和史可法的堅強不屈。

Advertisiment

男孩膽小是因為大人不肯放手

孩子的本性是好奇的, 這是人類演化來幫助自身生存的一個本能, 但是現代的父母怕孩子受傷, 總把他緊緊地管束住, 不讓他去探索。 我們常看到孩子高高興興地在奔跑, 父母卻在後面焦急地喊:“不要跑, 會摔跤。 ”其實孩子個頭矮, 摔一跤不會怎樣, 但是父母天天說“不淮這, 不淮那”, 久了, 孩子就什麼都不敢做了。

過度保護無益, 順其自然最好

研究發現, 若是小時候很少接觸到細菌, 身體裡沒有抗原, 上學後, 就容易生病。 現在很多醫生鼓勵家長讓孩子養寵物, 就是因為從小接觸不同的病源, 長大後比較不易過敏。 而且有些病, 小時候得不會怎樣, 長大後得反而會送命。 我有個朋友,

Advertisiment
生在美國人煙稀少的蒙大拿州, 她小學是在家自學的, 直到初中才去城裡上學。 當別人出麻疹時, 她沒有出, 等她結婚生子後, 她兒子在學校感染了麻疹, 她也被傳染了, 可她兒子病了兩周就痊癒了, 她卻住了兩個月的醫院。 可見, 過度的保護, 不見得對孩子最好。

父母教養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的“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築欲密”, 樹種下去了, 不要動不動就挖出來看, 長根了沒有, 順其天性, 樹自然會長好, 教養孩子也是一樣。 當他每天睜開眼睛看到你, 就會立刻綻放笑容時, 你就做對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