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婦科疾病的外治法

中醫對婦科疾病的治療, 著重整體的調治。 但當病變局限而全身症狀不明顯時, 也可以採用局部治療, 或整體治療的同時兼用局部治療。 在臨證時, 必須運用四診八綱、辨證施治的原則, 結合婦科生理、病理的特點, 分清寒、熱、虛、實, 在表、在裡, 屬陰、屬陽, 在氣、在血, 屬何髒何腑, 然後定出治法。 如屬全身病變, 應以內治法為主, 如屬局部病變, 可兼用外治法治療, 凡婦科疾病, 均可輔以飲食療法, 務求疾病的及早痊癒。
外治法
外治法是婦科臨床常用的一種治法, 主要針對胞中或陰中局部病變, 如痛經、症瘕、帶下病、陰瘡、陰癢等使用,

Advertisiment
今用於婦科臨床的中醫常用外治法有:外☆禁☆陰熏洗、陰☆禁☆道沖洗、陰☆禁☆道納藥、宮腔注入、肛門導入、外敷法等。 外治法一般在非月經期內進行, 宜排空膀胱與直腸後施用, 以利藥物的吸收及對胞中病變部位的滲透。
(一)外☆禁☆陰熏洗適應症陰瘡、陰癢、帶下病。 即外☆禁☆陰炎、前庭大腺炎、外☆禁☆陰潰瘍、外☆禁☆陰白色病變、陰☆禁☆道炎等。 常用藥物白花蛇舌草、銀花、蒲公英、野菊花、大黃、黃柏、苦參、蛇床子、地膚子、枯礬、大飛揚、黑面神、細葉香薷等。 常用方劑蛇床子散、五味消毒飲、飛揚洗劑等。 常用中成藥製劑膚陰潔、潔爾陰、潔霖等。 用法熏洗所用藥液量為1000~2000m1, 將煎好的中藥或中成藥按比例調好後, 趁熱用蒸汽薰蒸外☆禁☆陰部, 待溫度適宜時淋洗或坐浴,
Advertisiment
每次約20 分鐘左右, 每日1~2 次。 熏洗後一般不再用清水沖洗。
(二)陰☆禁☆道沖洗適應症陰癢、帶下病。 即陰☆禁☆道炎、子宮頸炎, 以及盆腔或陰☆禁☆道手術的術前準備。 常用藥方及中成藥製劑同外☆禁☆陰熏洗。 用法沖洗所用藥量每次約500m1, 用陰☆禁☆道沖洗器或陰☆禁☆道窺器將中藥液注入陰☆禁☆道, 反復灌洗2~3 次, 在清潔陰☆禁☆道的同時使藥液直接作用於陰☆禁☆道部位而達到治療目的。 一般每日l 次, 連續沖洗到自覺症狀消失, 或結合陰☆禁☆道分泌物檢查而決定療程。 治療期間應避免性☆禁☆生☆禁☆活。 如屬傳染性疾病, 內褲及浴具應進行清潔消毒, 必要時也要同時治療其配偶, 以免反復交叉感染而影響療效。
(三)陰☆禁☆道納藥適應症陰癢、帶下病, 即陰☆禁☆道炎、子宮頸炎、陰☆禁☆道潰瘍、宮頸潰瘍等。
Advertisiment
常用藥清熱解毒藥如黃連、黃柏、虎杖等;解毒去腐藥如百部、蛇床子、五倍子、硼砂、枯礬等;收斂生肌藥如白芨、珍珠末等;收斂止血藥如爐甘石、炒蒲黃、血竭等。 常用中成藥製劑陰可淨泡藤栓、冰硼散、婦炎栓等。 用法將中藥研成細末或製成栓劑、片劑、膠囊、膏劑等劑型, 納入陰☆禁☆道、宮頸。 若製劑是粉劑, 應由醫護人員操作, 將藥物放置陰☆禁☆道或宮頸。 若為栓劑、片劑、膠囊等, 可囑病人清潔外☆禁☆陰後自行放入。 為了使藥物不易脫落, 陰☆禁☆道炎症宜放置後穹窿處, 宮頸炎症宜直接上到宮頸口。 如帶下量多, 充塞陰☆禁☆道、宮頸者, 宜先沖洗陰☆禁☆道, 將帶下儘量清除後, 再將藥物納入。
(四)宮腔注入適應症官腔粘連、輸卵管粘連、堵塞而造成的月經失調、痛經、不孕症。
Advertisiment
常用藥活血化瘀藥如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莪術等;
清熱解毒藥如毛冬青、敗醬草、魚腥草、黃連、黃柏、穿心蓮等。 常用中成藥製劑毛冬青甲素、複方丹參液、複方當歸液等。 用法將中藥製成注射液, 加生理鹽水成20 毫升左右藥液, 常規消毒外☆禁☆陰、陰☆禁☆道、宮頸後, 經宮頸口加壓注入宮腔及輸卵管腔內。 一般在月經乾淨3 天施行, 隔天1 次, 連做3~5 次。
(五)肛門導入適應症急、慢性盆腔炎、盆腔炎症包塊、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鬱血症等。 常用藥清熱解毒藥如毛冬青、敗醬草、大黃、黃柏、銀花, 虎杖、紅藤等;活血化瘀藥如丹參、赤芍、當歸、川芎、紅花、三棱、莪術等。
用法將中藥煎煮或製成灌腸液作保留灌腸, 或製成栓劑納入肛門內。 中藥保留灌腸每次灌注量為100m1。
Advertisiment
溫度37C 左右, 肛管插入深度14cm 左右, 每天1 次。 如藥物為栓劑, 可囑病人每晚睡前自行放入肛門內。 肛門給藥前應儘量排空大便, 給藥後宜臥床休息30 分鐘, 有利於藥物保留。
(六)外敷
適應症外☆禁☆陰炎、前庭大腺炎、急、慢性盆腔炎、盆腔炎症包塊、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異位妊娠、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產後外☆禁☆陰腫痛、產後尿儲留、手術後腹痛等。
常用藥清熱解毒藥如黃柏、黃連、黃芩、大黃、毛冬青、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銀花等;活血化瘀藥如當歸、川芎、赤芍、丹參、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等;理氣止痛藥如烏藥、香附、木香、延胡、丁香等;溫經散寒藥如桂枝、吳茱萸、小茴香等。 根據病症屬性而選藥。
常用中成藥四黃散、雙柏散、痛經膏等。
用法:

1,將藥物加工成細末,用時加溫水調成糊狀,表面塗以蜜糖,敷於下腹部或患處,表面可置熱水袋,每天1~2 次,每次敷3~6 小時,10 天為一療程,稱為中藥水蜜外敷。
2,趁熱外敷患處,表面可置熱水袋,每天1~2 次,每次1~2 小時,10 天為一療程,稱為中藥包蒸敷。

3.將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中藥加入皮膚滲透劑製成中藥橡皮膏,用時將橡皮膏貼於氣海、關元、三陰☆禁☆交、腎俞、膀胱俞等穴位或痛點。多用於痛經。近年來,國內有研究使用中草藥粗末加入致熱物質,袋裝密封製成婦科熱敷的中藥包,用時抖動藥袋5 分鐘,藥袋開始發熱即可熱敷患處。

1,將藥物加工成細末,用時加溫水調成糊狀,表面塗以蜜糖,敷於下腹部或患處,表面可置熱水袋,每天1~2 次,每次敷3~6 小時,10 天為一療程,稱為中藥水蜜外敷。
2,趁熱外敷患處,表面可置熱水袋,每天1~2 次,每次1~2 小時,10 天為一療程,稱為中藥包蒸敷。

3.將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中藥加入皮膚滲透劑製成中藥橡皮膏,用時將橡皮膏貼於氣海、關元、三陰☆禁☆交、腎俞、膀胱俞等穴位或痛點。多用於痛經。近年來,國內有研究使用中草藥粗末加入致熱物質,袋裝密封製成婦科熱敷的中藥包,用時抖動藥袋5 分鐘,藥袋開始發熱即可熱敷患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