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想放棄,父母一定要讀讀這篇文章!

每個人的一生中, 都會遇到一些困難, 而面對困難時的“逆商”越高, 越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 然而, 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比較差, 一起來想想辦法吧~

一位小學家長對我說, 孩子上四年級了, 每天做作業時總是不停地喊媽媽過來幫忙。

“媽媽, 這道題我不會, 你快來幫我做。 ”

“媽媽, 這個字我不會寫, 你來給我寫一遍。 ”

這位家長歎了口氣說:“我覺得他太容易放棄了, 一道題明明他自己看兩遍就懂了, 但通常只草草看一眼就說自己不會。 他怎麼就不肯自己動腦筋呢?”

這位元家長的孩子出現的這種情況,

Advertisiment
並不是個別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家長會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棄的情況。 這和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包辦太多、干預太多有關係, 在不經意間孩子的自我發展被扼殺了。 許多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亂發脾氣;好勝心強, 好面子, 承受不了失敗;遇到一點困難就愁眉苦臉, 不是想找大人幫忙就是想放棄, 或怨天尤人……

前段時間遇到幼時一起長大的小夥伴, 談起近況, 他唉聲唉氣, 說自己在生活中諸事不順, 在工作中處處碰壁, 並說自己命不太好, 甚至抱怨自己沒有一個好的出身。

我不太相信命運。

靜靜地聽下來, 發現一個邏輯。 在我這位朋友口中, 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跟同事關係處理不好, 問題都出在同事身上;

Advertisiment

跟妻子鬧矛盾, 都是“家裡那位太矯情”;

對父母也是各種埋怨, “都怪他們, 不捨得給我找路子、鋪門路。 ”……

我想起他的小時候。

他是被縱容和溺愛著長大的。 從小由家人抱著長大, 因為怕他磕著碰著;做錯了事、受了傷等, 就“都怪這破椅子, 怎麼就擋著我們乖孫的路了。 ”他若遇到點無法解決的事, 或一有什麼需求, 只需可憐巴巴地瞅著大人, 還未及開口, 大人早早就安排妥當……

記得一次, 幾個小孩子聚在一起玩耍, 他想要別人手中的東西, 別的小朋友不給, 他便伸手一把搶過, 還順帶將對方推倒在地。

對方氣不過, 撓了他一下, 他就呼天搶地地大哭起來, 哭聲立刻引來他的奶奶。 老人家上來就逼著對方小朋友跟他賠禮道歉,

Advertisiment
還說, “誰叫你不早給我們家寶貝玩的?”

一個被溺愛著長大孩子, 他的內心究竟在經歷著什麼呢?是感覺到自己非常安全、自在, 一切都美好無比嗎?

可能在家庭裡, 在一定時間段內, 的確是這樣的。 然而, 一旦長大一些, 一旦走出家門, 他就更容易受挫。 因為他的過於自我中心, 會讓他失去很多關係。 沒人能夠像家人那樣去滿足他。

這時, 挫折就發生了。

在家庭中, 他就像是活在一個真空、無菌的環境裡。 然而一到現實中, 吃著和別人一樣的食物, 呼吸著和別人一樣的空氣, 立馬會出現不良反應。 很顯然, 我的這位朋友, 他雖然早過而立之年, 卻依然是那個想要依賴他人、遇事就逃避或推卸的孩子。

其實, 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棄的情況,

Advertisiment
心裡也很糾結。 就這麼放棄吧, 擔心孩子以後養成習慣;要求孩子堅持吧, 卻往往引來孩子的激烈反抗。 到底該怎麼處理呢?

第一, 給孩子獨自探索的機會和成功體驗

探究那些遇事就退縮、想要放棄的孩子, 你會發現他們身上普遍存在一個共性, 即沒有自信。

何為自信?通俗說, 就是我覺得我能行。 如何培養自信?兩個步驟。 第一, 事情成功了。 第二個, 這件事是我做的。

自信心不是憑空而來的。 不是你說你很愛孩子, 孩子就一定會有的。 要讓孩子跟成功的事件進行綁定。 孩子從中獲得“我可以”的體驗越多, 自信心就越強。

所以, 那些愛孩子的家長, 請停下你的過多包辦和替代。 你對孩子的過度干預, 導致的結果是孩子要麼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Advertisiment
要麼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這兩種自我認知導致的結果都是自卑。

第二, 多理解和支持, 少批評和指責, 激發孩子改變自我的認知。

若發現孩子經常出現“我不行”的感覺, 我們需要反思, 是不是平時對孩子要求過於嚴苛, 挑剔過多, 導致孩子形成了錯誤的自我認知, 做事自信心不足。

要改變孩子的認知, 僅僅對孩子說“你真棒!”“你能行!”等類似的話是不夠的, 還需要我們用心觀察孩子取得的每一個小進步, 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並真誠地告訴孩子, 讓孩子逐漸恢復自信, 改變原來錯誤的自我認知。

比如, 當孩子彈一首曲子彈了許多遍也彈不好時, 如果我們只是說:“加油, 你一定可以彈好的!”孩子可能會氣急敗壞地喊:“我就是彈不好!”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對孩子說:“看得出來,這首曲子要彈好確實不容易,你努力練習了這麼多遍,已經有了一定的起色。還有一些能改進的地方,讓我們一起看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呢?” 我們這樣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而且得到了我們的支持,孩子更容易重拾信心,繼續努力,不輕易放棄。

第三,給孩子中等難度的任務,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對我們如何看待給孩子的任務難度很有啟示。

所謂的“最近發展區”,就是指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準與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準之間的差距。簡單一點說,就是我們給孩子提供的任務要既高於孩子的現有水準,又是孩子“跳一跳”可以達到的,而不是讓孩子“望而卻步”的。

所以,我們在看到孩子不願去嘗試的時候,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任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或者孩子真的需要我們的説明,或許我們調整一下任務難度,或者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孩子就能繼續前進,達成目標。

第四,多鼓勵孩子努力的過程,少表揚孩子的聰明和結果。

既然不恰當的表揚可能會阻礙孩子面對困難去嘗試的勇氣,那麼我們該如何激勵孩子堅持不放棄呢?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中講到:“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離開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

鼓勵和表揚不同。鼓勵是針對孩子做事的過程和態度,比如:“媽媽看到你這一周寫作業很認真,為你感到驕傲。”而表揚更多的是針對結果,比如:“媽媽看到你這周英語測驗得了100分,為你感到高興。”

第五,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事實證明,那些有固定的生活和人際圈子,可以經常串門一起玩樂的人們,會更加健康與快樂。孩子也是一樣,成天被關在家裡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內向、膽小和消沉。人際交往本身就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存在感和歸屬感,感受到愛與被愛、需要與被需要。而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便可以有更多傾訴和獲得安慰、支持的機會,增強面對挫折的勇氣。

其實對抗挫折的根本之道,就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激勵,學會用自身的陽光去驅散負面與黑暗,而不是單純依靠父母和外界的力量。做一顆會自動發光發熱的太陽,而不是靠反射太陽光的月亮,這樣的孩子才能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哦~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對孩子說:“看得出來,這首曲子要彈好確實不容易,你努力練習了這麼多遍,已經有了一定的起色。還有一些能改進的地方,讓我們一起看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呢?” 我們這樣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而且得到了我們的支持,孩子更容易重拾信心,繼續努力,不輕易放棄。

第三,給孩子中等難度的任務,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對我們如何看待給孩子的任務難度很有啟示。

所謂的“最近發展區”,就是指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準與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準之間的差距。簡單一點說,就是我們給孩子提供的任務要既高於孩子的現有水準,又是孩子“跳一跳”可以達到的,而不是讓孩子“望而卻步”的。

所以,我們在看到孩子不願去嘗試的時候,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任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或者孩子真的需要我們的説明,或許我們調整一下任務難度,或者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孩子就能繼續前進,達成目標。

第四,多鼓勵孩子努力的過程,少表揚孩子的聰明和結果。

既然不恰當的表揚可能會阻礙孩子面對困難去嘗試的勇氣,那麼我們該如何激勵孩子堅持不放棄呢?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中講到:“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離開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

鼓勵和表揚不同。鼓勵是針對孩子做事的過程和態度,比如:“媽媽看到你這一周寫作業很認真,為你感到驕傲。”而表揚更多的是針對結果,比如:“媽媽看到你這周英語測驗得了100分,為你感到高興。”

第五,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事實證明,那些有固定的生活和人際圈子,可以經常串門一起玩樂的人們,會更加健康與快樂。孩子也是一樣,成天被關在家裡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內向、膽小和消沉。人際交往本身就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存在感和歸屬感,感受到愛與被愛、需要與被需要。而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便可以有更多傾訴和獲得安慰、支持的機會,增強面對挫折的勇氣。

其實對抗挫折的根本之道,就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激勵,學會用自身的陽光去驅散負面與黑暗,而不是單純依靠父母和外界的力量。做一顆會自動發光發熱的太陽,而不是靠反射太陽光的月亮,這樣的孩子才能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