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你家孩子有幾種表現,說明被慣壞了......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幾種表現, 說明已經被慣壞了, 再不糾正孩子不僅性格會出現缺陷, 還有可能成為自私、暴躁、不知感恩、自理能力差的問題孩子。

1. 只要需求未被滿足, 就撒潑哭鬧威脅父母。

2. 對父母、家中老人不尊重, 喜歡命令他人。

3. 有好吃的東西, 總是第一個搶佔。

4. 遇到一點小困難, 就找父母解決。

5. 上學、放學時, 書包總是丟給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6. 做作業不用心, 必須父母在旁監督輔導。

7. 自理能力極差, 從沒疊過自己的衣服。

8. 幾乎每週都要購置新的玩具或衣物。

9. 沉迷於電視、電腦、手機遊戲。

以上9條,

Advertisiment
你家孩子中了幾個呢?看似是孩子的問題, 其實根源在父母, 孩子會有以上表現, 都是因為父母的寵溺和嬌慣將孩子變成了自理能力差的“低能兒”, 無限索取的“自私兒”。

溺愛與關愛的區別

很多父母也自覺委屈:我只是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 有錯嗎?初衷自然沒錯, 但是方式卻錯了。 溺愛和關愛的區別就是, 溺愛的父母是“我認為你需要”, 希望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好, 而正確關愛的父母是“重視孩子的獨立需求”, 只在確定孩子無力解決時, 給予支持。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 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 是以分離為目的, 最偉大的父愛母愛, 都會懂得在適當時候放手。

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

很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

Advertisiment
幾乎沒有制定過規矩, 即使制定規矩, 也很難真正的去遵守, 只要孩子哭鬧就立刻妥協。 長期如此, 聰明的孩子就會用哭鬧來威脅父母, 屢試不爽。 和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規矩, 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 才能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買玩具的頻率, 寫完作業才能玩耍, 和父母長輩要用禮貌用語,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當孩子逐步適應, 規矩內化成自然的時候, 教育也就輕鬆自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