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避免獎勵的負面作用

基本上, 孩子們對任何形式的獎勵都不會排斥, 但是這並不等於任何形式的獎勵都是有效的。 父母要注意的問題是:獎勵不是討好, 不是隨意表揚, 功利色彩也不能過於濃厚, 最重要的是, 獎勵必須是正確的。

學齡中後期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判斷自己的某些行為是不是正確, 或在別人的眼中會是什麼狀態。 例如:孩子考試得了六十分, 在班上排名倒數第幾位, 此時父母還對他說:“孩子, 你太棒了, 成績真好!”孩子當然不可能相信這是真心的讚揚。 這對於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毫無幫助, 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言不由衷地敷衍自己,

Advertisiment
或者讓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本來就很低, 對自己的能力和在父母心中的地位產生懷疑。 這對他們的自信心反而是一種打擊。 但是, 如果孩子上次考試的成績是五十分, 就可以鼓勵他:“比上次有進步, 再保持這種進步的速度, 你也能取得好成績。 ”真誠而客觀的表揚, 才會被孩子接受, 才能促使孩子有決心進一步爭取好成績。

那麼, 應該如何去誇獎孩子呢?有針對性的誇獎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確知道他做了什麼, 他在什麼地方做得好。 這種真誠的誇獎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而盲目的誇獎, 會讓孩子對父母的真誠度產生懷疑, 不再相信類似的讚揚。 而且凡事都毫無原則地加以讚賞,

Advertisiment
還有可能讓孩子無法認清自己真正的能力, 自我認識混亂, 難以建立正確的自信心。

只要做對了事就誇獎孩子聰明, 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誤會, 認為聰明就是做得正確, 而把失敗與不聰明畫上等號。 時間一久, 孩子為了避免被評價成“不聰明”, 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做那些不容易出錯的事, 而回避那些沒有必勝把握、失敗幾率比較大的事情。 這麼一來, 做對事的讚賞和獎勵, 反而令孩子變得缺乏自信、懦弱怕事, 不敢接受挑戰。

因此, 正確的誇獎和獎勵應該是讓孩子知道, 父母不但讚賞他取得的成績, 更重要的是, 明白他克服了哪些困難, 而且重視他的進步。 這樣可以使孩子也注重學習的過程, 遇到挫折也不氣餒, 因為他知道他努力的過程也會得到關注。

Advertisiment
這能夠慢慢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通過提醒, 讓孩子知道他在過程中取得的每一個小成就, 可以使孩子努力去克服未來的每一個挫折。

除了表揚和讚賞, 父母在孩子有優良表現時給予獎勵, 也是父母認同孩子和高興心情的表現。 這樣的心理雖然無可厚非, 但是父母的獎勵如果太功利主義, 則可能養成孩子得到獎勵才行動、凡事講條件的習慣。 因此, 用獎勵來引誘孩子, 需謹慎為之。

另外, 獎勵的鼓勵作用和鼓勵的目的都必須明確, 否則不但不能激勵孩子, 還會產生副作用。

現在的父母依然常常犯這樣的錯誤。 有的父母長期以來對孩子非常嚴厲, 實行打罵教育, 而看了幾篇“賞識教育”的文章,

Advertisiment
就開始時時對孩子說“你真行”。 然而實際上, 父母心裡仍然覺得孩子的缺點是不可原諒的, 只是表面上強行忍耐。 孩子體會到這種口頭賞識的言不由衷, 自然不會領情。

更為常見的情況則是, 父母在外面遇到了不順心的事, 回家看到孩子做事就覺得不順眼, 即使孩子做得很好, 也是嚴厲訓斥, 拿孩子當出氣筒。 等到某天心情好了, 父母又認為應該好好鼓勵孩子, 於是對孩子態度溫和, 時時讚揚。

隨心所欲、反復無常的獎勵, 讓孩子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得到父母的善意, 當然也就不知道怎麼做才會符合父母期望。 如此一來, 他們的自信心又從何而來呢?更糟糕的是, 孩子自身的行為本無錯誤, 卻受到父母的差別對待。 經常處在這種忽冷忽熱的環境裡,

Advertisiment
孩子不是變得膽小怕事、懂得察言觀色, 就是認為父母很難溝通, 產生反叛心理。 這樣的做法有損孩子的自尊和自律性, 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因此, 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怎麼做才能得到獎勵, 父母必須要有條理, 而且要讓孩子明白和認同。

最後, 要讓獎勵及時生效。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承諾的獎勵必須兌現, 說到就要做到, 做不到的就不能隨便答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