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糾正寶寶咬指甲的壞習慣

當你還在粗暴的將孩子的小手從他嘴裡打出來的時候, 是否想過孩子為什麼要咬指甲?從什麼時候開始咬的呢?是不是就這麼簡單的打擊就可以制止寶寶咬指甲的行為了嗎?其實, 寶寶是用這種行為在刷“存在感”,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很多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咬指甲的習慣。

很多成年人在小時候多多少少也都有過咬指甲的經歷。

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 當再次看見孩子咬指甲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很正常。

小編有位親戚家的孩子現在就是經常性的咬指甲, 特別是在父母吵他之後。

Advertisiment
現在這位小朋友的指甲都已經咬沒了, 聽他媽媽講, 有時候甚至把手指頭都咬流血了。

看著孩子小手被咬的不成樣子, 脾氣毛躁一點的家長打也打過, 罵也罵過, 苦口婆心談也談過, 但孩子就是改不掉這個習慣, 有的孩子咬指甲的行為反之越來越嚴重。

在生活中, 不難發現有些寶寶喜歡眨眼睛, 有些寶寶喜歡舔嘴唇等這些壞習慣。 很多家長在每次嚴厲制止這些壞習慣的同時, 並沒有告訴孩子這些壞習慣的危害, 也不明白孩子為什麼去做這些不好的行為。

其實, 咬指甲是兒童期常見的不良習慣性行為, 一般開始於3-6歲, 可持續至青春期, 甚至持續終身。

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也有過咬指甲的經歷, 而且一直持續到16歲,

Advertisiment
他曾說, 每當忍不住咬指甲的時候, 他都能感覺到自己內心強烈的焦慮。

孩子咬指甲行為的發生與心理緊張和情緒不穩有關, 從這個舉動上可以反映出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敵對等情緒狀態, 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

而有些孩子, 由於一直咬手指甲, 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 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孩子的內心都是比較敏感的, 如果感覺到家庭氣氛不和諧, 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 或者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等這些環境的時候, 敏感的孩子就會通過咬指甲的行為來緩解自我緊張情緒, 長久以後便形成習慣。

一些孩子是會模仿他人咬指甲得這種行為。 對於另外一些孩子來說,

Advertisiment
這是多動行為表現之一, 因為孩子好動而不能安靜, 當控制他們其他的過度活動後, 轉化為咬指甲的行為。

下面小編教給大家一些方法, 及早的糾正寶寶咬指甲的壞習慣:

1. 轉移注意力法。 對給寶寶安排些有趣的活動, 比如玩玩具、玩沙子、做遊戲等。 多與同齡小夥伴玩耍, 在玩耍中漸漸就會忘記了。

2. 不要指責寶寶。 當發現寶寶咬手指時, 指責會增加寶寶緊張感, 容易留下心理陰影。 可適當嚴肅的教育, 但不要責駡。

3. 多陪寶寶, 滿足寶寶心理需求。 多陪寶寶聊天玩樂, 睡前故事等, 給寶寶心理上的幸福感。

4. 可在寶寶手上偷偷塗一些苦味劑, 比如黃連等, 寶寶嘗到了苦頭, 慢慢就戒掉壞習慣了。

5. 家庭環境尤為重要, 給寶寶提供一個溫和的家庭氛圍,

Advertisiment
孩子情緒穩定心情舒暢, 不良習慣也會慢慢改掉。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行為需要有一個過程, 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儘早矯正。 要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 要循循善誘, 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 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 如經常修剪指甲, 對大一點的孩子, 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千萬不要體罰, 不要大聲訓斥, 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邊拉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