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如何糾正孩子的內淘外怯

家長們對兒女的期望是在外活潑伶俐, 在家溫文有禮。 然而, 不少家長卻發現, 孩子在家是膽大妄為, 一出門卻蔫了。 某友之子在家淘氣得要命, 摔過碗筷、拆過鐘表、吃過香皂, 六七歲時便對爺爺直呼其名。 更出格的是竟敢在家人生日宴間點響鞭炮。 就是這個淘氣王, 上小學后, 卻從不敢參加表演活動。 朋友苦惱不堪:“在家是個小霸王, 在外卻是小綿羊, 如何是好?”

其實, “內淘外怯”的培植土壤, 是封閉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如今許多家庭裝了空調, 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家長便無事不出門, 懶得作客, 也很少有來訪者。

Advertisiment
他們寧可把孩子留在家里, 給他買遙控汽車、聲控娃娃, 也不愿孩子出去堆沙玩泥巴。

可是那幾十平方米房間, 約束了孩子無盡的想像力和旺盛的精力, 于是他的破壞欲便發酵起來。 一位兒童教育家說:“越是生存環境封閉的孩子, 越喜歡暴力動畫片和海盜故事。 ”

改變孩子“內淘外怯”的有效做法, 首先是打破這種封閉式家庭教育環境。 親朋之間的家庭聚會應當經常舉行, 但不要將聚會視為“聚餐”, 而應將它視作孩子克服在家霸道在外膽怯的最好契機。 在這種聚會上, 孩子們會玩跳房子、捉迷藏、扮英雄。 不受玩具控制的孩子還原了他們活潑天真的個性, 孩子們再沒了剛見面時的拘謹感。 一位英國兒童教育家曾說:“集體活動對孩子來說是如此的重要,

Advertisiment
它是未來建立處事原則和社交行為方式的基礎。 ”

其次, 要經常帶孩子去感受大場面, 常讓孩子與陌生人交流, 逐漸消除“心如鹿撞、面如關公”的窘態。 同時, 高聲朗誦也是幫助孩子克服羞怯感的好方法。 能大聲說出自己見解的孩子, 行為舉止也會款款大方起來。 害羞不是件壞事, 更不應該受到指責。 有些家長攜子女見親朋好友時, 往往這樣說:“孩子什么都好, 就是膽小害羞。 ”父母既然已經知道孩子的不足, 應積極引導, 而不應視為缺點。 如果孩子真的因膽怯而不愿見生人或大場面, 不妨在出門前在家先教他幾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