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看待寶寶的惱人行為

隨著寶寶的年齡增加, 一些小寶寶可能會出現一些不乖的行為, 這些行為有時候會使得爸爸媽媽很尷尬, 如果在眾人面前更是讓父母丟了臉, 那麼如何看待寶寶的惱人行為呢?小編整理了以下幾個寶寶的案例, 希望媽媽們看了這些能有所收穫。

如何看待寶寶的惱人行為?行為一:莫名啼哭

盛女士:寶寶五個月了, 他白天表現得很快樂、很滿足, 但時常會在半夜醒來莫名奇妙地啼哭, 且一哭就沒完沒了, 奶也吃飽了, 也沒有什麼生病的症狀, 難道是寶寶故意搗蛋?

分析:寶寶過了百日後, 活動範圍漸漸大了起來,

Advertisiment
特別是媽媽帶寶寶到戶外玩耍時, 他們會看到許多巨大的東西, 如大樹、高樓、大汽車或者陌生的叔叔阿姨等等, 這些不尋常的印象會留在寶寶腦海中, 在淺睡期的這些回憶就變成了“噩夢”, 從而使寶寶害怕起來。

對策:這時, 媽媽要先輕輕地拍打寶寶, 隨口哼唱寶寶熟悉的搖籃曲, 並讓他緊緊地貼在媽媽的胸前, 以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幫他渡過認知過程中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適應期。

如何看待寶寶的惱人行為?行為二:學著唱反調

秦女士:寶寶一歲左右, 剛剛會講幾個雙音節單詞和單字, 但是說的最多和最清楚的竟然是“不、不、不”, 而且還落實到行動上:走路不讓扶, 吃飯不讓喂……

分析:寶寶反抗意識的顯現意味著他開始有自我意識了。

Advertisiment
在寶寶逐漸擺脫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中, 他用反抗來吸引更多的關注, 並證明自己有能力“獨立”了。

對策:這是個好現象, 媽媽要用正確的方法和心態來面對。 首先自己不能跟寶寶急, 在寶寶跟你唱反調的時候要學會“冷處理”, 不去過多地指責或者當著寶寶的面向第三者陳述寶寶的行為, 那樣就加重了寶寶要和你對著幹的念頭;其次, 適當地放手, 讓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增加自信心, 獲得成長的機會。

如何看待寶寶的惱人行為?行為三:變成“小強驢”

趙先生:寶寶快兩歲半了。 某一天我們三口一起回家, 我用鑰匙打開門想推門進去, 寶寶不樂意了, 連哭帶嚷折騰了半天。 她非要媽媽先進然後她再進,

Advertisiment
我最後進才行。 最後按照她的安排重新進了一次家才甘休(這是我們家通常進門的順序)。

分析:兩歲左右是寶寶的次序敏感期, 此時有很強的次序感, 如果打亂了寶寶認定的次序會讓他/她在心理上無法接受, 從而大哭大鬧。

對策:父母應注意觀察、留意和保護寶寶發育中的各個敏感期, 等他/她對事物位置的變化不再敏感了, 便對事物的獨立性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有了飛躍。 如果在家長的呵護下寶寶平穩度過次序敏感期, 那麼他長大後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都會有很強的規則和自律意識。

要解決寶寶的惱人行為, 必須理解寶寶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並從親子互動成長的角度, 接納寶寶的行為, 培養和建立寶寶的良好行為習慣,

Advertisiment
以給予寶寶成長過程中最有力的支持。

以上就是寶寶們會經常出現的不乖行為了, 媽媽們看了這些, 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呢?其實寶寶出現這些反常的行為, 就是因為父母沒有關注孩子, 孩子之所以總是會經常反對父母, 是因為父母總是忙著自己的事情, 因此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 就會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

責任編輯:淺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