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看待孩子的侵犯行為和畏懼心理

學校裡, 課間大休息。 學生們三人一群、兩人一夥地站著聊天、看書或筆記本, 也有的在嬉鬧追逐。 一個9歲的男孩正在看一本漫畫書, 突然, 他被粗魯地從彩色圖畫世界拽了出來。 一個被人吃剩的蘋果打中了他的臉, 惡作劇的人幸災樂禍地笑起來, 這可不能不理睬, 他原本就是等著受害者來報仇的。 受害者攥起拳頭, 走向對方——一個瘦弱的8歲男孩, 可是一會兒又一無所獲地回來了。

怎麼來解釋這次“撤退”呢?大概沒人會認為大一點、壯一點的那個男孩害怕挑釁者——不是的。 但是可能就在那一瞬間老師出現了,

Advertisiment
也許是擔心老師會批評自己, 讓他的反擊計畫破滅了, 然而, 不僅是前一節裡說到的害怕受懲罰這一直接原因阻止了侵犯行為, 而且可以設想, 那個被激怒的孩子完全沒有因為外部因素的影響便放棄了他原先的報復想法, 也許他心裡有個聲音悄4哨說:“打一個比你弱小的人是不公平的!”或者“為這麼點兒小事不值得動手!”因為, 人不僅僅是一個能作出反應的自動機器, 在他身心發展過程中, 會形成複雜的價值標準, 這些標準會越來越多地規範他的行為。 即使父母或其他大人——實施懲罰的執行官不在場, 一個學齡前兒童一旦觸犯了人與人共處的準則, 他心裡也會有個“守護神"來提醒他。 他的良心和自我約束機制監督他遵守為大家所承認和接受的道德觀,
Advertisiment
防止他為自己的欲望衝動所驅使, 每次被激怒時都報以拳頭或者抓住每個機會攫取不義之財。 最終是內心的價值體系而並非對受到懲罰的擔心, 決定著一個人是否以適當的方式對待失意情緒, 控制侵犯的欲望。 但是, 孩子受到嚴厲、強硬的教育的話, 他“良知”的反應經常也是很強烈的, 即使他稍稍違反了父母給他定下的標準, 他也會懷有深深的內疚感, 即問心有愧。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根本不會受到外部懲罰的情況下, 孩子們也不會作出侵犯行為, 而且可能形成強烈的內心矛盾。

害怕的心情不僅是阻止侵犯衝動的制動器, 而且還是發動機, 如果一個人感到受到威脅或者受到侵犯,

Advertisiment
他不一定非要跑開。 他還可能進行自衛, 也就是說他的恐懼使他鋌而走險, 導致了超越於防禦的侵犯行為的爆發。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 即使性格最溫和的人, 也會越過阻止他作出侵犯行為的堤防, 變成一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復仇天使”。

侵犯性和恐懼的特點明顯有著密切聯繫, 它們在人身上共生共存, 而且以不同方式互相制約。 心理治療時, 人們在不少情況下都碰見明顯心理膽怯的孩子(或者父母), 他們同時具有潛在侵犯性;與之相反, 那些侵犯性特別強的孩子實際上內心十分膽怯。 這兩種明顯對照可以統歸為一個原因:缺乏自信。 只不過, 一個缺乏自信的人身上那種恐懼或侵犯的特徵是否會表現出來,

Advertisiment
這是無法預知的, 它一方面取決於人的稟性以及身體和心理的堅強性, 另一方面則取決於在他身心發展的全過程中使他受挫折, 使他的侵犯行為加劇或受阻的無數經歷, 而且還取決於他所經歷的未蔔和偶然事件。 當成長中的曾被看作可愛、聽話的孩子“離開美好家庭”陷入犯罪群夥時, 我們面對著這樣巨大的反差常感到困惑。 從心理學上看, 很多情況下, 這其中並沒有什麼戲劇性的因素。 一個因權威式教育始終受到壓抑, 常常感到羞怯或氣惱的人, 偶然結識了一群行為失控的人, 從而最終找到了發洩失意情緒的依靠, 並感到自己的強壯和重要。 即使敵對情緒增加, 也不一定就意味著人的個性變態或呈病態,
Advertisiment
它是一種符合人性的反應, 這種反應在我們前面提到的家庭情況中, 在受到與自己關係親近的人施加的壓力下, 可能會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出現。 這是一種過分悲觀的觀點嗎?下面一個試驗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您受一個聲名卓著的研究所的邀請參加一項很有趣的試驗, 您會為此得到酬勞。 這個試驗要確定, 各種各樣的懲罰到底會給一個人的記憶力和學習成績帶來怎樣的影響。 試驗的主持人——一位穿白大褂的先生帶您進入試驗室, 在這兒您首先抽個簽, 按簽上的指示您扮演教師的角色。 另外一個參加試驗的人坐在隔壁的房間裡背一些單詞。 但是, 這間教室有個特點:椅子有些像電椅, 學生被用皮帶扣在椅子上, 上臂用兩個金屬環連在一起。現在您的任務是監督和控制學生在學習工作上取得的進步,方法是您通過電擊來回敬他的錯誤。為此,有人教您怎樣使用電脈衝發生器,這是一個帶有30根操縱杆的機器,電脈衝從15伏(微量電脈衝)到450伏(危險性電脈衝)不等。試驗規定,學生每犯一次錯誤,電脈衝的強度便增加一點。試驗可以開始了。

學生犯了五個錯之後,您已把強度調到了75伏。您有些不安地問試驗主持人:“這痛不痛?”穿白衣的先生態度堅決地提醒您道:“試驗要求您接著做下去!”您一點一點地把電壓提高。一陣陣疼痛的叫喊聲穿過隔牆傳過來。您嚇壞了,停了下來:“135伏!這可是要壞事的……!”試驗主持人毫不退讓:“試驗要求您接著做下去!”學生又犯了個錯誤,您把電流調到了150伏,然後又到了165伏。忍受折磨的可憐人又是哀求又是喊叫,但是您又聽到了那個不妥協的聲音:“試驗要求您接著做下去!”您只好做下去。最後您終於達到了最高點:450伏。您學生疼痛的叫喊早就成了悲鳴和啜泣。現在房間裡一片死寂。您捋去額頭上的汗珠,緊張地看著試驗主持人。

真是恐怖的一幕——這是個噩夢嗎?不是的。您剛才參加了社會心理學最為奇特、驚心動魄的試驗之一,這項試驗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於1963年進行,引起了極大轟動。事情很清楚,您可能在第一次或第二次電擊學生之後就走出來或者乾脆不參與這樣一種殘酷的試驗,誰要是堅持到給人帶來痛苦的最後一刻,他一定是個虐待狂!但是試驗結果卻令人難以置信:一系列試驗中,65%的參與者——來自各行各業的正直公民——都按下了30個操縱杆的最後一個。他們當中許多人都堅信自己一定給學生造成了嚴重傷害,有幾個人甚至擔心學生已不在人世了。現在您可能會想,美國的情況居然會是這樣!但是在德國,試驗結果更令人吃驚。這項試驗在慕尼克馬克斯一魯朗克研究所又重新進行了一次,在這兒有85%(!)的試驗參與者無情地堅持到了最後。自然了,受盡折磨的人是在與科學家合作,他們的“痛苦”只是模仿配音罷了,但這條資訊試驗結束後才告訴“施虐人”。

這樣盲目、無條件的順從該如何解釋呢?很明顯,我們大部分人在某些情況下都會這樣做。難道說,試驗主持人對試驗參與者的指令,喚醒並激發了他們迄今為止在日常生活中未能發洩的、受到抑制的侵犯欲嗎?這個推測並非不可能。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天天都發生的迫害和暴行,不一定是有命令才施行的。人們總發現施虐者從他行為的犧牲者忍受的痛苦中獲得樂趣,一種殘酷的、虐待狂式的樂趣。所以,不排除這樣的可能:在米爾格蘭姆的研究中,一些參與者當他們認為自己給學生帶來痛苦的同時,或多或少地感到了某種滿足。但是,參與人的絕大部分表現得十分驚恐,並試圖反抗主持人的命令。不過,他們還是接著作試驗,因為他們心裡有個聲音命令道:“你應該(盲目地)聽從指令!”,這個聲音比那種處理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原則¨你不應該傷害(或者甚至殺死)他人!”要強烈得多。一個人(良心中)固有的對傷害他人的恐懼,沒能抗拒對權威人物的畏懼。另外一些類似試驗證明,事實上,對於忠實執行試驗人員命令的人來說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主持人(或者由作為監督人員的參與者組成的小組)的在場,而不是由於接受了官方機構授予的責任。如果操作電脈衝發生器的老師被單獨留在房裡,幾乎沒有一個人在學生發出痛苦喊叫後會連續試驗。而如果主持人用電話發出命令,老師也會選擇低電流強度來耍個小花招,在此情況下,人性顯然戰勝了臆想的科學的職責。

害怕遭到權威人物的指責或者怕受到自己所親近的人的拒絕,即怕失去愛,就是最終解釋無法讓人理解的、米爾格蘭姆試驗所顯示的、震驚世人的殘酷性之原因。真正令人驚異的是那種重要的心理背景——日常生活中人們感到很難或者不便拒絕時才表現出來的心理背景——在關於試驗的討論中被大大地忽視了。難道渴望關注不屬於天生的、人們不得不忍受其產生的消極現象的人的欲望嗎?是,可也不是。那種不可抑制的對溫暖、安全和承認的希求,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確實如此。只是如果父母及早給予足夠的思想感情上的關懷來滿足孩子的這種基本需要,如果孩子不必懷疑自己是否全部被人接受,那麼他很快就學會喜歡自己,他的內心也平靜下來,感到自己的價值,一句話,他會建立起一種健康的自我意識。像這樣一個堅強的人一定能夠在大多數人高聲答“是”時,堅定地說出“不”,會在理由充分的情況下反對穿白大褂的權威人物,也就是說他會實行自己的設想,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表現出內在的勇氣。這樣一個人幾乎不會使用侵犯性的辦法來解決衝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們同樣可以推想出,這樣一個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人,永遠也不會“為了科學”去折磨他人。

但是,85%的試驗參與者儘管經歷了強烈的思想鬥爭,仍然屈從于主持人的要求。聽起來真讓人有些難以置信,這些接受了主持人要求的人,或多或少內心都十分畏懼權威,也可能因為他們在孩童時期就害怕父母那種權威式的態度。而且他們也害怕遭到拒絕,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足夠關心。實際上,與父母們的交談和對孩子們的觀察表明,“日常”教育的特點是,父母們給孩子們的拒絕多於給他們的關懷,而父母們尚未意識到這一點。

上述的幾點思考清楚地說明:要卓有成效地消除孩子們的侵犯行為,我們就得注意孩子的整個性格。即使這個孩子拘謹、害羞甚至膽怯,這種性格也不能被當作“抵制惡性行為”的鬥爭取得的勝利。因為就像米爾格蘭姆試驗以觸目驚心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那樣,一個隨大流、順從他人的人,極易受人唆使作出侵犯行為。為此,我們的教育應該給予孩子們安全感和關心愛護,同時通過首尾一致的方法為孩子們找出一種辦法,使他們能夠昂首挺胸地走下去。這確實不是件簡單的任務。但是,本書第二部分會告訴您,我們絕不是面對著不可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一系列微不足道的原因導致了孩子們作出的令人擔憂、惹人厭煩的侵犯行為

上臂用兩個金屬環連在一起。現在您的任務是監督和控制學生在學習工作上取得的進步,方法是您通過電擊來回敬他的錯誤。為此,有人教您怎樣使用電脈衝發生器,這是一個帶有30根操縱杆的機器,電脈衝從15伏(微量電脈衝)到450伏(危險性電脈衝)不等。試驗規定,學生每犯一次錯誤,電脈衝的強度便增加一點。試驗可以開始了。

學生犯了五個錯之後,您已把強度調到了75伏。您有些不安地問試驗主持人:“這痛不痛?”穿白衣的先生態度堅決地提醒您道:“試驗要求您接著做下去!”您一點一點地把電壓提高。一陣陣疼痛的叫喊聲穿過隔牆傳過來。您嚇壞了,停了下來:“135伏!這可是要壞事的……!”試驗主持人毫不退讓:“試驗要求您接著做下去!”學生又犯了個錯誤,您把電流調到了150伏,然後又到了165伏。忍受折磨的可憐人又是哀求又是喊叫,但是您又聽到了那個不妥協的聲音:“試驗要求您接著做下去!”您只好做下去。最後您終於達到了最高點:450伏。您學生疼痛的叫喊早就成了悲鳴和啜泣。現在房間裡一片死寂。您捋去額頭上的汗珠,緊張地看著試驗主持人。

真是恐怖的一幕——這是個噩夢嗎?不是的。您剛才參加了社會心理學最為奇特、驚心動魄的試驗之一,這項試驗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於1963年進行,引起了極大轟動。事情很清楚,您可能在第一次或第二次電擊學生之後就走出來或者乾脆不參與這樣一種殘酷的試驗,誰要是堅持到給人帶來痛苦的最後一刻,他一定是個虐待狂!但是試驗結果卻令人難以置信:一系列試驗中,65%的參與者——來自各行各業的正直公民——都按下了30個操縱杆的最後一個。他們當中許多人都堅信自己一定給學生造成了嚴重傷害,有幾個人甚至擔心學生已不在人世了。現在您可能會想,美國的情況居然會是這樣!但是在德國,試驗結果更令人吃驚。這項試驗在慕尼克馬克斯一魯朗克研究所又重新進行了一次,在這兒有85%(!)的試驗參與者無情地堅持到了最後。自然了,受盡折磨的人是在與科學家合作,他們的“痛苦”只是模仿配音罷了,但這條資訊試驗結束後才告訴“施虐人”。

這樣盲目、無條件的順從該如何解釋呢?很明顯,我們大部分人在某些情況下都會這樣做。難道說,試驗主持人對試驗參與者的指令,喚醒並激發了他們迄今為止在日常生活中未能發洩的、受到抑制的侵犯欲嗎?這個推測並非不可能。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天天都發生的迫害和暴行,不一定是有命令才施行的。人們總發現施虐者從他行為的犧牲者忍受的痛苦中獲得樂趣,一種殘酷的、虐待狂式的樂趣。所以,不排除這樣的可能:在米爾格蘭姆的研究中,一些參與者當他們認為自己給學生帶來痛苦的同時,或多或少地感到了某種滿足。但是,參與人的絕大部分表現得十分驚恐,並試圖反抗主持人的命令。不過,他們還是接著作試驗,因為他們心裡有個聲音命令道:“你應該(盲目地)聽從指令!”,這個聲音比那種處理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原則¨你不應該傷害(或者甚至殺死)他人!”要強烈得多。一個人(良心中)固有的對傷害他人的恐懼,沒能抗拒對權威人物的畏懼。另外一些類似試驗證明,事實上,對於忠實執行試驗人員命令的人來說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主持人(或者由作為監督人員的參與者組成的小組)的在場,而不是由於接受了官方機構授予的責任。如果操作電脈衝發生器的老師被單獨留在房裡,幾乎沒有一個人在學生發出痛苦喊叫後會連續試驗。而如果主持人用電話發出命令,老師也會選擇低電流強度來耍個小花招,在此情況下,人性顯然戰勝了臆想的科學的職責。

害怕遭到權威人物的指責或者怕受到自己所親近的人的拒絕,即怕失去愛,就是最終解釋無法讓人理解的、米爾格蘭姆試驗所顯示的、震驚世人的殘酷性之原因。真正令人驚異的是那種重要的心理背景——日常生活中人們感到很難或者不便拒絕時才表現出來的心理背景——在關於試驗的討論中被大大地忽視了。難道渴望關注不屬於天生的、人們不得不忍受其產生的消極現象的人的欲望嗎?是,可也不是。那種不可抑制的對溫暖、安全和承認的希求,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確實如此。只是如果父母及早給予足夠的思想感情上的關懷來滿足孩子的這種基本需要,如果孩子不必懷疑自己是否全部被人接受,那麼他很快就學會喜歡自己,他的內心也平靜下來,感到自己的價值,一句話,他會建立起一種健康的自我意識。像這樣一個堅強的人一定能夠在大多數人高聲答“是”時,堅定地說出“不”,會在理由充分的情況下反對穿白大褂的權威人物,也就是說他會實行自己的設想,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表現出內在的勇氣。這樣一個人幾乎不會使用侵犯性的辦法來解決衝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們同樣可以推想出,這樣一個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人,永遠也不會“為了科學”去折磨他人。

但是,85%的試驗參與者儘管經歷了強烈的思想鬥爭,仍然屈從于主持人的要求。聽起來真讓人有些難以置信,這些接受了主持人要求的人,或多或少內心都十分畏懼權威,也可能因為他們在孩童時期就害怕父母那種權威式的態度。而且他們也害怕遭到拒絕,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足夠關心。實際上,與父母們的交談和對孩子們的觀察表明,“日常”教育的特點是,父母們給孩子們的拒絕多於給他們的關懷,而父母們尚未意識到這一點。

上述的幾點思考清楚地說明:要卓有成效地消除孩子們的侵犯行為,我們就得注意孩子的整個性格。即使這個孩子拘謹、害羞甚至膽怯,這種性格也不能被當作“抵制惡性行為”的鬥爭取得的勝利。因為就像米爾格蘭姆試驗以觸目驚心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那樣,一個隨大流、順從他人的人,極易受人唆使作出侵犯行為。為此,我們的教育應該給予孩子們安全感和關心愛護,同時通過首尾一致的方法為孩子們找出一種辦法,使他們能夠昂首挺胸地走下去。這確實不是件簡單的任務。但是,本書第二部分會告訴您,我們絕不是面對著不可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一系列微不足道的原因導致了孩子們作出的令人擔憂、惹人厭煩的侵犯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

    1、培養孩子自知 自知,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緒。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怒哀樂的不同情緒。父母每日抽點時間跟孩子交談,引導孩子坦白說出自己的感受,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2、培養孩子自信 孩子的自... [詳細答案]

  • 1回答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讓孩子愛上學習,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好玩”。家長要善於發掘孩子的興趣點和天賦,只有發揮孩子的優勢才能使其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容易取得成功。其次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要多表揚,... [詳細答案]

  • 3回答

    如何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1.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許多運動專案,如幼兒體操等,需要幼兒在做運動時排除外界干擾,一心一意想動作要領,利於幼兒注意的穩定性培養。 2.能發展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運動有結果回饋及時的特點,這使幼兒能... [詳細答案]

  • 3回答

    要如何糾正孩子的發音?

    ①指著畫上的東西,問孩子:“這個叫什麼?說清楚一點。”學會東西的名稱,並糾正發音。有些動物發音很難,孩子往往用兒語,如狗叫“汪汪”,魚叫“吳”。媽媽應該一個一個地給孩子糾正發音。 ②在日常生活中,孩... [詳細答案]

  • 1回答

    你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打嗎?

    沒打過,我更喜歡跟寶寶講道理,雖然寶寶還很小,但是聽得懂。萬一孩子怎麼都不聽話怎麼辦??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