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幫助幼兒樹立善惡觀念

當你的孩子抓破紙門的時候, 你要怎樣叱駡他?你或許會根據多年來的生活經驗或社會道德觀念, 來判斷事情的善惡。 但不過一二歲的幼兒, 卻是不可能知道抓破紙門的善、惡之分。 他不再撕破紙門, 可能只是不願意再嘗到遭受斥責的不愉快經驗而已, 同時你也可能已經斷送了孩子的一項創造性了。

兒童心理學家青木誠四郎先生, 正在研究幼兒對善惡有關的觀念。 依據他的研究, 幼兒所以為的善, 就是具有“趣味”或“愉快”等快感的事情。 譬如說, 報紙所常報導的誘拐幼兒的事件, 事後問起平安歸來的孩子,

Advertisiment
為什麼要跟別人去時, 大半的孩子都會回答說:“他是很有趣的叔叔呀, 他不是壞人。 ”另一方面, 誘拐幼兒的犯人, 似乎都研究過幼兒心理, 一定會利用一些玩具或好聽的謊言引發幼兒的興趣。 只懂得愉快就是“善”的幼兒, 以為愉快、有趣的叔叔就是好人而不知懷疑, 於是就跟著他去了。

如此, 會把善與愉快混淆不清的, 是屬初期階段, 等到略有經驗之後, 就會把別人的誇獎當作是善。 幫了什麼忙而受到母親誇獎了, 他就會認為幫忙是善。 相對的, 幼兒的“惡”的觀念, 會與“遺憾、“無聊”、“悔恨”等不愉快的感受混淆一起。 因此, 當他被母親叱駡或打了的時候, 他就會感到不愉快, 於是就會有做了壞事情(惡)的意識了。

假定為孩子的小提琴拉得不好,

Advertisiment
或是漢字認不起來, 你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叱責孩子, 那麼孩子心中就會覺得那些事情是要自己吃苦頭的壞事情(惡)了。 如此, 就像抓破紙門一樣, 幼兒會覺得拉小提琴也是一種壞事了。 假如我們長大成人後, 仍祛除不了厭惡小提琴、討厭英語等的觀念, 那很可能就是幼兒時期嘗到不愉快, 受過很大影響的緣故了。

故此說, 父母親教育孩子的根本姿態是, 不宜片面灌輸善惡觀念, 應在有了不對的行為時, 給予不愉快的感受, 有了良好舉止時, 則讓他感受到愉快。 蘊藏在幼兒身上的才能, 只要父母叱駡得體, 贊許得當, 他就會順利地展現出來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