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過度戀母

人類戀母是先天之性, 特別是在孩子的眼裡, 母親是寄託、是依靠、是關懷、是保護、是美的化身。 但值得注意的是, 現代兒童中已出現不少戀母過度面造成心態畸開的事例, 而這種現象的出現又往往是母親過度的溺愛孩子所造成的。 心理學家認為, 小孩子幼兒期戀母視為正常, 進入學齡期後, 孩子在社會心理發展方面變得上進、勤勉、自信、合作, 開始有獨立意識。 此時, 戀母太過則易造成心理障礙。
由於獨生子女的特殊地位, 使許多父母變得神經質, 還因為一些夫妻關係不好, 或兩地分居, 或離異後母親單獨帶孩子,
Advertisiment
或因為母親曾多次流產、保胎等特殊心境下得子者, 使母親產生了心理變態, 將孩子當成感情的特殊寄託, 當成宣洩溫柔感情的特殊物件, 借助孩子的需要, 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需要。 這是最難改變的悲劇。 有的還會延續到晚年, 成為“變態婆婆”, 把兒子當成感情上的私有財產, 容不得他人介入, 甚至視兒媳為“敵人”, 正是在這種溫存的依戀中, 潛伏著孩子心理變態的危機, 也是導致孩子不良性格的心理誤區。


常見病態影響如下:


1、造成孩子依賴性變態人格, 即:“被動——侵犯人格。 ”其表現為:執拗, 以自我為中心, 而且生活能力差、易怒。 他們既處處需要父母説明、陪伴, 又要挑剔反抗父母, 使父母無所適從;既有幼兒式的感情心理——依戀(被動),

Advertisiment
又有霸王式的冷酷脾氣(侵犯性), 形成了矛盾的雙重人格。 這種孩子最難管理, 也最難相處。
2、影響家庭關係。 許多女性把孩子看得比丈夫還重要, 孩子也與父母疏遠, 難聽父母的話。 受到小小的責備就覺得委屈, 搬來母親當“救兵”, 夫妻間常因孩子發生爭吵。
3、因過分親昵而喪失孩子氣。 母親將業餘生活多用在母子之間, 使母子關係有時如親密朋友一般, 易與外界隔絕, 使孩子變態早熟, 感情像大人一樣纖細, 神經變得十分敏感;而另一方面, 孩子對自身以外的真實世界完全是閉塞的, 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之中, 自然無法理解同齡的兒童, 即使某方面出類拔萃, 也決非是幸福的孩子。
4、親昵刺激過多造成神經質,
Advertisiment
感情豐富而脆弱, 不愛活動, 對生活不感興趣, 易患“抑鬱症”、“孤僻症”、“社交恐怖症”等。 男孩子戀母過重過久則易失去男性氣質和魅力。 由於受母性“同化”太多, 易對女性進行模仿, 長大後甚至可能發展性變態, 且難以適應其它女性。 成家以後, 幼年在父母面前的表現又是要重演, 繼續扮演依賴與攻擊的雙重角色, 即“情感上永遠長不大的男孩”。 這是女人最怕、最難相處的外強內弱型的男人。


“戀母症”的矯正方法:


一、母親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變態心理, 不要給孩子強化和暗示, 即表露出孩子的特殊性、重要性。 感情“粘合度”要降低, 不要被過去不幸的心理背景所左右, 不能感情用事, 過於遷就。 6-13歲屬兒童的“情感斷乳期”,

Advertisiment
要及早培養孩子獨立性。


二、分床制:6-7歲開始讓孩子單獨睡一個小床(有條件者可以從幼兒開始), 這樣也有助於提高母子睡眠的效果。


三、注意巧妙利用時機培養獨立性:如3歲左右入幼稚園時開始沿用園內習慣:自己吃飯, 自己睡覺。 上小學開始規定新的獨立生活內容及新的生活方式。 利用孩子對新生活的嚮往, 提出要求。


四、培養獨立性和自信心:對於生活中必要的自我照顧小事, 要讓孩子自己做, 不要總怕做不好, 有危險, 一看做錯了就插手。 要肯付出成長的代價和“學費”, 誰都不會喜歡一個生活能力極差的“大小孩”, 那樣也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及交往願望。


五、觀察法:帶著孩子到有教養的親朋好友、鄰居家去走走, 利用其信用性戰勝自身弱點,

Advertisiment
又可擴大孩子交往範圍, 轉移和淡化“依戀母親”的情感。 與人交往是孩子的一種基本需要, 千萬不要扼殺這種需要, 局限這種需要。


六、環境療法:把孩子的小房間或小床佈置得有兒童特色, 有他喜愛的東西、陪伴物, 使之喜愛自己的小天地。 還有“角色互換法”、“活潑脫敏法”、“厭惡療法”等需要心理醫生用集體療法等方式説明訓練。


“戀母症”有一定的“粘合力”, 母子難分難解。 不下大決心, 採取一定方法訓練, 是難以奏效的。 在實際生活中要因人而異, 堅持訓練, 不怕反復, 直到形成獨立性的新習慣, 這也標誌著母子心理健康地漸漸成長。

輕度兒童分離焦慮是短暫的正常現象, 等新習慣形成後會自動消失, 不需特殊訓練和治療。 年齡越大越難改正,需要採用一定方法來矯正。 年齡越大越難改正,需要採用一定方法來矯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