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將孩子拉回學習的軌道上?

孩子小學六年級, 之前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現在學習態度變差, 學業各方面都明顯退步, 和老師討論後, 我瞭解有部分原因是來自同儕的影響:孩子跟老師認為品性不佳的同學成了好友, 上課不專心, 不認真在課業上。 我瞭解這部分的嚴重性, 也和孩子曉以大義。

但對於老師說“學生在學校就是來學習的, 不要一天到晚只想交朋友, 好像到學校就只為了交際應酬??”這番話, 我卻有些疑惑, 我認為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社會, 學習人際互動、社交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老師這麼說會不會太過偏頗?他也認為我孩子的學習尚未步入正軌,

Advertisiment
對即將進入初中階段是非常不利的, 對於這部分我應該怎麼説明孩子?

臺灣兒少生涯教育促進會理事、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回復:

以上問題看來, 家長瞭解“孩子重視朋友、和朋友相處中習得社交技巧”是重要的, 但同時對“交朋友與學習衝突”這議題產生了一些疑惑。 以下幾點提供建議:

上學目的不只有“課業”。 到學校理所當然是為學習而來的, 但學習的內容是廣泛的, 包含知識、生活、待人處事。 倘若到學校的目的只狹隘到為“課業”而來, 那麼以目前世代的變化, 尤其是網路時代, 學校則可以退場了, 因為無遠弗屆的網路, 如“維琪百科”、YouTube就可以滿足許多知識學習的欲望, 當然相對的,

Advertisiment
老師知識權威的角色也會受到挑戰!由上可知, 學校是:除了獲得知識解惑外, 更是群體互動與人際學習的重要場域。

瞭解內在需求, 取代指責和外在歸因。 當孩子的行為產生了一些變化, 先說教或過於外在歸因不僅無效, 家長還會錯失瞭解孩子內心的機會, 同時也讓孩子錯失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因此, 孩子的學習態度若有明顯的變化, 家長可以先傾聽孩子對學習的感受和想法, 父母可以這樣問孩子:“成績退步並不是你故意的, 或許你遇到了一些困難或什麼原因, 你要不要和爸爸(媽媽)說, 我們一起合作想辦法。 ”在此同時, 讓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指責, 而是爸媽真誠的想瞭解他、關心他, 並且願意和他合作。

關心課業外也關心“遊戲”。

Advertisiment
“遊戲”和“學習”對孩子而言是同等重要的, 尤其“遊戲”可以帶來“動能”, 驅趕“無聊”, 增加了對學習有利的條件。 所以, 父母除了關注孩子學習成果如何, 更需要經常關心他:“玩得滿足嗎?開心嗎?”我們關心孩子的需求應是全面的, 孩子即將步入課業壓力極大的初中, 定期安排全家與孩子同樂的“家庭快樂日”更是不能少。

親子共同討論讀書計畫。 當具備以上所提“合作”與“動能”時, 親子可以一同討論、訂定讀書計畫, 例如:如何安排讀書時間、需要運用何種資源、希望達到的目標、挫敗時該如何面對、成功時如何慶祝??等, 並約定定期檢討和修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