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培養寶寶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力

我們的身體常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傳遞了許多訊息, 這就是肢體語言, 它是寶寶在能夠以字詞表達以前的一種與他人溝通的工具。

肢體語言有天生的, 也有後天學習的。 前者常見的有:蹶嘴——不愉快:笑——高興:打哈欠——想睡或感到無聊:伸手向人——想被抱。 後者常見的有:點頭——要或好:搖頭——不要或不好:揮揮手——再見:豎起大拇指——好棒:用食指輕觸嘴唇——安靜。

肢體語言所表達出一個人內心的意思, 有時比說話還更為真實。 寶寶由於口語表達能力不夠成熟, 所以最擅長運用其肢體語言, 例如高興時手舞足+蹈, 生氣時捶拳踢腿,

Advertisiment
難過時嚎啕大哭等, 都很明顯而容易被瞭解。 因此, 肢體語言成為寶寶在能夠以詞彙表達以前的一種與他人溝通的工具。

肢體語言的作用

肢體語言不僅可以反映寶寶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 還影響寶寶學習的方式。 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

1.寶寶的表情、姿勢可以向爸爸媽媽流露出他們對問題的理解程度。 這就使得爸爸媽媽可以在最恰當的水準上給予寶寶指導和幫助, 讓寶寶學得更好。 因此, 如果爸爸媽媽想要弄清寶寶對一個問題究竟理解了多少, 那麼在傾聽寶寶用語言解釋的同時.注意觀察他的表情、姿勢。 在表情、姿勢中傳達出來的資訊往往正是寶寶最不確信、最需要幫助的地方。 如果他的表達不夠全面,

Advertisiment
在語言、表情、姿勢上也沒有表露出他不明白的地方在哪裡, 那麼就可以把學習過程退回一步, 再給寶寶一個理解嘗試的機會, 以消除他的困惑。

2.對於一些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和陳述的問題, 手勢為寶寶提供了另一種輔助思考的途徑。 此外, 使用手勢來“考慮”問題的某些方面, 這就緩解了大腦語言中樞的壓力, 使大腦可以更有效地工作。 換句話說, 當寶寶在思考一些比較複雜的概念時, 鼓勵他們應用手勢, 可以開拓思維, 拓展思路。 這樣通過語言與手勢的配合, 寶寶能夠很容易地把整個場景演示得很清晰。 不難想像, 用同樣或相似的方法, 寶寶可以表述幾乎任何事物, 這樣做也會幫助寶寶對複雜問題的理解。

Advertisiment
日寶寶學習肢體語言的途徑

3.他人刻意的教導。 當寶寶身體的發育達到某一程度, 四肢較能靈活運用時, 如大人或較大的寶寶都樂於教他做一些可愛逗趣的動作, 通常是配合話言的教導, 說:“跳舞!跳舞!”就教小寶寶扭動屁股、擺擺腰。 說:“萬歲!萬歲!”就教他高舉雙手。 這些嬰幼兒期豹肢體的語言, 多數會隨他們年齡的增長就慢慢不再使用了。

因為寶寶已經懂得了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 有的會繼續使用到成長, 有輔助、強調語言的意義。

寶寶的模仿性很強, 所以爸爸媽媽良好的示範是很必要的。 肢體語言與口語一樣, 有些會帶給別人愉悅的感覺, 也有些令人不悅, 當寶寶表現不雅的或沒禮貌的肢體語言, 爸爸媽媽應立即予以糾正。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應該從小教導寶寶表達適宜適當的肢體語言, 這與口語表達的能力訓練是一樣重要的。

其他培養寶寶肢體語言的小方法

寶寶在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中, 會樂於表達自己。

對於寶寶咬人、丟東西等行為, 要先瞭解原因, 體察他的情緒, 再教導他不會傷害到別人的表達方式。

給寶寶看一些人物不同表情、姿勢的圖片或照片, 讓他想像這些人為何這樣。 或與寶寶一起看電視, 討論劇中人物的表情、意願。 這有助於寶寶學習到察言觀色的能力與學習合適的肢體語言表達。

適時的鼓勵與讚美。 當寶寶表達育式合適或進步時, 應給予增及時的鼓勵。

寶寶是爸爸媽媽的一面鏡子, 有蹙眉歎氣習慣的爸爸媽媽,

Advertisiment
他們的寶寶一定也時常如此。 急躁的爸爸媽媽, 其子女也一定不易安靜。

肢體語言對於寶寶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發展都起著重要的影響, 它可以說是人格的一部分。 有良好表達能力的人.總是較受歡迎, 並有較佳的人際關係。 在生活中, 爸爸媽媽要注意觀察和理解寶寶從表情、姿勢、動作中所表達出的內心感受, 培養寶寶用肢體語言進行交流的良好習慣和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