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培養寶寶有禮貌讓寶寶懂禮貌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是一個好寶寶有禮貌, 那麼如何培養有禮貌的寶寶呢?

公車上, 兩個孩子跑來跑去, 一會撞到人, 一會抱著柱子跳“鋼管舞”, 媽媽怎麼喊都沒用。 而被撞到的幾位的乘客, 則面露不悅之色。 喜宴桌上, 新郎新娘過來敬酒, 5歲的小強竟脫口而出:“媽媽, 新娘好醜。 ”當下, 新娘的臉沉下來了, 所有的人尷尬無比。 上述情景往往會造成家長的手足無措, 令家長感到十分難堪。 那麼, 家長如何才能杜絕這類情況呢?

公共場所吵鬧不休 要避免孩子在公車上等之類的公共場所吵鬧不休的問題出現,

Advertisiment
事先預防是關鍵。 外出前父母應先告訴孩子, 外出的目的, 讓他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出門前, 應先跟孩子說好規則, 確定他已經聽明白, 並問他是否能遵守, 才出門。 孩子一到外邊, 也許會違反有些規則, 家長要及時地提醒與糾正, 直到孩子安靜地遵守。

同時, 家長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例如, 孩子在超市奔跑吵鬧, 屢勸無效時就堅決地帶他回家。 讓孩子清楚地明白, 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 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 可再和孩子談一次, 這些規則, 能不能遵守, 這樣能讓孩子逐步學會自我控制。 不分場合的出言不遜 “媽媽, 這個新娘好醜”之類的話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裡出現時, 爸爸媽媽窘得想鑽進地洞裡。

Advertisiment

其實, 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 而是“童言無忌”。 要避免此類尷尬, 家長要做的是表述場合的行為教育。 子再大一點時, 需要學的不再只是“請”和“謝謝”, 而是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成人的關係, 決不能當面揭人短, 以造成場面的尷尬和當事人的不快。 要教孩子將心比心, 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 可反問孩子:“如果別人這麼說你, 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 就不要再說。 ”也要提醒孩子, 沒有人喜歡跟這種人做朋友。 和孩子討論他的情緒感覺, 建議他使用其他文雅有禮的語句, 這樣比純粹的斥責更有效。

與人見面, 不懂問候。 這情況, 則需要父母在帶孩子與人見面前, 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等要點,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甚至可在家裡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 要給孩子預留時間去問候, 而不是大人只顧忙著說話。 突然間, 發現孩子還沒和對方打招呼, 就急著催孩子, 結果越催越糟。 家長應該做的是鼓勵寶寶把先前練習過的話說出來, 如果孩子真是害羞, 一時怯場, 那讓孩子點點頭, 笑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做到了, 回到家, 父母要極力讚揚孩子今天的禮貌。 例如, “寶寶今天和隔壁爺爺奶奶打招呼了, 做得很好。 ”其實孩子都很精明, 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 又可以得到獎賞時, 他就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外出用餐, 異常興奮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 也得做好“預防”工作。 出去前,

Advertisiment
先跟孩子說明各種狀況, 比如餐廳是公共場所, 因此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等。 就餐前, 可先為孩子準備些小點心, 或帶他們四處走走, 縮短等候時間, 讓孩子看看餐廳周圍的各種擺設和優美環境, 讓孩子找到樂趣, 讓他喜歡, 那麼他就會很容易遵守規則。 用餐時, 別一口氣就把孩子喂飽, 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 否則孩子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還可從孩子帶的“百寶袋”裡掏出好玩的東西吸引他。 如果是繪本圖書, 讓孩子一頁一頁地翻。 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 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裡的相冊, 孩子喜歡看自己的照片, 還可以問他:“這是在哪裡拍的? ”“那天做了什麼事? ”讓孩子沉浸在愉快的回憶情緒中,

Advertisiment
而變得安靜。

大人說話, 小孩插嘴 遇到這種情況, 父母應先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要謹守原則, 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的要求, 否則他會不斷重覆這種得逞行為。 可以在談話告一段落後, 你要主動問孩子:“你想做什麼, 媽媽現在可以來幫你。 ”讓孩子明白, 這時才能聽他說話, 滿足他的需要。  不會說禮貌用語 所有的幼稚教育專家都認為, 要孩子養成好習慣, 父母得以身做則。 如果孩子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 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

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 如果希望孩子有個良好的交流習慣, 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不會讚美 有個笑話:一個每天要騎自行車送孩子上課的媽媽,有一次為了孩子的一句話興奮不已。原來,一天孩子在上學途中,附在她耳邊說:“媽媽,你內向賢淑。”過了好多天,她才弄清楚,原來是孩子發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駛”說成“內向賢淑”,這已經讓媽媽高興好幾天。 因而,孩子的讚美,常常會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

幼教專家建議,教孩子從小學會讚美,不只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關懷、安慰人的能力。這點,家長的身教最重要,如果爸爸媽媽常常讚美他人,孩子的嘴巴也會比較甜;如果家長話語尖刻,孩子也難說出好話。 除了身教,家長應善用童書繪本。因為繪本裡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培養一個具有明理、同情、憐憫與愛心的好品行寶寶,這比單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和愛的能力。

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不會讚美 有個笑話:一個每天要騎自行車送孩子上課的媽媽,有一次為了孩子的一句話興奮不已。原來,一天孩子在上學途中,附在她耳邊說:“媽媽,你內向賢淑。”過了好多天,她才弄清楚,原來是孩子發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駛”說成“內向賢淑”,這已經讓媽媽高興好幾天。 因而,孩子的讚美,常常會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

幼教專家建議,教孩子從小學會讚美,不只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關懷、安慰人的能力。這點,家長的身教最重要,如果爸爸媽媽常常讚美他人,孩子的嘴巴也會比較甜;如果家長話語尖刻,孩子也難說出好話。 除了身教,家長應善用童書繪本。因為繪本裡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培養一個具有明理、同情、憐憫與愛心的好品行寶寶,這比單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和愛的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