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香港富商李嘉誠在出席給香港理工大學捐贈一億港元的儀式上講到, 在他經商的經歷中, 有助於他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 對他的成功起著很大作用的是“情商”。 國內一些優秀企業老總在回答“當代大學畢業生最缺乏什麼時”, 他們的答案驚人的一致:情商太低!

那麼情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作用?情商包含著哪些因素?我們如何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呢?

情商一詞是由美國哈佛大學丹尼爾·戈爾曼博士1995年在其《情感智商》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 它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即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和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

Advertisiment

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

情緒是什麼呢?情緒就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表現。 認識自身的情緒就要引導孩子準確地感知、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

一些家長不理解孩子情緒發展的複雜性, 他們希望孩子總是開心地微笑。 孩子一哭鬧, 他們就會近乎神經質地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 其實, 這樣孩子就失去了體驗更豐富的情緒的機會。 研究者通常認為痛苦、快樂、興趣、驚奇、厭惡、憤怒、懼怕、悲傷等8種基本情緒是人類嬰兒從種族進化中獲得的, 也就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儘早體驗並豐富這些情緒。 有時候需要讓孩子體驗一下買不到心愛的玩具的失落,

Advertisiment
體驗一下被小朋友拒絕的沮喪, 體驗一下被大孩子欺負的痛苦, 體驗一下等待自己喜歡的動畫片開始的焦慮, 體驗一下被成年人認可的喜悅, 體驗一下行走在黑夜的緊張, 體驗一下被人嘲弄的鬱悶……

這一切體驗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熟悉和體驗各種情緒, 特別是那些負面情緒。

清明祭掃, 帶上孩子, 就是要讓孩子在親人的引導下去體驗悲傷。 參加悼念活動的孩子, 會被現場的氣氛深深震撼, 他們能夠看到親人的悲傷、同時又能看到親人之間怎樣相互安慰著從悲傷中走出來。 經過這樣的體驗, 孩子就會逐漸明白風風雨雨、悲歡離合是人生的一部分。 這樣孩子長大以後不僅僅會情感豐富,

Advertisiment
而且也知道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打碎東西是孩子經常出的差錯, 小孩子不小心把自己最喜歡用的小花碗打碎了, 他會哭的。 溺愛孩子的家長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 然後使勁跺腳, 並說是這個可惡的“地面”把孩子給絆倒了, 孩子也會伸出小手去拍打地面, 在拍打地面的遊戲中孩子笑了, 也就把打碎小花碗的事情忘了。 打碎小花碗後, 孩子哭一方面是因為打碎碗會給他一點兒驚嚇, 一方面是裡面的肉掉到了地上他會遺憾, 再者是他喜歡的小花碗不能用了, 他會有些傷心。 在一個小小的失誤中孩子能體驗到三種負面情緒, 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 如果我們用拍打地面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Advertisiment
雖然可以讓孩子止住哭聲, 但這樣一次體驗負面情緒的機會就失去了, 而且更加可怕的是, 以後當這樣的事再發生的時候, 他會很自然地去抱怨“這個可惡的地面”, 成為一個愛為自己的過錯找藉口的孩子。

孩子摔倒了, 理智的家長沒有必要馬上做出反應, 讓孩子在地上趴一會兒、哭一會兒不會傷害到他的, 家長反應越快孩子的驚嚇感就越強, 如果家長只是笑一笑喊他一聲“寶寶沒事, 自己站起來”, 孩子的驚嚇就會很快消失, 他會從母親平靜的聲音裡聽出來, 這件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至於打碎的小花碗, 你也不要直接就當著孩子的面把它掃進垃圾桶, 你要慢慢把碎片撿起來, 告訴他“你喜歡這個小花碗,

Advertisiment
媽媽知道。 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新的好不好?”在對新的小花碗的期待中, 孩子失去心愛的東西的傷心會逐漸淡化。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情緒認知教育的過程, 這樣也是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的很好的循序漸進的辦法。

管理情緒的能力

管理情緒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說的要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管理情緒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不壓制情緒。 第二方面是要善於克制自己的情緒, 要善於把握表達情緒的分寸。

這裡以孩子對於憤怒情緒的表達為例來說明。 一些家長在批評、懲罰孩子的時候, 不允許孩子辯解, 不允許孩子哭泣, 甚至連孩子表達出一些不滿情緒都不允許。 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就會變得或者是逆來順受,或者是壓抑鬱悶,或者是當面唯唯諾諾,背後卻以破壞紀律、破壞東西的極端方式發洩憤怒情緒,這都不利於孩子情商的培養。

恰當的做法是,當批評孩子的時候,允許孩子辯解,讓他講出自己的道理,當孩子受到懲罰的時候,也應該允許他哭泣,也應該允許他不滿、允許他憤怒。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收起那套師道尊嚴,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壓制他。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沒有憤怒,而只是希望教給他如何恰當地表達憤怒。只有在不斷的表達中,孩子才能逐漸學會表達情緒的合理的方式。

沒有經過訓練的動物看到食物就會撲上去,而人卻不一樣。人們的行動是在理智的指揮下進行的,人的理智就是把握和控制情緒的最好的開關。只要我們能夠以極大的包容來教育引導孩子,他們就能夠逐漸學會控制情緒。遇到高興的事不會樂極生悲,遇到悲傷的事不會絕望無助,遇到憤怒的事不會衝動,能夠通過等待、轉移、調節的方式來化解負面情緒。

承受挫折的能力

這一能力是情緒管理的延伸。經常聽到有孩子因成績不理想而自殺,因老師的幾句批評而自我傷害,因家長的誤解而尋短見。更有一些優秀的孩子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精神抑鬱……這些慘痛的教訓都表明,孩子們由於受到過多的呵護,抗挫折能力太差,情商太低,最終害了自己,也斷送了一家人的幸福快樂。

呵護成了害人,事與願違。家長要敢於讓孩子們去磨煉,敢於讓他們去面對失敗,要讓他們在不斷的小失敗中成長起來,培養起足夠承受大失敗的力量。就像一隻在和風細雨中練習飛翔的鳥兒一樣,要鼓勵它迎著風雨前進。被風吹落後,它們應該馬上再去振動翅膀,就這樣在風雨中磨煉,最終去領受暴風雨的洗禮。

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

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和人聯繫,只有理解他人的情緒,才能真正實現“知己知彼”。一個孩子首先要學會的是觀察父母情緒的變化。所以媽媽一定要經常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你很煩躁時,你可以告訴他“媽媽很煩,我要安靜一會兒,你先自己玩兒”。當你悲傷的時候,別看到孩子就馬上擦乾眼淚,你應該把傷心的事告訴孩子“媽媽最好的同學去世了,我很傷心。”當孩子遞上一塊紙巾的時候,你要欣然接受,並且認真地感謝他。經過這樣的培養,慢慢地他就能成為一個為父母著想的孩子。

孩子必須知道父母有高興,有悲傷,有失望,有憤怒,孩子應該看到一個情緒表達正常的家長,而不是一個只有快樂的單純的家長。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美化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不流露任何負面情緒,有時甚至強顏歡笑。這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情緒作假,會讓孩子錯誤地理解情緒,也使得孩子不會觀察到你的情緒變化,最後變得冒失而無禮,不利於孩子對於他人情緒的理解,自然也就無法成長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

在生活中,一個人需要有朋友,因為有朋友才有快樂,才不會孤獨。在工作中,一個人需要和其他人協作,因為任何工作都不是獨角戲,善於協作和分享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和支持。為了孩子更加快樂,我們就要去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友愛、協作、大方、開朗、公道、禮貌、自尊、責任心、組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卡爾·維特的教育》一書的作者老卡爾·維特給我們講了一種“傾聽的藝術”。他和妻子每天在兒子入睡以前,都要留一段時間聽他講白天發生了哪些事情,聽兒子講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在敘述的過程中他逐漸習慣了反省自身,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適時地對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的指導。這種“傾聽”教育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這樣可以促使他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裡,然後在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社會上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各種事情。

卡爾·維特經常通過對孩子擁抱、撫摸傳達愛的信號。對於某些不便用口頭表露的情感,他還會把要表達的意思寫在紙條上,送給兒子。他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家人和兒子有良好的溝通,這不僅更加加深了對兒子的瞭解和感情,也教會兒子怎樣去與他人溝通交流,以培養兒子能夠善於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通過老卡爾·維特的論述我們能夠體會到,人際交往的訓練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內部的良好的溝通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基礎,在家庭中體會到愛、尊重、分享等等,就可以促使孩子加深對社會的理解,使他成長為一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快樂的人。

美國一些小學已試驗將“情緒教育”列入教學計畫中,並創造性地開始實施“情商掃盲”,開設的課程有實用心理學、交際技巧、情緒控制技巧等等,其中教孩子如何控制或平息憤怒、焦躁、憂鬱等不良或消極情緒特受歡迎。統計表明,在實施“情商掃盲”的學校裡,孩子們打架明顯減少,課堂紀律更好,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自稱“生活在溫暖集體中”,或“擁有了更多朋友”。

這讓我們看到,情商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我們全社會都重視起來,只要我們的家長都重視起來,我們就能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使他的人生更加和諧、幸福。

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就會變得或者是逆來順受,或者是壓抑鬱悶,或者是當面唯唯諾諾,背後卻以破壞紀律、破壞東西的極端方式發洩憤怒情緒,這都不利於孩子情商的培養。

恰當的做法是,當批評孩子的時候,允許孩子辯解,讓他講出自己的道理,當孩子受到懲罰的時候,也應該允許他哭泣,也應該允許他不滿、允許他憤怒。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收起那套師道尊嚴,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壓制他。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沒有憤怒,而只是希望教給他如何恰當地表達憤怒。只有在不斷的表達中,孩子才能逐漸學會表達情緒的合理的方式。

沒有經過訓練的動物看到食物就會撲上去,而人卻不一樣。人們的行動是在理智的指揮下進行的,人的理智就是把握和控制情緒的最好的開關。只要我們能夠以極大的包容來教育引導孩子,他們就能夠逐漸學會控制情緒。遇到高興的事不會樂極生悲,遇到悲傷的事不會絕望無助,遇到憤怒的事不會衝動,能夠通過等待、轉移、調節的方式來化解負面情緒。

承受挫折的能力

這一能力是情緒管理的延伸。經常聽到有孩子因成績不理想而自殺,因老師的幾句批評而自我傷害,因家長的誤解而尋短見。更有一些優秀的孩子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精神抑鬱……這些慘痛的教訓都表明,孩子們由於受到過多的呵護,抗挫折能力太差,情商太低,最終害了自己,也斷送了一家人的幸福快樂。

呵護成了害人,事與願違。家長要敢於讓孩子們去磨煉,敢於讓他們去面對失敗,要讓他們在不斷的小失敗中成長起來,培養起足夠承受大失敗的力量。就像一隻在和風細雨中練習飛翔的鳥兒一樣,要鼓勵它迎著風雨前進。被風吹落後,它們應該馬上再去振動翅膀,就這樣在風雨中磨煉,最終去領受暴風雨的洗禮。

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

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和人聯繫,只有理解他人的情緒,才能真正實現“知己知彼”。一個孩子首先要學會的是觀察父母情緒的變化。所以媽媽一定要經常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你很煩躁時,你可以告訴他“媽媽很煩,我要安靜一會兒,你先自己玩兒”。當你悲傷的時候,別看到孩子就馬上擦乾眼淚,你應該把傷心的事告訴孩子“媽媽最好的同學去世了,我很傷心。”當孩子遞上一塊紙巾的時候,你要欣然接受,並且認真地感謝他。經過這樣的培養,慢慢地他就能成為一個為父母著想的孩子。

孩子必須知道父母有高興,有悲傷,有失望,有憤怒,孩子應該看到一個情緒表達正常的家長,而不是一個只有快樂的單純的家長。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美化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不流露任何負面情緒,有時甚至強顏歡笑。這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情緒作假,會讓孩子錯誤地理解情緒,也使得孩子不會觀察到你的情緒變化,最後變得冒失而無禮,不利於孩子對於他人情緒的理解,自然也就無法成長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

在生活中,一個人需要有朋友,因為有朋友才有快樂,才不會孤獨。在工作中,一個人需要和其他人協作,因為任何工作都不是獨角戲,善於協作和分享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和支持。為了孩子更加快樂,我們就要去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友愛、協作、大方、開朗、公道、禮貌、自尊、責任心、組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卡爾·維特的教育》一書的作者老卡爾·維特給我們講了一種“傾聽的藝術”。他和妻子每天在兒子入睡以前,都要留一段時間聽他講白天發生了哪些事情,聽兒子講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在敘述的過程中他逐漸習慣了反省自身,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適時地對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的指導。這種“傾聽”教育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這樣可以促使他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裡,然後在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社會上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各種事情。

卡爾·維特經常通過對孩子擁抱、撫摸傳達愛的信號。對於某些不便用口頭表露的情感,他還會把要表達的意思寫在紙條上,送給兒子。他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家人和兒子有良好的溝通,這不僅更加加深了對兒子的瞭解和感情,也教會兒子怎樣去與他人溝通交流,以培養兒子能夠善於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通過老卡爾·維特的論述我們能夠體會到,人際交往的訓練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內部的良好的溝通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基礎,在家庭中體會到愛、尊重、分享等等,就可以促使孩子加深對社會的理解,使他成長為一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快樂的人。

美國一些小學已試驗將“情緒教育”列入教學計畫中,並創造性地開始實施“情商掃盲”,開設的課程有實用心理學、交際技巧、情緒控制技巧等等,其中教孩子如何控制或平息憤怒、焦躁、憂鬱等不良或消極情緒特受歡迎。統計表明,在實施“情商掃盲”的學校裡,孩子們打架明顯減少,課堂紀律更好,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自稱“生活在溫暖集體中”,或“擁有了更多朋友”。

這讓我們看到,情商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我們全社會都重視起來,只要我們的家長都重視起來,我們就能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使他的人生更加和諧、幸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