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如何克服寶寶社交恐懼症?

研究表明, 寶寶社交能力得以形成的最重要基礎是和母親的關係, 因為寶寶最初是從他和母親的親密關係出發來認識我們這個世界的。

寶寶的“社交恐懼症”

有的寶寶大方開朗, 特別喜歡和小朋友交往, 也會主動和其他寶寶交際。 可有的寶寶卻生性孤僻, 膽小, 不願與小朋友交往, 一到陌生環境就會膽怯。 很多媽媽以為這是小問題, 年齡大了自然就好了。 其實, 這可能是一種心理問題, 被稱為“兒童社交退縮性行為”。

一般來講, 大多數寶寶在陌生的環境或意外情況下, 都會表現出短暫的退縮。 但通常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遷逐漸適應,

Advertisiment
並會在做遊戲等活動中主動發展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但如果這種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 就容易發展成社交敏感症, 甚至社交恐懼症。

尋找對策

1-2歲:增加寶寶社交機會

勤帶寶寶到親朋好友家拜訪, 參加各種集體活動, 多與小朋友交往、玩耍, 要增加交往機會。 同時增大他在集體活動或遊戲中大膽表現自己。 通常, 1歲左右的寶寶已有了社交的意願, 比如, 他們在路上看到其他小朋友, 會用手指指他, 還會把食物送到別的寶寶嘴巴裡去。 育兒專家指出, 當寶寶想要爭奪別人的玩具時, 其實也是他社交的開始, 這表明寶寶玩的時候開始注意別人, 注意同伴的玩具了。 這時, 爸爸媽媽不要一味阻攔,

Advertisiment
更多給他們創造機會, 可以示意寶寶向別的小朋友好。 媽媽要多鼓勵寶寶同小朋友互相交換玩具。 這樣的交換, 會讓寶寶體會到放棄一樣東西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同小夥伴分享並沒有什麼損失;父母還可以通過與小夥伴交換玩具教寶寶怎樣用語言索要一件他想要的東西。 在寶寶學會說“我要這個”之前, 他可能只會用手指著一樣東西表示他的需要。 如果別的寶寶不把玩具給他, 媽媽可以逗逗寶寶:“別人不同意呢, 寶寶怎麼辦?”讓寶寶學會怎樣索取和讓步。

2-3歲:遊戲和童話的啟發

拿寶寶平時喜愛的布偶玩角色遊戲, 通過角色扮演讓寶寶體驗一些生活情景, 增加寶寶的社交經驗。 並多跟寶寶講一些小動物或小朋友之間如何交朋友的故事。

Advertisiment
如果寶寶和小夥伴發生爭執, 只要事態不很嚴重, 可以在一旁靜靜觀察。 並用平時經常講角的故事啟發他:比如故事裡的小白兔和小松鼠發生爭吵後, 是怎麼化解矛盾的等等。 3歲左右的寶寶已聽得懂故事, 有趣的故事, 比簡單生硬地講道理能更好地開啟寶寶的心扉。 同時, 這也是培養寶寶情商的好機會, 可以説明寶寶分辨和識別他人的表情, 為他日後學會觀察人, 同小朋友打交道奠定基礎。 實際上, 寶寶和別的寶寶一起做遊戲, 相互配合的過程中, 他會認識到並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與他完全一樣, 每一個夥伴都有獨特的性格。 你會發現他更加傾向于與一些寶寶玩耍,
Advertisiment
並開始和他們發展友誼。 在建立友誼的過程中, 他會發現自己也有一些讓人喜歡的特徵——這種發現對他的自尊心的培養有強烈的支持作用。

4-5歲:提高寶寶表達能力

口齒伶俐的寶寶朋友會更多。 平時多讓寶寶複述故事或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然, 3歲以下的寶寶, 社交還需要媽媽的説明, 可以邀請一個與寶寶同齡的小夥伴來玩, 他們玩的時候, 自己也參與。 寶寶和其他小夥伴玩耍時, 要幫助寶寶用合適的詞語描述自己的情感和渴望, 避免他感到挫折。 當他和小夥伴發生打架時, 要與他談心, 弄明白他為什麼這樣惱火。 也要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並接受他的感受, 但讓他明白打架不是表達感受的好辦法。 然後,

Advertisiment
建議他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最後, 在他理解自己做錯了什麼以後——而不是以前, 讓他向小夥伴道歉。 一個4歲的寶寶已經開始明白“道歉”的意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