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夏季常見傳染病及預防措施

目前我省疫情形勢

(一)腸道傳染病:今年全省手足口病自4月下旬開始出現逐步上升態勢, 估計疫情發病高峰在5—7月份。 今年手足口病仍為多種病原共存, 以散發病例為主, 托幼機構有聚集性病例出現。 根據我省和周邊省份疫情情況, 專家預測, 我省出現霍亂、痢疾等腸道傳染病大面積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但局部出現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二)呼吸道疾病:我省流腮、猩紅熱等呼吸道傳染病自去年冬季以來發病比往年顯著升高, 出現夏季高峰。 流腮發病人群以青少年為主, 多為學校、托幼機構的聚集性病例。

Advertisiment
猩紅熱發病年齡以2—14歲為主, 以托幼兒童、學生發病為主。

(三)媒介生物傳染病:近年來我省乙腦、瘧疾等蟲媒傳染病一直處在較低發病水準, 乙腦疫情以散發病例為主。 今年我省流行性出血熱、布魯氏菌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比去年同期疫情明顯上升, 男性農民是該類疾病的高發人群。

夏季傳染病防控原則

預防夏季高發疾病, 專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搞好飲食和個人衛生, 防止病從口入, 飯前便後要洗手, 不吃腐敗變質變味的食物, 喝開水不喝生水, 不吃生冷不潔食物, 生熟食品要分開, 不吃蒼蠅、蟑螂叮爬過的食物;二是搞好糞便管理, 清除垃圾, 疏通污水溝, 消滅蚊蠅孳生地, 消滅蒼蠅、蚊子、老鼠、蟑螂四害,

Advertisiment
防止蚊蟲叮咬;三是生活及辦公場所要勤通風, 一旦患病後要自覺隔離, 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托幼機構應該加強晨、午檢, 患者污染的器具應該煮沸和洗燙消毒;四是對於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預防的疾病, 要及時全程接種疫苗, 提高自身免疫力;五是關注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發佈的資訊, 出現可疑症狀及時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正規檢查和治療。

常見傳染病及預防措施

(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種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以臨床症狀命名的傳染病, 常見的腸道病毒為EV71型和CoxA16型, 5—7月份為高發季節。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較多, 人群普遍易感, 以嬰幼兒和兒童等5歲以下人群多發。

Advertisiment
手足口病感染初期一般表現為發熱伴手、足、口、臀部皮疹, 極少數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沒有皮疹, 而表現為嗜睡、嘔吐等症狀, 並進而出現嘴唇青紫、呼吸困難等症狀, 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防治措施:專家提醒, 絕大多數手足口病患兒可以居家隔離治療, 經過一周左右的時間會自愈, 但要密切觀察患兒病情, 當患兒出現高熱不退, 或出現頭疼、精神差、表情淡漠、肌陣攣、嘔吐等重症病例的臨床表現時, 要立即到醫院救治。 預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培養兒童良好的衛生習慣, 勤洗手, 注意開窗通風;避免和有發熱的病人接觸, 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場所;注意兒童營養提高抵抗力。

(二)細菌或病毒性腹瀉病:常見的細菌性腹瀉病有霍亂、菌痢、傷寒和副傷寒等,

Advertisiment
病毒主要有腸道病毒、輪狀病毒等。 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夏秋季節高發。

防治措施:預防腹瀉病的主要措施是“把好一張口”, 防止病從口入, 做到五要五不要。 五要:飯前便後要洗手, 買回海產要煮熟, 隔餐食物要熱透, 生熟食品要分開, 出現症狀要就診。 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 無牌餐飲不光顧, 腐爛食品不要吃, 暴飲暴食不可取, 未消毒(患者污染)物品不要碰。 患者排泄物污染的廁所、餐具、地面、地拖、門把手、衣物, 要使用漂白粉、漂白精、過氧乙酸、戊二醛等進行消毒。 專家提醒公眾注意, 出現腹瀉症狀, 只要及時就診, 一般會很快治癒, 切忌隨意使用抗生素。 夏秋季在霍亂疫區內或去過霍亂疫區, 若出現腹瀉症狀,

Advertisiment
尤其是劇烈的無痛性水樣腹瀉, 應馬上就診, 與霍亂感染者一起就餐或密切接觸的人也應做相應檢查, 以確定是否感染。

(三)猩紅熱:猩紅熱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小兒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菌者, 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 偶可經接觸傳播。 人群普遍易感, 兒童少年多發。 以發燒、咽頰炎、典型的皮疹、楊梅舌為主要症狀。

防治措施:在流行季節搞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 經常通風換氣和濕式掃除是做好猩紅熱防控的關鍵。 家長要儘量少帶兒童去公共場所, 托幼機構應加強晨、午檢, 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治療, 患兒所污染的器具應煮沸和洗燙消毒。

(四)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在學齡前兒童中廣泛流行。其主要臨床特徵為腮腺腫大,也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樞神經系統,發生嚴重併發症。

防治措施:為預防流腮,適齡兒童應及時接種含流腮成分的疫苗,如麻腮或麻腮風疫苗。平常還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房間或教室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感染流腮後要進行隔離治療,隔離期限一般認為應從發病始至腮腺腫大完全消退為止,約3周。被患者污染的飲食用具應煮沸消毒。

本病臨床症狀主要有發燒、出血和腎臟損害三大特徵,發熱病人高燒可至40℃,持續3—7天。典型的出血熱臨床表現有五期經過: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嚴重者可併發尿毒癥、腎功能衰竭、顱內出血、肺水腫、腦水腫等,可導致死亡。

防治措施:流行性出血熱的防控應以科學防鼠滅鼠、預防接種和健康教育為主,一旦誤食鼠類污染的食物或被鼠類咬傷或抓傷,要及時清理傷口並及時接種出血熱疫苗。治療強調“三早、一就、三把關”,即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就地處理,把好休克、少尿、出血關。

(六)布魯氏菌病。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變態反應性人畜共患傳染病。人主要是由於接觸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發病,能引起全身多個系統的損害,特別是骨關節。該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多汗、全身乏力、關節和肌肉疼痛,有的還會出現肝脾大、睾丸腫大等,嚴重的可喪失勞動能力。

預防措施:加強家畜的管理,做好經常性的家畜衛生處理和檢疫;病畜應隔離飼養、治療,病死的牲畜要深埋或燒毀,不可食用;要搞好個人防護,主動接種疫苗,不食生肉和半熟的肉;各種動物奶應煮沸消毒後食用;醃肉應煮熟後食用;在該病流行期或疫區購買的動物皮毛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在學齡前兒童中廣泛流行。其主要臨床特徵為腮腺腫大,也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樞神經系統,發生嚴重併發症。

防治措施:為預防流腮,適齡兒童應及時接種含流腮成分的疫苗,如麻腮或麻腮風疫苗。平常還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房間或教室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感染流腮後要進行隔離治療,隔離期限一般認為應從發病始至腮腺腫大完全消退為止,約3周。被患者污染的飲食用具應煮沸消毒。

本病臨床症狀主要有發燒、出血和腎臟損害三大特徵,發熱病人高燒可至40℃,持續3—7天。典型的出血熱臨床表現有五期經過: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嚴重者可併發尿毒癥、腎功能衰竭、顱內出血、肺水腫、腦水腫等,可導致死亡。

防治措施:流行性出血熱的防控應以科學防鼠滅鼠、預防接種和健康教育為主,一旦誤食鼠類污染的食物或被鼠類咬傷或抓傷,要及時清理傷口並及時接種出血熱疫苗。治療強調“三早、一就、三把關”,即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就地處理,把好休克、少尿、出血關。

(六)布魯氏菌病。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變態反應性人畜共患傳染病。人主要是由於接觸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發病,能引起全身多個系統的損害,特別是骨關節。該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多汗、全身乏力、關節和肌肉疼痛,有的還會出現肝脾大、睾丸腫大等,嚴重的可喪失勞動能力。

預防措施:加強家畜的管理,做好經常性的家畜衛生處理和檢疫;病畜應隔離飼養、治療,病死的牲畜要深埋或燒毀,不可食用;要搞好個人防護,主動接種疫苗,不食生肉和半熟的肉;各種動物奶應煮沸消毒後食用;醃肉應煮熟後食用;在該病流行期或疫區購買的動物皮毛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