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注意力是早教的關鍵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在對近千人的追蹤研究後認為, 5歲前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 如以17歲所達到的普遍智力水準作為100, 那麼, 4歲時智力的發展就已達到50%;另外30%的智力是在4-8歲時獲得的, 最後的20%才是在8-17歲時獲得的。 兒童的學習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期經驗, 至少有1/3在進入小學一年級時已經定型。 如果幼兒早期被剝奪了智力刺激, 將永遠達不到他們應該達到的高水準。

注意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門戶

“優優, 你看誰來了?”

“冬冬, 你聽這是什麼聲音?”

“小朋友, 你們仔細想想就知道了。 ”

“你們認真學學就會做了。

Advertisiment

老師和家長在與幼兒互動中, 經常這樣要求幼兒, 這些要求實際上都是在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看、聽、想、做的對象上。 那麼注意力就是平時說的專心, 是心理活動的指向和集中。 智力超常的兒童和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有共同的特點, 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於所做的事情上, 對其他事物常常達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地步。 牛頓不就是誤將手錶當成雞蛋煮嗎?

幼兒期注意力很不穩定, 無意注意佔優勢

一些強烈的、新穎多變的東西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 這種注意沒有預定目標, 不需要意志努力, 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注意。 例如您正帶孩子在公園裡觀察桃花, 這時天上飛過一架飛機, 孩子便興高采烈地叫著“飛機、飛機!”哪還管桃花幾個瓣呢?您正專心地給孩子講故事,

Advertisiment
忽然一個響聲, 孩子便飛奔過去, “怎麼了?什麼掉了?”孩子越小, 注意力集中時間越短, 二三歲的孩子, 注意力集中一般也就3分鐘, 五六歲的孩子一般達到8分鐘左右, 所以在與孩子活動時, 一定要瞭解孩子的特點, 才能採取有效的方法。

怎樣培養幼兒的注意力

有意注意就是指有預定目的、必要時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的發展、成人的引導, 幼兒有意注意逐漸形成。

一。 根據幼兒注意力不穩定的特點, 創設安靜、簡樸的環境, 避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 如幼兒進餐、睡眠、學習時, 周圍要安靜、環境要簡樸, 不要過分花哨, 以免幼兒分心。

二。 教給幼兒學習的內容、教具應具有直觀性、活動性、新穎性,

Advertisiment
如採用多媒體教學, 外出參觀, 參與表演、遊戲等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途徑和方法, 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三。 幼兒注意力分散時, 用有趣的問題, 引起幼兒注意, 如:“哎, 剛才老師講到哪兒了?陽陽來說說。 ”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老師或媽媽身上了, 不必斥責孩子就能達到目的。

四。 活動前提出明確的目的、任務, 可以延長注意的時間, 提高有意注意的效果。 如讓孩子做一些計時活動:在10分鐘內, 把玩具按顏色或形狀分類, 裝進玩具盒裡;或在5分鐘內把這些豆角擇好;在15分鐘內, 把這些算術題寫完等……這時孩子會集中精力去完成任務, 而完成任務的自豪感又激勵孩子做更多集中精力能完成的事,

Advertisiment
這是良性迴圈。

五。 遊戲是培養幼兒有意注意的有效途徑。 遊戲是孩子的主要活動, 在遊戲中最容易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 我們做了一個實驗, 在一般和遊戲條件下, 學習新詞,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不同的:在一般條件下, 3至4歲和5至6歲的孩子分別是3分鐘和8分鐘;在遊戲條件下, 竟分別保持了30分鐘和45分鐘。 家長在觀摩中非常驚訝。

六。 重視培養幼兒對周圍環境的多方面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濃厚的興趣像磁鐵一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經常帶孩子到絢麗多彩的大自然和社會中去, 豐富他們的生活, 開闊他們的眼界;講述、閱讀低幼讀物, 讓孩子動手做一些手工等, 都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探究精神和注意傾向。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