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我的侄女是獨生子女, 一直與奶奶爺爺住在一起, 老人們非常疼愛她, 除了督促她好好學習外, 什么事都不用她做, 今年她已13歲了, 幾乎沒有一點勞動意識, 不管大人有多忙, 她吃完飯把碗一推就走, 換下衣服往往洗衣機里一扔就不管了。 其實, 像我侄女這樣的情況, 已是今天獨生子女們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因為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盡快成才, 所以, 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 而對孩子是否參加勞動卻漠不關心, 認為那是無關緊要的。 事實上, 這種把孩子的成長與勞動習慣割裂開來的觀點,

Advertisiment
是與孩子健康成長的道路背道而馳的。

1 勞動促進智力發展 孩子在勞動中, 通過觀察客觀世界, 運用他們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 使智力和體力同時活動起來, 從而促進兩者的發展。 國外有一項研究表明, 那些童年時勞動得分最高的人, 成年后發展的可能性比得分低的人要高出10倍, 獲得高收的可能性大4倍, 而失業的可能性小15倍;獲得高收入的可能性大4倍, 而失業的可能性小15倍;童年時很少勞動的人, 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 犯罪的可能性也較高。 那些代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 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基也指出:“請你記住, 勞動不僅是一些實際技能和技巧, 而首先是一種智力發展, 是一種思維和語言修養。

Advertisiment
”這就是說, 孩子通過參加勞動使各方面得到鍛煉, 一方面可以培養他們的勞動觀點、勞動技能、勞動習慣, 另一方面可以有利于促進孩子身體發育、心理健康、智力發展、堅強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勇氣。

2 養成孩子勞動光榮的意識 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 如果停止勞動, 不用說一年, 就是幾個星期, 也要滅亡, 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 ”當馬克思的女兒燕妮問世界上什么最光榮時, 他堅定地說:“勞動最光榮。 ”今天, 由于家庭生活現代化, 再加上父母存有補償心理, 對孩子事情“大包大攬”, 使得一些孩子出現鄙視勞動的傾向, 他們喜歡體驗的是安逸享受, 而不是勞動鍛煉, 這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是很不利的。

Advertisiment
家長應讓孩子逐步認識到, 是勞動創造世界, 勞動創造價值;讓孩子了解包括體力勞動在內的一切勞動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從小就具有勞動光榮的意識, 并讓孩子們在勞動中去體會勞動所帶來的幸福和喜悅。

3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要有耐心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必須從小開始。 但這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耐心和精力。 因為小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 他們學會每一種勞動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現實生活中, 很多家長在孩子最初學習自己做事時, 都表現出沒有耐心, 使孩子勞動興趣受挫。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 正當小孩子饒有興致地自己穿衣服的時候, 等在一旁的母親實在耐不住性子, 一把扯過孩子,

Advertisiment
三下兩下就給孩子穿好了, 而孩子的小嘴卻撅得高高的。 因為媽媽破壞了她自己做事情的積極性和興趣。 如果父母總是這樣包辦代替, 久而久之孩子的勞動欲望就會萎縮。 其實, 任何一種好的習慣, 都不是在短時間里形成的, 而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也是如此, 它是在反復勞動實踐中逐漸養成的。 因此, 家長一定要有耐心。 開始時, 孩子可能做得不好, 這不要緊, 只要孩子肯做, 多做幾次就會成功的。 有些父母嫌孩子做不好, 就不讓孩子做了, 或者干脆替孩子做了, 這樣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4 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和勤儉節約的好品質 現在, 隨著家庭物質生活水平提高, 一些家長逐漸忘記了過去生活的艱苦,

Advertisiment
再加上一些家長存有補償心理和攀比、追求時 尚的心理, 所以他們不是從孩子生活和學習的需要去安排孩子的一切, 而是無限制地給孩子提供各種奢移品, 使孩子的物欲不斷膨脹, 逐漸養成不愿勞動, 貪圖享受的品質。 甚至一些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物欲走上越軌犯罪的道路。 在現實生活中, 這種經驗教訓是很多的, 應該引起家長們足夠的認識。 家長可以用一些生動的事例讓孩子懂得, 一個人只有勤勞、節儉, 才可能創造和擁有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一位家庭經濟條件很好的母親曾對我說:她的孩子是私立寄宿學校學習, 每周看到他的同學的父母用高級小轎車接送同學, 他就嫌自己父親的車太寒磣, 為了讓孩子明白沒有父母昨天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就沒有他們今天的好生活。她特意在時期里帶孩子做了一次“追尋父親的足跡”的旅游,她先帶孩子回到丈夫出生的地方——山西一個偏僻的農村,讓孩子的爺爺講述丈夫當年如何刻苦學習,立志擺脫貧窮的故事;然后她帶孩子參觀了丈夫曾學習過的小學和中學,讓孩子目睹了父親學習環境的艱苦;最后帶 孩子到天津參觀了丈夫就讀過的大學。孩子通過對這一次追尋父親艱苦奮斗的足跡很受啟發,他認識到自己今天這樣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是父親辛苦創業、勤儉節約而得來的。他告訴母親,自己一定要珍惜父母辛勤勞動的成果,好好學習,自立自強,不依靠父母,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明天。這位母親帶領子女追尋丈夫艱苦奮斗的足跡的做法,是值得廣大家長們效仿的。當然,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事情可以教育子女,使他們養成珍惜勞動成果和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如隨時隨地提醒孩子要愛護公共財物,愛護周圍自然環境,愛惜書本文具,保持教室和家里的清潔衛生,不要浪費糧食等。

為了讓孩子明白沒有父母昨天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就沒有他們今天的好生活。她特意在時期里帶孩子做了一次“追尋父親的足跡”的旅游,她先帶孩子回到丈夫出生的地方——山西一個偏僻的農村,讓孩子的爺爺講述丈夫當年如何刻苦學習,立志擺脫貧窮的故事;然后她帶孩子參觀了丈夫曾學習過的小學和中學,讓孩子目睹了父親學習環境的艱苦;最后帶 孩子到天津參觀了丈夫就讀過的大學。孩子通過對這一次追尋父親艱苦奮斗的足跡很受啟發,他認識到自己今天這樣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是父親辛苦創業、勤儉節約而得來的。他告訴母親,自己一定要珍惜父母辛勤勞動的成果,好好學習,自立自強,不依靠父母,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明天。這位母親帶領子女追尋丈夫艱苦奮斗的足跡的做法,是值得廣大家長們效仿的。當然,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事情可以教育子女,使他們養成珍惜勞動成果和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如隨時隨地提醒孩子要愛護公共財物,愛護周圍自然環境,愛惜書本文具,保持教室和家里的清潔衛生,不要浪費糧食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