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坦然對待一歲寶寶的攻擊行為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 許多媽媽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 其實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 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 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 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 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 另一方面, 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 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 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坦然對待一歲寶寶的攻擊行為

對待一歲“暴力”寶寶, 只有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

Advertisiment
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 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 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 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 所以對“他為什麼要咬人?”一直讓我們困惑。 現在讓我們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寶寶不得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語言表達貧乏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 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 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 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 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因此, 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 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時, 一定要好好安慰他, 肯定的告訴他“別著急, 媽媽會幫助你的”, 這樣他就不會把怒火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Advertisiment

寶寶的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 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 或者有人先打了他, 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 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 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只是一種本能。

口腔在發育

一歲左右的寶寶, 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 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咬, 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 另外寶寶在學習說話的時候, 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東西放到口中, 當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 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 好像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