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孩子前切勿脫口而出的話

爸爸媽媽對寶寶的愛是不容置疑的, 但有時, 我們傾吐愛意, 卻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方式。 以下22句話, 很多媽媽常常脫口而出, 卻並沒有意識到這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保護孩子的好奇與敏感

假如有天寶寶問你:“媽媽, 為什麼樹葉都掉下來了呀?”

你不一定要回答:“這是生物的特徵——生物的應激性、能生長、繁殖、由新陳代謝的特徵決定的……”

你可以回答:“因為樹木在春天會萌發新的樹葉芽, 大樹葉長大了就離開樹媽媽……”

也可以回答:“你看樹葉像不像北風和冬天的名片呀, 樹葉落下了, 冬天就快要到來了哦……”

Advertisiment

甚至可以回答:“媽媽也好想知道為什麼呀, 咱們一起去查一查書好不好?”

但是千萬不要回答:“別管了, 那和你沒有什麼關係, 做好你的作業就行了!”

還有這樣的回答也很蹩腳:“我不知道!”

“我很忙, 有空再說。 ”

“你這孩子太麻煩了!真不讓人省心!”

假如你的回答是“不知道!”孩子覺得這是個有力的回答, 明白這樣回答就不會再被追究下去了, 當她被問到什麼問題的時候, 也會不加考慮地回答“不知道”!

小結

媽媽必須鼓勵孩子探索的心理, 面對孩子的問題, 回答不一定要專業科學, 但可以如詩如畫, 最好是用一種讓孩子自己也要思考的回答方式來答。

維持孩子的自律感

不要說:“哎呀你把這個掰壞了, 爸爸媽媽要賠錢的!你沒有錢賠,

Advertisiment
就要把你關起來!”

不能做的事情, 是因為它不對。 小心不把玩具和器具弄壞, 是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傢俱、不造成浪費, 而不是因為害怕有人看見要賠償。

也許可以這樣說:“看, 寶寶知道這個不是玩具, 從這個方向去掰它很容易斷, 如果弄斷了, 不僅難看, 而且很容易把寶寶的手弄傷。 ”

“別採花, 否則會把員警給招來的!”這麼說等於告訴他, 員警不在公園的時候, 就可以摘花。

或者可以這樣說:“你看, 如果把花摘了, 它就不好看, 不完整了, 寶寶懂得什麼是漂亮的, 什麼是完整的, 什麼是完美的, 對嗎?咱們留著不摘, 好不好?”

不要說:“聽話!別把櫃子弄亂, 你怎麼就不聽話呢?不聽我話我不理你了!弄得亂七八糟, 你爸爸回來修理你!”

也許可以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櫃子,

Advertisiment
放自己的玩具, 告訴孩子玩過後要整理好, 別人的櫃子未經允許不能動。 也不要說:“要是讓人看見/ 抓住了, 多丟人哪!”

不該做的事情不是因為“怕丟人”而是因為事情本身不正確。

小結

用“人治”的手段去懲罰, 會讓孩子從小到大都認為, 不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留給成年人去做好了。

道德感的本質根源在於兒童天生的秩序感, 但如果成年人把兒童對標準的認知變成跟隨成年人的期待, 孩子的個人意志得不到尊重, 紀律和秩序感都是別人(爸爸、老師、班長、領導、員警等)強加給他們的, 而不是自覺自發建立起來的, 紀律就變成是在有人管束的情況下不得不遵守, 不是發自內心領會和順從的規則。

Advertisiment

維護孩子的幸福感

不要說:“我要丟掉你了, 讓狼來把你叼走!”

“你再不老實, 護士就來給你打針了。 ”

“你再哭, 保安叔叔就來抓你了。 ”

“你不聽話, 我就不喜歡你了!”不要說:“ 你爸爸不要我們了。 ”“如果爸爸和媽媽離婚, 你跟誰?”

儘量別在孩子面前吵架, 如果吵架了, 讓孩子看見你們和好, 傳遞給他一個資訊“別擔心, 爸爸媽媽還是一樣愛對方的, ”讓他有足夠安全感。

如果父母決定離婚, 別讓孩子選擇父母, 或是利用孩子作為夫妻對峙的工具, 這對孩子來說是殘忍的。 父親能替孩子們做的最好的事情, 就是愛並且忠誠于他們的母親。 如果實在做不到, 也別讓孩子見識大人間的爭吵, 平靜平和地和他們述說事實:“爸爸媽媽由於一些原因不能住一起了,

Advertisiment
但是我們都永遠愛你, 一直愛你。 ”

小結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都需要依次建立兩個幸福感, 首要幸福感(primary happiness)和次要幸福感(secondary)。 首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對自己的愛的完全確認, 堅信有人永遠無條件地愛自己。 建立了首要幸福感, 孩子就不需要隨時在父母身邊才能感覺到愛, 開始走向獨立。 次要幸福感, 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取的快樂:遊戲、學習、新獲得一項技能、得到新玩具、得到一件新衣服等。

嚇唬孩子, 導致他害怕, 影響獨立性的形成——只是為了他更“乖”、更“聽話”, 更易於受你控制, 于他的成長有什麼好處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