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慶帶寶寶出遊別忘預防寶寶暈車

國慶7天假期, 帶著寶寶外出旅行, 走親訪友是不少家長的選擇。 但是如果寶寶暈車, 一路上吐個不停, 就會讓爸爸媽媽既心疼又無奈。 孩子為什麼會暈車?怎麼避免暈車?暈車後怎麼辦?聽聽醫生怎麼說。

3-20歲最易暈車

暈動病又稱運動病, 指乘坐車、船、飛機等交通工具時, 出現眩暈、冷汗、噁心、嘔吐等症狀, 屬常見病與多發病。 小兒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前庭功能也不良, 由此也易導致暈動病。

暈動病發病的高峰年齡在3-20歲, 女性略多於男性, 隨著年齡的增加, 其性別差異有逐漸縮小的趨勢。

當乘車、船時, 由於行進中不斷變換方向、上下顛簸,

Advertisiment
或者旋轉, 寶寶的頭部位置不斷改變, 並且由於加速、減速使身體作直線變速或旋轉運動, 這樣就會使寶寶的前庭器官受到較強的刺激, 如刺激太強、超過前庭器官的耐受限度, 造成姿勢調節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於是就出現眩暈、噁心、嘔吐、出汗、流涎、精神不振及無力等反應。

平時可以適當的多讓孩子做一些加強前庭功能的運動鍛煉, 如大人抱著小寶寶在原地旋轉, 注意不要搖晃太厲害;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玩滑梯、蕩秋千、旋轉木馬、墊上滾翻等遊戲, 以提高前庭器官對坐車等不規則運動的耐受性和適應能力。

坐車前進食要適量

寶寶出行防暈車, 最好選擇天氣好、氣溫佳時出行。

Advertisiment
在坐車前不要讓孩子吃得太飽, 也不宜過多吃零食。 可在乘車前, 充分排空大小便, 減輕胃腸和膀胱等器官負擔。

一般最好在坐車前2小時用餐, 且食物要清淡、易消化。 因為穀類食物在人體胃腸道內經過兩個小時左右已基本被消化完, 並以澱粉等糖類的形式進入到血液中為人體提供能量。 如果空腹坐車, 有可能因為“低血糖”而出現乏力、頭暈, 而加重暈車症狀。

乘車位置有講究

乘坐大巴時, 應盡可能幫寶寶選擇前排, 但避開輪胎上方的位置, 以減輕顛簸震動, 適時打開車窗進行通風換氣, 並讓孩子的頭稍後仰靠在固定位置或父母的懷裡, 以減輕頭部震動和眼前物體飛逝而引起頭暈加重。 自駕車時, 家長不要在車上吸煙或抹香水,

Advertisiment
以免煙霧或香味的不良刺激引發孩子暈車。

坐車時, 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引導孩子注視車窗前方較遠處的風景, 也可給孩子拿喜歡的玩具玩, 在車內播放舒緩的音樂, 或給孩子講動聽的故事等。 但不要讓孩子在車內看書, 那樣更容易暈車。 在車內注意加衣保暖, 避免冷氣直吹身體, 保暖有利於提高機體抵抗外界環境侵襲的能力。

暈車貼兒童要減半

一些寶寶前庭功能不良, 內耳前庭半規管過度敏感。 對於車船等產生的不規則運動, 那怕是較輕微的運動也會引起前庭神經核及小腦有關部位的強反應,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發生暈動病。

暈車貼具有醒腦提神作用, 成人每次一貼, 6-15歲的兒童每次使用半貼即可。

Advertisiment
值得注意的是, 6歲以下兒童不宜接觸暈車貼, 暈車貼不宜貼於皮膚破損部位, 也不宜與其它暈車藥品同時使用。

發現孩子有暈車先兆時, 指壓按摩孩子的內關穴(於腕關節掌側前臂正中, 腕橫紋上2寸的位置)3-5分鐘, 適當加壓, 直到有酸痛的感覺, 或揉按神厥穴(即肚臍), 對緩解暈車有一定的幫助。

旅途中孩子若已經發生暈車病, 首先不要緊張驚慌, 可讓孩子仰臥, 保持安靜。 然後用冷濕毛巾置於前額, 並可指壓內關穴。 當孩子因嚴重嘔吐而有脫水表現時, 應暫時中止乘車並送醫院診治。 個別嚴重者嘔吐不止、胸悶、胸痛、視力模糊, 甚至大小便失禁時, 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