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招搞定早教,促進寶寶腦部發育

1 語言

多跟孩子溝通。 比方說換尿布啊、餵奶啊、換衣服啊什麼的, 你可以提前跟孩子打個招呼:“寶寶媽媽來給你換尿褲啦!”“寶寶我們來把髒衣服換掉!”

雖然TA可能暫時回復不了你, 但, 長期的話語薰陶下, 孩子會自動自覺就明白你在做什麼, 並且開始接收你所“教”的語言, 自發加以練習。

另一方面, 要把物品的名稱念給孩子聽, 教TA正確認識各種物體的名稱, 並且用簡潔的語言介紹這物品的用途。 這樣有助於孩子積累詞彙。 例如餵奶時候, 可以舉著奶瓶告訴TA:“這是奶瓶!是寶寶喝奶專用的!”換尿片的時候, 也給TA看尿片,

Advertisiment
告訴TA這是接尿用的。

需要注意的是, 爸爸媽媽們最好少用“嬰語”, 不要把“睡覺”說成“睡覺覺”, “喝水”說成“喝水水”什麼的。 這種“嬰語”雖然聽起來蠻可愛, 但一旦你使用正常語言, 孩子就得在大腦中進行轉換並且再記憶, 無疑是給TA增加難度。

2 認知

將物品的名字念給孩子聽, 這本身也是認知, 但還要更進一步。

當你喂TA吃蘋果泥時, 先將整個蘋果拿給TA看, 告訴TA這就是蘋果, 然後讓TA親手觸摸, 嗅聞, 最後品嘗。 這樣孩子就對“蘋果”這個物品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了。

還要多帶孩子到室外去, 由著TA在草地上打滾, 聞花香, 擁抱大樹, 追逐蝴蝶……只有用身體的各種感官去親身接觸, 才能強化孩子的認知, 並且將這些東西加入到自己的記憶裡去。

Advertisiment

3 運動

1歲左右的孩子就已經有主動性, 會想要“自己動手”做點事情。 例如:撕書。

有些麻麻不知道究竟, 看孩子撕書, 覺得這是搞破壞, 所以會阻止。 其實這是孩子在鍛煉手指的靈活性, 做媽媽的不僅不能阻止, 還要主動給寶寶準備一些能撕得動的紙張, 讓TA多加練習。

手指是人的第二大腦, 鍛煉手指的靈活性其實也是在開發大腦的靈敏性。 媽媽們千萬不要扼殺孩子的這種撕紙行為。

還有動手做遊戲。 可以給孩子買積木, 然後“邀請”TA一起來“搭”橋或者建一些簡單的“屋”。 或者給孩子買橡皮泥, 然後由著TA搓圓弄扁的玩。 這些都是手指運動的一種。

或者是塗鴉——準備紙和筆, 教TA怎麼握住筆(這也是手指運動), 怎麼下手畫出線條。 需要注意的是,

Advertisiment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只是隨手亂畫, 媽媽們不要生硬的制止TA並且要求TA這樣寫那樣畫, 這樣會扼制孩子的創造力。 TA高興怎麼塗怎麼抹都行, 放手讓TA自己做。

“七坐, 八爬”——當孩子學會了坐穩, 並且開始到處亂爬, 或者扶著沙發蹣跚學步時, 不要去阻止TA。 這時候你要做的, 就是在旁邊給TA適當的保護。 孩子就是通過這種運動來加強肢體“鍛煉”, 並且學習協調肢體的行為, 找到平衡的決竅。 而做TA做這些動作, 也是需要大腦“下指令”的, 孩子在進行這些動作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刺激大腦運轉, 開發潛力。

4 生活與社交

訓練孩子拿勺子吃飯、拿杯子喝水, 自己穿衣服、穿襪子……都是早教的一部分。 這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學習, 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Advertisiment
切不可覺得寶寶拿不好勺子, 還會將食物弄得亂七八糟弄髒衣服, 就剝奪了寶寶自己吃飯的權利。

寶寶最早的“社交”, 應該是出生時候的那聲哭泣——這是TA與這個世界說“嗨”的方式。 此後, TA會通過笑、叫、哭等一些表情來和大人們打交道, 然後, 是一些單詞, 再然後, 是一些簡短的句子。 媽媽們不妨帶著孩子擴大活動範圍, 抱TA到社區的樓下, 和鄰居們親熱親熱, 和其他小朋友“握握手”。 年紀稍大一點, 也可以讓TA和小朋友一起玩一會。 這樣可以給孩子建立初級的夥伴概念, 讓孩子“不怕生”, 對外界不排斥, 有助於以後融入學校和社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