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有哪些心理問題

1 單親家庭的孩子都容易有哪些心理問題

1、自閉

家庭的破裂, 仿佛是“天降橫禍”,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 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 孩子也懂得比較, 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 感到自己處境已大不如前, 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 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 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 做事變得膽怯, 缺乏自信, 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而且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孩子由於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鬱, 不願與人接觸, 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症狀。 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後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

Advertisiment
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 不願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 便自我封閉, 不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徵。

2、自責

自責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 從而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 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於自己不好, 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 單親家庭的子女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 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 悲觀失望。 由於對自己的評價偏低, 因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 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 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 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

Advertisiment
也往往因自歎無能而輕易放棄。 許多單親家庭子女受到批評後, 總認為是自己不好, 在別人笑自己的時候, 總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3、自卑

由於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裡, 面對家庭的突然破裂, 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 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 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 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 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 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 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 一旦受到衝擊, 就會不知所措, 無所適從。

特別是看到同伴們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 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過去的生活。 而現在是今非昔比, 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鬱和自卑的心理, 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 看不到自己的快樂在那裡,

Advertisiment
於是拒絕快樂, 沉浸在憂慮、悲傷中。

4、抑鬱

因為父母的分裂, 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 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 時時為父母的關係而擔憂, 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氣、洩憤的出氣筒, 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 沒有安全感, 時刻擔心、害怕家庭戰爭的爆發, 會使自己體無完膚。 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 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 自我保護意識過強, 敵對情緒很大, 單親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鬱悶、煩躁, 心理困擾無處排解。

由於壓抑太久, 一旦爆發出來, 能量也就越大, 極易產生極端行為。 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為想痛哭或離家出走, 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為攻擊行為。

Advertisiment

5、妒忌

單親家庭的孩子, 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 所能獲得的享受, 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 而這些正足每個孩子所渴望的。 由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 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 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羡慕演變成妒忌、僧恨。

在心理上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 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 在物質享受上, 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差距, 認為別人能得到的, 自己也應該能夠擁有, 就容易導致偷竊等犯罪行為的發生。

6、逆反

由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 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 然而他們也渴望車嚴, 渴望被人欣賞, 於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

Advertisiment
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 對著幹”, 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7、焦慮

對人焦慮是調查與他人接觸時, 對困難和失敗的預感程度的指標。 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 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 因此, 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 他們的監護人由於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緒失調, 極易把這種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 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 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後的家庭關係, 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 缺乏安全感。

所以, 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 結交夥伴時總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 被人說了什麼總是不開心, 在對人關係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2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需要哪些關愛

1.給孩子情感寄託

不管撫養孩子的一方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讓孩子明白自己仍然愛他。經常用行動和言語暗示孩子,他是自己最愛的人。經常和孩子進行溝通,給他們感情寄託,讓孩子有存在感,並且讓他們感到身心愉悅。

2.雙方共同照顧孩子

如果孩子跟隨了媽媽生活,那麼是不是就代表孩子從此就要失去父愛了呢?實則不然。作為父親,即使不能和孩子一起生活,也要經常看望孩子,告訴孩子自己沒有拋棄他,離婚是爸爸媽媽自己的事,和他沒有關係。常常安撫他,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他幫助。

3.孩子不能嬌生慣養

家長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因為孩子失去父愛或母愛就格外地嬌慣他,要放心大膽地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對家庭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使他們長大成人後能自覺擔負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

4.“剛柔並濟”的教育

在生活中,父親一般傾向于開發和勇敢的教育孩子,而母親一般傾向于溫柔的教育孩子。這兩種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缺一不可。所以在離異以後,撫養孩子的一方要適當的轉換教育方式,“剛柔並濟”,讓孩子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愛,從而使他的人格發展更加完善。

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是心靈受過傷的孩子,所以父母在照顧他們時也要格外仔細,不僅要照顧好他們的身體健康,也要照顧好他們的心理健康。

3 單親家庭的孩子錯誤的教育方式

1.溺愛式教育

很多夫妻離異以後,孩子跟著其中一方生活。這時候負責照顧孩子的家長往往會出現溺愛式教育。因為家長覺得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有所虧欠。所以一直對孩子千依百順,不管孩子在物質上提出什麼要求都儘量去滿足,這樣就容易造成孩子嬌生慣養,不管處理什麼事情都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團結同學。

2.放任式教育

養育孩子的一方家長可能在與前妻離異以後,就對孩子不上心了,讓孩子“自由生長”,不管孩子行為是否得當,都不管不問。這樣容易造成孩子沒有歸屬感,經常感到孤獨失望,對生活沒有熱情。生活上也容易導致孩子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難以管教。

3.專制式教育

這類家長在離異後,喜歡把人生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以後能有所作為,彌補自己內心的缺陷。這種家長往往會給孩子帶來許多壓力,使家庭缺少歡聲笑語,孩子容易變得自卑、害羞、孤獨、內向。這一切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不利的。

在對人關係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2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需要哪些關愛

1.給孩子情感寄託

不管撫養孩子的一方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讓孩子明白自己仍然愛他。經常用行動和言語暗示孩子,他是自己最愛的人。經常和孩子進行溝通,給他們感情寄託,讓孩子有存在感,並且讓他們感到身心愉悅。

2.雙方共同照顧孩子

如果孩子跟隨了媽媽生活,那麼是不是就代表孩子從此就要失去父愛了呢?實則不然。作為父親,即使不能和孩子一起生活,也要經常看望孩子,告訴孩子自己沒有拋棄他,離婚是爸爸媽媽自己的事,和他沒有關係。常常安撫他,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他幫助。

3.孩子不能嬌生慣養

家長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因為孩子失去父愛或母愛就格外地嬌慣他,要放心大膽地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對家庭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使他們長大成人後能自覺擔負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

4.“剛柔並濟”的教育

在生活中,父親一般傾向于開發和勇敢的教育孩子,而母親一般傾向于溫柔的教育孩子。這兩種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缺一不可。所以在離異以後,撫養孩子的一方要適當的轉換教育方式,“剛柔並濟”,讓孩子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愛,從而使他的人格發展更加完善。

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是心靈受過傷的孩子,所以父母在照顧他們時也要格外仔細,不僅要照顧好他們的身體健康,也要照顧好他們的心理健康。

3 單親家庭的孩子錯誤的教育方式

1.溺愛式教育

很多夫妻離異以後,孩子跟著其中一方生活。這時候負責照顧孩子的家長往往會出現溺愛式教育。因為家長覺得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有所虧欠。所以一直對孩子千依百順,不管孩子在物質上提出什麼要求都儘量去滿足,這樣就容易造成孩子嬌生慣養,不管處理什麼事情都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團結同學。

2.放任式教育

養育孩子的一方家長可能在與前妻離異以後,就對孩子不上心了,讓孩子“自由生長”,不管孩子行為是否得當,都不管不問。這樣容易造成孩子沒有歸屬感,經常感到孤獨失望,對生活沒有熱情。生活上也容易導致孩子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難以管教。

3.專制式教育

這類家長在離異後,喜歡把人生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以後能有所作為,彌補自己內心的缺陷。這種家長往往會給孩子帶來許多壓力,使家庭缺少歡聲笑語,孩子容易變得自卑、害羞、孤獨、內向。這一切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不利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