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輔食可去除寶寶內火?

日常生活中, 有些孩子經常出現口舌生瘡、大便秘結、愛感冒的情況, 這些孩子身體狀況并不差, 食欲大多也很好。 是什么讓孩子三天兩頭生病呢?答案可能是“內火”。 內火有“虛火”與“實火”之分, 陽盛者屬實火, 陰虛者屬虛火。 由于小兒屬“稚陰稚陽”之體, 其“內火”以“實火”居多。

在嬰幼兒時期, 吃母乳者, 若母親吃火鍋等辛辣刺激食品過多等, 致母親火重者, 可引起嬰兒火重;若沒有母乳, 改用牛奶喂養, 而牛奶溫熱較重, 嬰兒也容易上火, 表現為煩躁、大便干燥、容易生瘡等;較大的孩子, 若吃蔬菜過少, 食物纖維攝入不足,

Advertisiment
導致大便干結。 常給孩子吃辛辣、香燥之物, 或吃羊肉等溫燥性食物, 甚至給孩子飲酒, 都易引起孩子上火。

澆滅孩子“內火”的日常飲食原則

及時補水:一年四季都應重視給孩子補充飲水, 特別是天氣炎熱、汗出過多或患有感冒、熱性疾病、小便黃赤時, 及時補水就更為重要。 補水以少量多次法較好, 以白開水、礦泉水、菊花茶、綠豆湯為最佳, 不宜給孩子喝較多的甜性飲料。 若喝牛奶的孩子, 火重大便干時, 可給孩子喝竹葉麥冬水(大麥冬5克, 竹葉6克-10克, 加水適量煎10多分鐘, 也可對入牛奶一起喝)。

飲食清淡:孩子的飲食宜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 適當多吃綠葉蔬菜和水果, 保持大便通暢, 對預防孩子上火很重要。 若患有感冒和熱性疾病時更要注意,

Advertisiment
不宜過食肉類、油膩、煎炸、辛辣、香燥(特別是含丁香、花椒、肉桂等熱性香料較多的食品, 如鹵肉等)之品, 以免助火、生痰。 研究表明, 凡孩子患有瘡癰癤療之類火重疾病者, 大多與過食肥甘有關。 正如《內經》說:“肥者令人內熱, 甘者令人中滿”, “膏梁之變, 足(足足可以)生大療”。 俗話說:“肉生火, 魚生痰, 青菜豆腐保平安”正是這個意思。

調整品種:為了防止上火, 孩予的飲食品種應以寒性、涼性和平性的食品為主, 如苦瓜、冬瓜、黃瓜、絲瓜、鮮藕、豆芽、西瓜、西瓜皮、葫蘆、蘿卜、梨、山楂、青欖、羅漢果、甘蔗、百合、菠蘿、檸檬、蒲公英、魚腥草、竹筍、薺菜、茼蒿、蕃茄、白菜、菠菜、綠豆、烏梅、楊梅、醋以及鴨、鵝、鱉、龜、鯉魚、海蜇、海帶、(雞)蛋白、白木耳、香菇、豆腐、粳米、面粉(小麥)、玉米、赤小豆、蓮子、冰糖、綠茶、山藥、芝麻、花生、大杏仁等。

Advertisiment

魚、雞、龍眼、荔枝、橘子、蔥、姜、蒜、辣椒、火鍋、鹵菜(肉、雞等)、動物脂肪、白酒等溫熱性食品則宜少吃或不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