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咿呀學語是寶寶說話的前奏

所謂的“咿呀學語”是指我們在口語中能找到的並帶有重複音節的發音。 寶寶說話還要具備能辨別聲音的來源、認識熟悉的人或物、有模仿成人說話聲音的傾向以及能發出各種聲音等條件, 只有當寶寶具備了這些條件, 說話才猶如跨過第一步一樣, 這是語言發育過程的一個重大突破。

寶寶與父母最初是用哭聲和笑聲來溝通的;到4~8個月是用咿呀語和簡單的手動作, 如搖擺、拍打等與父母進行有意識的交流;快12個月時, 寶寶開始進入說話的萌芽階段, 開始學著用單音詞和動作、表情與父母進行交流。

Advertisiment

0~1歲是寶寶語言發育的準備階段, 在此階段寶寶將獲得前語言感知能力、前語言發育能力、前語言交際能力。 寶寶此時雖然不會說話, 但並不意味著聽不懂, 所以, 要想寶寶成為“神童”就要和寶寶多說話, 家人與寶寶說話可以促進寶寶儘早開口說話, 激發寶寶開口說話的願望。

重複語句, 可以提高寶寶對語音的聽覺分化能力, 促進寶寶在大腦皮層上建立起詞語與事物的對應關係, 逐漸在頭腦中形成詞語表像, 儲存詞語資訊。 這種方法有助於寶寶語言交往能力的萌發。 當寶寶大一點, 開始試著模仿發音時, 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 既可以用動作也可以用語言, 讓寶寶產生愉快的情緒, 願意開口, 願意向父母發音和對話。

Advertisiment

2~3個月時, 寶寶會發出咯咯笑聲, 還會自發地發出咿呀聲。 父母應以同樣的聲音積極應答回應寶寶, 也可以用單個詞語與寶寶說話, 使寶寶感受到親人的鼓勵與支持, 得到交往的快樂, 從被動轉為主動, 喜歡和父母進行“咿呀應答”遊戲, 萌發出最初的交流欲望。 在充滿父母關愛的情感氛圍裡和語言的刺激交流下促進寶寶的語言中樞神經。

5~6個月時, 父母除了要用贊許的眼神、誇張的語氣表示自己的欣喜之情。 還可以撫摸寶寶身體的各個部位, 讓寶寶感知臉部器官、身體部位名稱和對應的語言聲音之間的聯繫, 如:摸到眼睛, 就對寶寶說“眼睛, 這是寶寶的眼睛”。 寶寶不斷接受語音和發音的刺激, 促進自我意識和記憶力的發展。

Advertisiment

愛心提醒

在寶寶學說話的初期, 要讓寶寶不斷接受語音和發音的刺激, 父母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 既可以用動作也可以用語言, 讓寶寶產生愉快的情緒, 樂意開口與父母交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