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護理>正文

吮手或啃指甲的預防及矯治

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有過吮吸自己手指(俗稱吃拳)的經歷, 稍大一些后, 還有一些幼兒常常撕咬自己的指甲。 吮吸手指或啃咬指甲是嬰幼兒常見的行為。 一般情況下, 隨著年齡增長, 幼兒到2~3歲后, 這種行為會自然而然地逐漸減少, 以至消失。 然而, 有些幼兒過了2~3歲后, 這種行為卻并未減少, 有的甚至延續到小學。 他們一有機會還啃咬自己的手指, 仿佛在品嘗美味佳肴。 盡管他們的家長不斷地阻止, 甚至體罰也無濟于事。 嬰幼兒為何會如此固執地進行這一行為呢?
有關專家認為, 造成嬰幼兒吮吸手指或啃咬指甲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Advertisiment
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嬰幼兒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 當嬰幼兒饑餓而得不到滿足時;或者, 當嬰幼兒的身體某一部位不舒服時, 吮吸手指或啃咬指甲似乎可以緩解身體的不適感。
(2)嬰幼兒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 當嬰幼兒心存焦慮、不安、憂慮、緊張、寂寞等不良情緒時, 常常頻繁地啃咬手指。 如果細心觀察經常啃咬手指的嬰幼兒, 不難發現, 有些嬰幼兒當父母不在身邊時, 或者到陌生的環境中, 遇到生人時, 常常愛啃咬手指。 還有些嬰幼兒每當他獨自一個人相處時, 則愛啃咬手指。 這是因為嬰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有限, 應付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也有限, 他們對父母有強烈的依戀感,
Advertisiment
需要得到他們的關心照顧和愛☆禁☆撫, 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而有些父母由于種種原因, 或與孩子接觸少, 或對孩子冷漠, 對孩子所付出的愛少, 使他們對安全感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這就使神經類型較弱, 使得有些孩子通過啃咬手指來緩解內心的緊張和不安。 也有些嬰幼兒, 當沒有成人或同伴陪伴, 手里又沒玩具時, 他們感到百無聊賴, 為了排譴內心的寂寞, 也會把手放入口中啃咬, 以此慰藉寂寞、孤獨和空虛。
(3)父母的養育方法不良。 傳統觀念認為“小兒手上二兩蜜”, 言外之意, 孩子“吃拳”用不著糾正。 有些家長對此茍同, 認為孩子愛吃盡管去吃, 不吵不鬧不影響家長干活就行了, 因此, 對孩子的行為不予糾正。
Advertisiment
也有的家長看見孩子吃拳, 大呼小叫, 本來小兒最初“吃拳”是無意識的, 小兒本身并沒意識到, 家長的態度反而引起了小兒對這一行為的注意, 家長的干涉強化孩子的這一行為。 還有的家長在哺乳期時, 孩子一哭就塞給乳☆禁☆頭, 或者把橡皮奶嘴塞在小兒口中。 這使得孩子把吮吸動作當做解除煩惱的手段, 稍大以后, 當孩子遇到煩惱時則會習慣性地吮吸手指, 上述不當的養育方法, 都會促使這一行為誤導的習慣形成。
由上可見, 嬰幼兒經常地吮吸手指或啃咬指甲, 不單只是偶而形成的不良習慣, 對有些嬰幼兒來說, 則可能是一種病態行為。 有關心理學家認為, 幼兒到了一定年齡后, 仍然固執地吮吸手指或咬指甲。
Advertisiment
這可能是心理障礙的癥候。 這一行為往往是幼兒內心緊張、不安、焦慮、煩燥、抑郁、憂慮、壓力、孤獨等一些消極情緒的表現。 如果成人對幼兒的這一行為不予重視, 忽略了這些幼兒的心理狀態, 幼兒未來心理的健康發展倒可能受到影響, 其手指和牙齒的發育也受到不良影響。 因此, 成人對幼兒的這一行為應予以重視, 對已形成這一習慣的幼兒, 應給以矯治, 在矯治過程中應注意:
(1)查清原因, 對癥治療。 當發現嬰幼兒常常啃咬手指時, 不要急于制止而應分析造成這一行為的原因, 然后再針對性地矯治。 如果是幼兒生理或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造成的, 就應該在阻止孩子這一行為的同時, 多關心, 照顧孩子。 如果是家長的養育方法不對造成的,
Advertisiment
就應該改善養育方法。
(2)注意矯治方法, 切忌強制粗暴。 在矯治過程中, 有些家長缺乏耐心, 態度粗暴, 譏諷嘲笑孩子, 甚至打罵、恐嚇孩子;還有些家長用紗布把孩子的手包上, 以此來阻止孩子的這一行為。 這些不良的矯治方法, 往往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 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當看到孩子啃咬手指時, 成人應盡量用其他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終止這一行為。 如把一件孩子喜歡的玩具放到他手中, 或邊講故事邊把孩子的手從嘴里移開。 久而久之, 這一行為就會逐漸消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