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史上最全坐月子攻略!產後30天身心調養手冊

雖然坐月子是傳統, 但以現代生活方式來看, 仍可賦予新的意義。 在月子期間, 將身心調養至最佳狀態, 以面對繁重的育兒生活, 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 正是現代產婦坐月子的最終目標。

一、護理模式:以家庭為中心現代觀念

以往, 坐月子強調調養身體與充分休息, 但隨著時代演變, 傳統的坐月子概念已被賦予新的意義, 讓坐月子變得更加有價值。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利用這段時間, 讓新成員與家人建立良好互動, 以期擁有優質親子關係。

傳統是這樣

過去, 多數的產婦生產完由婆婆照顧, 然而,

Advertisiment
婆媳之間不同的生活方式與育兒觀念, 在這段特殊時間因頻繁接觸, 不免容易“擦槍走火”, 如果先生未能適時調解或安慰, 產婦的心情將大受影響, 進而影響到哺乳狀況、育兒心情, 甚至成了內心永難忘記的陰影。

CHECK POINT

1先生應參與其中, 適時陪伴太太。

2避免讓長輩的意見影響產婦心情。

3先生參與育兒工作, 學習當爸爸。

4留意產婦的心情, 避免產後憂鬱。

准爸爸善用陪產假

迎接小生命降臨是喜悅的事, 產婦坐月子則是重要的事, 現在法定的陪產假有3天, 如果時間卡的好, 加上雙休日可以有5天, 建議身為人夫與人父的爸爸, 應善用陪產假, 投入太太生產與坐月子的陪伴與護理, 從而凝聚家人的感情, 建立親密的關係。

表達對太太的感激

Advertisiment

看著妻子生下孩子的那一刻, 相信是許多男性對太太充滿最多感激的時候;但對女性而言, 產後卻是心情最複雜的時刻, 稍有不慎, 很容易讓心情蕩到穀底, 而有產後憂鬱的傾向, 但若能得到先生的滿滿關懷, 使低落的心情受到鼓舞, 則可以重新燃起熱情面對產後的一切挑戰!

應該這樣做

過去坐月子是女人家的事, 先生繼續在外打拼賺錢, 現代則強調坐月子“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 尤其是家有新成員的加入, 更需要全家人一起享受這份迎接新生命的喜悅與育兒樂趣。 “產婦的身心健康是否得以保持愉悅狀態, 影響層面甚廣, 為人夫者不可輕忽;雖然日後的育兒時間很長, 但為了建立親密育兒關係,

Advertisiment
一開始的投入很重要”, 提醒新爸爸, 應在坐月子階段更積極投入太太與寶貝的護理工作。

女性無論是生第幾胎, 每一次的家庭成員改變, 都會帶來壓力, 也會隨之成長, 因此, 與家人的分工很重要, 太太也要放心讓家人參與照顧新生兒的工作, 以建立共同的親密育兒經驗, 而不是一肩扛起所有育兒責任, 沒有喘息的機會”。

二、合適方式:依需求與經濟能力選擇現代觀念

現代人對於坐月子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 為了享受更好的護理品質, 產婦對於到產後護理之家坐月子的需求愈來愈高, 期望在專業的護理下, 好好坐月子, 以更好的身心狀態迎接日後的育兒大挑戰!

傳統是這樣

以往的坐月子, 多是由家人打理, 主事者不外乎是產婦的婆婆或媽媽,

Advertisiment
很難能全方位考慮產婦的需求並予以滿足。 曾有產婦因第一胎喝太多麻油雞酒, 造成胃出血, 也有產婦在長輩的過度關心下, 不得不放棄母乳哺育寶寶的希望。

CHECK POINT

1月子餐是否符合均衡飲食的標準?

2對於母乳餵養是否有正確概念?

3對於育兒是否具有正確認知?

4能否觀察、瞭解產婦的心情變化?

依經濟能力選擇

如果經濟能力夠的話, 相信專業的月子會所是絕大多數產婦坐月子的首選之地, 畢竟是由專業的醫護人員護理產婦與寶寶, 加上可全方位思考產婦的需求且提供服務, 讓產婦在坐月子這段時間能充分養精蓄銳, 也能避開價值觀不同長輩所給的壓力, 全心做好迎接日後育兒挑戰的準備。

Advertisiment

居家坐月子

通常居家坐月子又分為兩種形式:由家人照顧或請坐月子服務人員到府服務, 由家人照顧者, 可考慮訂外送月子餐, 減少家人的負擔, 畢竟一天要煮3-5餐, 負擔不小, 也能避免變化性少的問題。

至於請月嫂照顧, 必須考慮單一照顧者所能提供的專業服務, 可能受到背景而有局限, 萬一產婦與長輩有歧見, 月嫂該如何化解;因可能有好幾個人共同照顧寶寶, 若有問題, 恐難厘清照顧責任。

應該這樣做

愈來愈多產婦選擇在產後護理之家坐月子, 由專人照顧寶寶, 可讓媽媽有充分時間休息, 雖然我們也希望媽媽能與寶寶在一起, 有助於寶寶情緒穩定並建立規律作息, 但之前會先評估媽媽的身體狀況, 畢竟媽媽必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餘力照顧寶寶,在媽媽未做好準備前,就由專業護理人員介入照顧,待寶寶狀況發展到穩定階段,再讓媽媽接手。

三、身體護理:留意傷口與惡露現代觀念

不論是自然產或剖宮產,都有做好傷口護理,還要留意惡露狀況,以確認身體復原狀況無虞。若是產婦哺喂母乳,將促使子宮收縮,讓子宮恢復到孕前狀態。當然,適當休息之餘,不妨從事適合的運動,可讓身體和心情處於放鬆狀態。

傳統是這樣

雖然產後不免會覺得身體較虛弱,但通常不致有什麼大礙,只要好好休養幾天,氣力就可恢復大半。不過,傳統要產婦好好休息,容易讓人以為成天只躺在床上,其實經過幾天徹底休息,不妨逐步適度活動,將有助子宮收縮。若是身體有所不適,也不要拘泥於“月子期不外出”的規定,應盡速就醫才是。

CHECK POINT

1留意傷口是否有滲出液流出?

2傷口是否有紅腫痛的情形出現?

3惡露若有腥臭味或血塊應就醫。

傷口護理要小心

自然產產婦要注意會陰的清潔,如廁後,使用會陰沖洗器裝煮過的水沖洗會陰並擦乾,一般的會陰傷口約一星期至10天就可癒合;而剖宮產則要保持傷口乾爽,若有流汗,必須適時擦拭,一般狀況下,表面傷口大約一星期就會癒合,而呈現皮膚的完整性,但深層的子宮傷口癒合就需要較長時間,淋浴後,務必把傷口的水分擦拭乾淨。若傷口有滲出液或紅腫痛的情形出現,應儘快就醫。

留意惡露

從產後惡露分泌的狀況,可瞭解子宮復舊的情形,惡露變化分為3階段,一開始的紅色惡露約持續4至5天,漿液性惡露持續約10天,然後是白色惡露,但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需留意顏色應愈來愈淡,若有腥臭味、血塊,並伴隨腹痛,可能是子宮收縮狀況不好,最好趕快回診檢查。如有服用子宮收縮劑,就不要同時喝生化湯,避免造成產後子宮收縮過度而疼痛,且服用前須由中醫師診脈後,開立合適藥方再服用。

應該這樣做

約有2/3的人在孕期有下背痛的困擾,產後又因為抱寶寶而易腰酸背痛,若能特別注意核心肌力訓練,有助養成正確姿勢,可預防肩頸腰背酸痛的不適。產後常見壓力性尿失禁的問題,以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可改善產後婦女的漏尿情形,並幫助產後陰☆禁☆道回復緊實狀態。運動具有放鬆身體與心情的效果,產婦對所安排的產後運動課程,有很高的接受度,可見適度運動的重要性。

孕期的血液與體液較孕前有所增加,產後為了將多餘水分排出體外,除了透過泌尿系統從尿道排出,也經由皮膚表面以出汗的方式排出體外,“大量流汗後要適時更換衣物,避免著涼,也要補充蛋白質與水分,讓體內的水分代謝快,以改善水腫、出汗、多尿的情形”。

四、營養攝取:均衡飲食不過量現代觀念

產後,為了身體復原,也為了有足夠的乳汁哺育寶寶,相信不少產婦在月子期努力加餐飯,往往容易吃進過多的餐點分量,事實上,月子期跟平常一樣,強調均衡飲食,避免攝取過多的油脂。

傳統是這樣

基於以好好調養身體為出發點,傳統月子期的飲食總是讓人感覺“有負擔”。例如在臺灣,光是產後必吃的麻油雞,就讓不少人在產前想到就擔心。的確,肉類多、油脂多且菜色變化少的飲食內容,可說是“月子餐”的特色,若是照這樣吃,將不難想像日後減肥將有多麼困難。

CHECK POINT

1瞭解個人每日應攝取熱量多寡。

2食材種類是否有多樣化選擇?

3蔬菜量是否足夠?肉類是否過量?

4餐點烹調方式是否過於油膩?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即使是月子期,飲食原則應跟平常時期一樣,做到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其中,蛋白質、熱量的攝取量足夠,也不要忽略蔬菜、水果的重要,不只可增加飽足感,也因膳食纖維可增進腸胃的蠕動,有助排便順暢。

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

由於哺喂母乳很容易感到餓,不妨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並且在餐與餐之間加入點心,以取得熱量和飽足感的平衡,不致因為覺得餓而吃進不適當的食物。建議兩餐之間補充一次點心,一天2次,每次1份,建議一份是水果,一份則是乳製品,這些都是較易被忽略攝取的食物。此外,盡可能避免食用幹式點心,如餅乾、泡芙,這些都具有高油、高糖、高鹽的特質。

應該這樣做

現代人重視體態,即使當了媽媽,也希望身材不要走樣,因此,月子期的飲食內容與方式需要特別注意。根據有關部門建議,以理想體重計算,每公斤每日約需25~30千卡(依活動量的不同,1卡≈4.18焦),而月子期間若有哺喂母乳,則每日攝取量應再加500千卡,一般而言,每日應攝取熱量為1800~2500千卡。

五、藥膳調理:補身有方法現代觀念

不少產婦在月子期間多會以藥膳或藥飲補身,期望通過中藥來退火、補元氣,然而,不是自己到中藥房或菜市場買套裝藥材,就能發揮補身效果,因中藥畢竟是藥物,需要專業中醫師看診,瞭解個人體質後,再決定其適用的藥物種類與劑量。

傳統是這樣

產後喝生化湯,仿佛是坐月子必要程式之一,不少人習慣直接購買套裝藥材煮來喝,甚至有人視為產後補身的聖品,而當成開水一樣喝,於是不時可見產婦因喝過多的生化湯,而導致產後大出血的新聞傳出,讓有調養之效的生化湯瞬間卻成了傷身的元兇。

CHECK POINT

1經中醫師診察並瞭解個人體質。

2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喝生化湯。

3同一種藥方並不適合所有人。

4不同生產方式喝的帖數有別。

狀況穩定再來補

不論藥膳或藥飲,都不要太早吃,自然產最少等兩天,剖宮產則需要等72小時,確定情況穩定後再開始為宜。藥膳藥飲所使用的中藥材,既然是藥物,就有其適應症與副作用,最好由中醫師望聞問切、瞭解個人體質後,再決定其適用的藥物種類與劑量。畢竟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使用的藥物就不同,必須是量身訂做的個性化藥方,才能發揮藥物應有的效果。

補的順序也要注意,產後應“先排再補”,而且不要過早“大補”,否則容易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應該這樣做

生化湯的藥物依組成與劑量的不同,有著上百種變化,萬一喝不對,很容易惡露不盡,子宮難以復舊,最好在喝之前,請教中醫師,以決定適合飲用時機與劑量,避免喝出問題。

生化湯的組成架構是以“子宮復舊”與“生養新血(養血)”為主要目的,“去瘀”僅僅是其“養血”的前置步驟與手段而已。事實上,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喝生化湯的目的也有所不同,現代人需要服用的“生化湯”,應以“養血”、“調氣”為主軸,自然產者一般需服5~7帖以“去瘀生新”;至於剖宮產者,因傷口較大且需要較長時間修復,通常還需再酌加預防組織沾黏的藥物,才能真正地達到協助子宮復舊之目的。

六、心理調適:媽媽心情調整ok!現代觀念

當胎兒還在肚子裡,雖然孕媽媽知道自己多了一個母親的身分,但直到寶寶出生前,一切可能都還不具有真實感;經過280天的等待,產後與寶寶實際接觸的剎那,正式踏上為人母之路,不免有些緊張,其實只要新手媽媽能做好心理調適與心情轉化,日後的育兒生活也將愈來愈順遂。

傳統是這樣

長輩會要求媽媽坐月子期間不能掉眼淚,究其原因,原是希望媽媽產後保持好心情,才能對照顧寶寶和調養身體有正面影響。但因為激素的變化,媽媽分娩後,可能發現自己的情緒仍很敏感,如果一味強求不准流淚,恐怕也會為身心造成更大的壓力。

CHECK POINT

1流淚只不過是適度表達情緒?

2為了讓長輩寬心,反而累積壓力?

3情緒表現是否出現失控情況?

寬心休養 放鬆心情

杏語心靈診所心理諮詢師洪惠嘉表示,為了妥善照顧寶寶,媽媽常希望能快速熟悉育兒技巧,但在求好心切的情況下,不只容易累積壓力,月子期間的休養與傷口的照顧需求也可能被忽略,萬一初期照顧寶寶遭遇挫折,又因忽略身體需求而感到疲累,產婦就很可能會因此大感挫折,並失去信心。建議產後照顧寶寶的同時,也要以身體為重,因為唯有放鬆心情與停止追求完美,才能讓媽媽的情緒與身體狀況逐漸穩定,並讓寶寶獲得完善照顧。此外,也鼓勵媽媽不要吝于向家人或月子會所尋求協助,允許自己的育兒學習在穩定中慢慢進步,才不會讓過多的壓力堆積導致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預先做計畫與準備

成為母親,是每個女人的天性,通過月子期間適應寶寶在身邊的日子,媽媽可以在這段期間逐漸熟悉日後的作息與生活改變,但最重要的是保有成為一個母親的信心,並為日後生活上可能的改變預先做計畫,讓萬全的準備抵銷心中的不確定感,例如:與先生討論育兒分工事宜,或是備齊日後方便母乳哺育的相關用品。

學習穩定心情

研究發現,媽媽的情緒對寶寶具有強大的渲染力,心情愉快的媽媽,對於穩定寶寶的情緒不但有正面影響,還能促進媽媽的乳汁分泌,但保持愉快心情不代表不該有情緒,而是能在情緒發生時,懂得接納各種情緒並整理心情,讓情緒不被壓抑或深陷其中。

七、起居作息:依寶寶需求調整現代觀念

現為了滿足新生兒一日多餐的需求與特殊的睡眠習慣,媽媽產後的作息也必須隨著寶寶的習慣進行調整,雖然調適期間可能歷經疲累與不適應,但為母則強,任何的困難都將因母愛而化解,且月子期間,只要精准的把握休息時間與育兒技巧,身體的需要及寶寶的需求就能同時被滿足。

傳統是這樣

舊時代“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深植長輩心中,不但認為男人不需要分心照顧小孩,媽媽也應對寶寶的照顧負起全責。此外,長輩總是擔心媽媽躺著餵奶會因為壓到小孩而發生窒息,因而強烈建議即使坐月子期間也應起身餵奶,以保孩子的安全。

CHECK POINT

1育兒責任全歸母親,壓力沉重。

2哺育方式限制多,媽媽無所適從。

3無法兼顧充分休息與哺乳需求。

4寶寶與爸爸無法輕易建立親子關係。

順應寶寶作息

照顧新生兒,通常媽媽最難適應的部分是寶寶睡睡醒醒的作息。月子期間,建議媽媽調整習慣,讓自己順應寶寶的作息,當寶寶睡覺時,抓緊時間跟著一起休息,讓睡眠的時間在一天中有足夠的累積,以減輕媽媽總睡不飽的困擾。

新生兒因為吃得少、代謝得快,加上處於淺層睡眠的時間多,因此總是睡睡醒醒,若能儘量順應寶寶的作息,就能讓媽媽減少疲倦感的累積;同時,也建議母乳媽媽儘量採用親喂方式,否則,在沒家人幫忙的情況下,洗奶瓶與擠奶反而會占去媽媽休息的時間。

調整會客時間

建議媽媽產後可視身體的恢復狀況,將訪客探訪安排在先生沒上班的時間,以便於會客時,由先生協助照顧訪客,讓媽媽可以輕鬆度過會客時間。若情況允許,在產後的1~2周,先將重心放在休養身體,從第3周再開始陸續會客,讓產後急需休養的身體慢慢獲得恢復。

掌握技巧輕鬆育兒

月子期間,除了與先生共同分擔照顧新生兒的責任外,若有須處理的家事,儘量請家人代勞,此外,提醒哺乳媽媽要學會躺喂的技巧,在月子期間頻繁哺喂新生兒的同時,也能讓身體適時得到適當休息。

新媽媽側躺哺喂母乳時,可在身後放置一個枕頭,讓身體能微靠在枕上,而不需以90度的側立姿勢哺喂,如此不但能避免睡著時往寶寶身上傾斜,媽媽的身體也能得到放鬆,且為確保寶寶的睡眠安全,床上不要置放多餘的玩偶或寢具,寶寶的棉被也應與大人獨立分開。

八、育兒照顧:熟悉寶寶的表達與需求現代觀念

明白寶寶的哭聲是呼喚爸爸媽媽幫忙或撒嬌的訊號,會讓新手父母在學習照顧新生兒時,免去許多的不安與慌張,而隨著對寶寶需求的逐漸熟悉,家長不但會更瞭解寶寶的語言,親子間的互動也會愈來愈有默契。

傳統是這樣

新手媽媽常常會發現,當寶寶哭鬧時,擁抱與輕輕搖晃常能讓孩子立刻停止哭泣,但持續的擁抱既傷體力,又擔心會讓寶寶養成不抱不行的壞習慣,且為了養成孩子的獨立個性,長輩通常會建議媽媽避免頻繁擁抱寶寶。

CHECK POINT

1拘泥單一安撫方式,媽媽易疲累。

2太早訓練獨立,易缺乏安全感。

3抱或不抱,猶豫心情好焦慮。

4不怕寶寶哭.

通常新生兒的不安全感來自於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因此,除了常常擁抱孩子,與寶寶輕聲說話、拍拍身體或播放孕期就讓他熟悉的音樂,都能產生一定的安撫作用。哭泣,是嬰兒的語言,用以表達感受與需求,建議爸爸媽媽無須為孩子的哭泣而焦躁,只要在寶寶哭泣時,確認他的生理需求並適時給予安撫,就能讓寶寶感受到關愛,並漸漸因為總是得到回應而感到安全,進而穩定情緒。

換尿布掌握技巧

新生兒一日多次的大小便,讓媽媽月子期間必須勤於更換尿布,建議新媽媽,除了在寶寶哭泣時為他檢查尿布外,換尿布的間隔可與寶寶喝奶的時間點同步,並學習善用凡士林,在每次包尿布前,薄薄地擦一層在寶寶屁股上,以隔離濕氣,避免對寶寶肌膚造成刺激。

此外,一日多次的換尿布動作若總是在床上彎著腰進行,媽媽的腰部很容易感到酸痛,建議媽媽可善用尿布台或以跪在地上(地板鋪毛巾)的姿勢幫寶寶換尿布,以確保腰部直立,避免日後出現酸痛後遺症。

擁抱帶來安全感

月子期間,雖然媽媽身體的休養很重要,但卻也是熟悉寶寶、與他培養默契的重要階段,通過觀察與學習,逐漸瞭解寶寶的作息與習慣,會讓新手媽媽不安與不確定的感覺轉為安心與踏實,也會讓寶寶更容易習慣新環境。

陳如護理長指出,對新生兒而言,子宮外的環境與母體內差異極大,此時只有爸爸媽媽充分的愛與支持,能給予寶寶最多的安全感,因此,建議家長不要擔心寶寶會因為常被擁抱而被慣壞,常常擁抱寶寶,讓他充滿安全感,反而有助於寶寶日後學習獨立自主。

九、哺育母乳:送寶寶的第一份珍貴禮物現代觀念

近年來,由於母乳的營養價值逐漸獲得證實,也因為國際間對哺乳育兒的重視與推廣,使得在媽媽坐月子期間,學習哺喂母乳逐漸成為必須優先熟悉的育兒課題,哺乳之路如果進行得順利,照顧寶寶相對輕鬆,媽媽也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更能及早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傳統是這樣

早期社會由於不明白母乳對嬰兒的好處,在配方奶備受推崇的情況下,長輩相信這是優於母奶的首要選擇,同時,也因為喝母奶的寶寶似乎比較容易餓,因此總希望能以添加營養素的配方奶來哺喂寶寶。

CHECK POINT

1對母奶的營養價值不夠瞭解。

2誤解唯有配方奶能給予飽足感。

3不瞭解母乳寶寶的飲食特性。

4不支持易讓母奶媽媽失去信心。

親喂好處多

當媽媽的泌乳量與寶寶的需求量達成供需平衡,就是所謂理想的哺乳狀況。在供需平衡的哺喂狀況下,寶寶不但能滿足需求,媽媽的乳☆禁☆房也比較不容易因為過量泌乳而塞奶,進而造成乳腺炎,或因為不知道何時該增加擠奶量而感覺困擾。該如何達成供需平衡的目標?順應寶寶需求並隨時親喂是最容易達成目標的方法,因為隨著寶寶頻繁的吸吮刺激,媽媽的泌乳機制會自動以寶寶的需求作為調節方式,當寶寶需求增加時,下一次的泌乳量就會逐漸調整增加,完全無須媽媽為調整奶量而傷神。

認識寶寶的飽食反應

當寶寶想喝奶時,不用大人手指在其嘴角刺激,就會出現左右轉頭、伸出舌頭的行為,吃飽時,就會全身放鬆,包括手掌與關節,若媽媽觀察寶寶喝奶喝到睡著,手掌卻還是稍微緊握,就表示寶寶可能還未吃飽,須溫柔喚醒寶寶繼續喝奶。此外,只要一天下來,具重量感的尿布多達5~6包,則表示餵奶量足夠。

母乳對寶寶最好

母乳的營養價值在近年來不斷被證實無可取代,除了因為其中不僅含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各項營養素,更因為母奶中含有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生長因數、酵素、激素、益生菌與調節免疫功能的免疫細胞、抗體和細胞激素等,能幫助寶寶的器官成熟與免疫系統順利發展。但陳如護理長指出,對寶寶而言,母乳較容易消化吸收,因此造成容易讓寶寶感到饑餓的誤解。事實上,對寶寶仍在發育的腸胃而言,母乳容易消化吸收比較沒有負擔,且母乳中含有許多抗發炎物質,若寶寶生病,還能讓身體更快獲得康復。

十、破解禁忌:坐月子不墨守成規現代觀念

坐月子是古老傳統,雖然被現代價值觀賦予了新義,而有所改良並日漸專業化,提升了產後婦女與寶寶的身心健康。卻也有一些傳統做法仍被長輩奉行不渝,不免讓產婦與長輩經常出現歧見,就讓專家告訴你怎麼辦?

傳統是這樣

有趣的是,即使在設備齊全、裝潢雅致的產後護理之家,依然有一些產婦謹守坐月子的傳統,如不洗頭髮、不洗澡、不喝開水,理由是“長輩有交代”。但這樣遵循古法是對的嗎?還有少用眼睛、不宜有過度的情緒反應,儘量多躺著休息,也是一般人認為月子期間應遵守的生活細節,真是如此嗎?

CHECK POINT

1確認身體不會直接被風吹襲。

2要喝煮過的水,避免飲用冰水。

3光線充足下用眼,30分鐘要休息。

4徹底休息幾天後可慢慢活動筋骨。

月子期不能喝水?改喝米酒水?

坊間有這麼一說,產後喝多白開水會使身體的水分不易代謝,而造成脂肪堆積,甚至自此擁有肥胖身材而不易瘦下來,但專家指出,通常是特定體質者,如腎臟病、高血壓、嚴重水腫等,才會限制產婦喝水。

事實上,月子期間所飲用的湯汁、藥液、茶飲與米酒水,都與水一樣,進入人體後,其吸收或代謝路徑並未有異,既然如此,並無限水的必要性。要喝煮過的水,並且不要喝冰水。至於一般人認為改喝酒精濃度為1%的“米酒水”,主要是“用來煮食物的水”,也可單獨喝,端視產婦對酒精的耐受力而定。

坐月子一定要吃麻油雞嗎?麻油在中醫屬於溫潤的食材,對於產後身體的修復與乳汁營養成分的提升有正面作用。但麻油炒過後會變得較為燥熱,初期以不炒或用苦茶油替代為原則,且應視產婦傷口復原狀況,再決定是否食用爆炒過的麻油,自然產的產婦于產後10天再開始吃炒麻油,剖宮產者則宜等待兩周之後再食用。

應該這樣做

以現代人眼光來看傳統月子期間的一些生活細節,可能讓人覺得是無稽之談。月子期不洗澡或不洗頭,源自中醫認為,在月子期間,人體一旦感受風邪,非但月子坐不好,體力難以恢復,這些病痛更將終身遷延難愈(俗稱月內風),但現在有吹風機或暖器用品,只要在密閉空間內盡速擦乾身體與頭髮或立即更換衣物,切勿濕濕地吹到風即可,不過為避免造成惡露排不乾淨,建議月子初期應儘量避免或晚點再開始洗頭。產婦平常可穿著薄長袖以保護關節,頭部則避免被風直接吹襲;若有發汗,更應隨時以毛巾擦乾身體,以減少得到“月內風”的概率。

說到不用眼,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不要閱讀過久或看太小的字(如報紙內文)。至於看電視或電腦,則應選擇畫面穩定的顯示器,每次不要超過30分鐘為宜。

畢竟媽媽必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餘力照顧寶寶,在媽媽未做好準備前,就由專業護理人員介入照顧,待寶寶狀況發展到穩定階段,再讓媽媽接手。

三、身體護理:留意傷口與惡露現代觀念

不論是自然產或剖宮產,都有做好傷口護理,還要留意惡露狀況,以確認身體復原狀況無虞。若是產婦哺喂母乳,將促使子宮收縮,讓子宮恢復到孕前狀態。當然,適當休息之餘,不妨從事適合的運動,可讓身體和心情處於放鬆狀態。

傳統是這樣

雖然產後不免會覺得身體較虛弱,但通常不致有什麼大礙,只要好好休養幾天,氣力就可恢復大半。不過,傳統要產婦好好休息,容易讓人以為成天只躺在床上,其實經過幾天徹底休息,不妨逐步適度活動,將有助子宮收縮。若是身體有所不適,也不要拘泥於“月子期不外出”的規定,應盡速就醫才是。

CHECK POINT

1留意傷口是否有滲出液流出?

2傷口是否有紅腫痛的情形出現?

3惡露若有腥臭味或血塊應就醫。

傷口護理要小心

自然產產婦要注意會陰的清潔,如廁後,使用會陰沖洗器裝煮過的水沖洗會陰並擦乾,一般的會陰傷口約一星期至10天就可癒合;而剖宮產則要保持傷口乾爽,若有流汗,必須適時擦拭,一般狀況下,表面傷口大約一星期就會癒合,而呈現皮膚的完整性,但深層的子宮傷口癒合就需要較長時間,淋浴後,務必把傷口的水分擦拭乾淨。若傷口有滲出液或紅腫痛的情形出現,應儘快就醫。

留意惡露

從產後惡露分泌的狀況,可瞭解子宮復舊的情形,惡露變化分為3階段,一開始的紅色惡露約持續4至5天,漿液性惡露持續約10天,然後是白色惡露,但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需留意顏色應愈來愈淡,若有腥臭味、血塊,並伴隨腹痛,可能是子宮收縮狀況不好,最好趕快回診檢查。如有服用子宮收縮劑,就不要同時喝生化湯,避免造成產後子宮收縮過度而疼痛,且服用前須由中醫師診脈後,開立合適藥方再服用。

應該這樣做

約有2/3的人在孕期有下背痛的困擾,產後又因為抱寶寶而易腰酸背痛,若能特別注意核心肌力訓練,有助養成正確姿勢,可預防肩頸腰背酸痛的不適。產後常見壓力性尿失禁的問題,以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可改善產後婦女的漏尿情形,並幫助產後陰☆禁☆道回復緊實狀態。運動具有放鬆身體與心情的效果,產婦對所安排的產後運動課程,有很高的接受度,可見適度運動的重要性。

孕期的血液與體液較孕前有所增加,產後為了將多餘水分排出體外,除了透過泌尿系統從尿道排出,也經由皮膚表面以出汗的方式排出體外,“大量流汗後要適時更換衣物,避免著涼,也要補充蛋白質與水分,讓體內的水分代謝快,以改善水腫、出汗、多尿的情形”。

四、營養攝取:均衡飲食不過量現代觀念

產後,為了身體復原,也為了有足夠的乳汁哺育寶寶,相信不少產婦在月子期努力加餐飯,往往容易吃進過多的餐點分量,事實上,月子期跟平常一樣,強調均衡飲食,避免攝取過多的油脂。

傳統是這樣

基於以好好調養身體為出發點,傳統月子期的飲食總是讓人感覺“有負擔”。例如在臺灣,光是產後必吃的麻油雞,就讓不少人在產前想到就擔心。的確,肉類多、油脂多且菜色變化少的飲食內容,可說是“月子餐”的特色,若是照這樣吃,將不難想像日後減肥將有多麼困難。

CHECK POINT

1瞭解個人每日應攝取熱量多寡。

2食材種類是否有多樣化選擇?

3蔬菜量是否足夠?肉類是否過量?

4餐點烹調方式是否過於油膩?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即使是月子期,飲食原則應跟平常時期一樣,做到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其中,蛋白質、熱量的攝取量足夠,也不要忽略蔬菜、水果的重要,不只可增加飽足感,也因膳食纖維可增進腸胃的蠕動,有助排便順暢。

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

由於哺喂母乳很容易感到餓,不妨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並且在餐與餐之間加入點心,以取得熱量和飽足感的平衡,不致因為覺得餓而吃進不適當的食物。建議兩餐之間補充一次點心,一天2次,每次1份,建議一份是水果,一份則是乳製品,這些都是較易被忽略攝取的食物。此外,盡可能避免食用幹式點心,如餅乾、泡芙,這些都具有高油、高糖、高鹽的特質。

應該這樣做

現代人重視體態,即使當了媽媽,也希望身材不要走樣,因此,月子期的飲食內容與方式需要特別注意。根據有關部門建議,以理想體重計算,每公斤每日約需25~30千卡(依活動量的不同,1卡≈4.18焦),而月子期間若有哺喂母乳,則每日攝取量應再加500千卡,一般而言,每日應攝取熱量為1800~2500千卡。

五、藥膳調理:補身有方法現代觀念

不少產婦在月子期間多會以藥膳或藥飲補身,期望通過中藥來退火、補元氣,然而,不是自己到中藥房或菜市場買套裝藥材,就能發揮補身效果,因中藥畢竟是藥物,需要專業中醫師看診,瞭解個人體質後,再決定其適用的藥物種類與劑量。

傳統是這樣

產後喝生化湯,仿佛是坐月子必要程式之一,不少人習慣直接購買套裝藥材煮來喝,甚至有人視為產後補身的聖品,而當成開水一樣喝,於是不時可見產婦因喝過多的生化湯,而導致產後大出血的新聞傳出,讓有調養之效的生化湯瞬間卻成了傷身的元兇。

CHECK POINT

1經中醫師診察並瞭解個人體質。

2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喝生化湯。

3同一種藥方並不適合所有人。

4不同生產方式喝的帖數有別。

狀況穩定再來補

不論藥膳或藥飲,都不要太早吃,自然產最少等兩天,剖宮產則需要等72小時,確定情況穩定後再開始為宜。藥膳藥飲所使用的中藥材,既然是藥物,就有其適應症與副作用,最好由中醫師望聞問切、瞭解個人體質後,再決定其適用的藥物種類與劑量。畢竟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使用的藥物就不同,必須是量身訂做的個性化藥方,才能發揮藥物應有的效果。

補的順序也要注意,產後應“先排再補”,而且不要過早“大補”,否則容易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應該這樣做

生化湯的藥物依組成與劑量的不同,有著上百種變化,萬一喝不對,很容易惡露不盡,子宮難以復舊,最好在喝之前,請教中醫師,以決定適合飲用時機與劑量,避免喝出問題。

生化湯的組成架構是以“子宮復舊”與“生養新血(養血)”為主要目的,“去瘀”僅僅是其“養血”的前置步驟與手段而已。事實上,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喝生化湯的目的也有所不同,現代人需要服用的“生化湯”,應以“養血”、“調氣”為主軸,自然產者一般需服5~7帖以“去瘀生新”;至於剖宮產者,因傷口較大且需要較長時間修復,通常還需再酌加預防組織沾黏的藥物,才能真正地達到協助子宮復舊之目的。

六、心理調適:媽媽心情調整ok!現代觀念

當胎兒還在肚子裡,雖然孕媽媽知道自己多了一個母親的身分,但直到寶寶出生前,一切可能都還不具有真實感;經過280天的等待,產後與寶寶實際接觸的剎那,正式踏上為人母之路,不免有些緊張,其實只要新手媽媽能做好心理調適與心情轉化,日後的育兒生活也將愈來愈順遂。

傳統是這樣

長輩會要求媽媽坐月子期間不能掉眼淚,究其原因,原是希望媽媽產後保持好心情,才能對照顧寶寶和調養身體有正面影響。但因為激素的變化,媽媽分娩後,可能發現自己的情緒仍很敏感,如果一味強求不准流淚,恐怕也會為身心造成更大的壓力。

CHECK POINT

1流淚只不過是適度表達情緒?

2為了讓長輩寬心,反而累積壓力?

3情緒表現是否出現失控情況?

寬心休養 放鬆心情

杏語心靈診所心理諮詢師洪惠嘉表示,為了妥善照顧寶寶,媽媽常希望能快速熟悉育兒技巧,但在求好心切的情況下,不只容易累積壓力,月子期間的休養與傷口的照顧需求也可能被忽略,萬一初期照顧寶寶遭遇挫折,又因忽略身體需求而感到疲累,產婦就很可能會因此大感挫折,並失去信心。建議產後照顧寶寶的同時,也要以身體為重,因為唯有放鬆心情與停止追求完美,才能讓媽媽的情緒與身體狀況逐漸穩定,並讓寶寶獲得完善照顧。此外,也鼓勵媽媽不要吝于向家人或月子會所尋求協助,允許自己的育兒學習在穩定中慢慢進步,才不會讓過多的壓力堆積導致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預先做計畫與準備

成為母親,是每個女人的天性,通過月子期間適應寶寶在身邊的日子,媽媽可以在這段期間逐漸熟悉日後的作息與生活改變,但最重要的是保有成為一個母親的信心,並為日後生活上可能的改變預先做計畫,讓萬全的準備抵銷心中的不確定感,例如:與先生討論育兒分工事宜,或是備齊日後方便母乳哺育的相關用品。

學習穩定心情

研究發現,媽媽的情緒對寶寶具有強大的渲染力,心情愉快的媽媽,對於穩定寶寶的情緒不但有正面影響,還能促進媽媽的乳汁分泌,但保持愉快心情不代表不該有情緒,而是能在情緒發生時,懂得接納各種情緒並整理心情,讓情緒不被壓抑或深陷其中。

七、起居作息:依寶寶需求調整現代觀念

現為了滿足新生兒一日多餐的需求與特殊的睡眠習慣,媽媽產後的作息也必須隨著寶寶的習慣進行調整,雖然調適期間可能歷經疲累與不適應,但為母則強,任何的困難都將因母愛而化解,且月子期間,只要精准的把握休息時間與育兒技巧,身體的需要及寶寶的需求就能同時被滿足。

傳統是這樣

舊時代“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深植長輩心中,不但認為男人不需要分心照顧小孩,媽媽也應對寶寶的照顧負起全責。此外,長輩總是擔心媽媽躺著餵奶會因為壓到小孩而發生窒息,因而強烈建議即使坐月子期間也應起身餵奶,以保孩子的安全。

CHECK POINT

1育兒責任全歸母親,壓力沉重。

2哺育方式限制多,媽媽無所適從。

3無法兼顧充分休息與哺乳需求。

4寶寶與爸爸無法輕易建立親子關係。

順應寶寶作息

照顧新生兒,通常媽媽最難適應的部分是寶寶睡睡醒醒的作息。月子期間,建議媽媽調整習慣,讓自己順應寶寶的作息,當寶寶睡覺時,抓緊時間跟著一起休息,讓睡眠的時間在一天中有足夠的累積,以減輕媽媽總睡不飽的困擾。

新生兒因為吃得少、代謝得快,加上處於淺層睡眠的時間多,因此總是睡睡醒醒,若能儘量順應寶寶的作息,就能讓媽媽減少疲倦感的累積;同時,也建議母乳媽媽儘量採用親喂方式,否則,在沒家人幫忙的情況下,洗奶瓶與擠奶反而會占去媽媽休息的時間。

調整會客時間

建議媽媽產後可視身體的恢復狀況,將訪客探訪安排在先生沒上班的時間,以便於會客時,由先生協助照顧訪客,讓媽媽可以輕鬆度過會客時間。若情況允許,在產後的1~2周,先將重心放在休養身體,從第3周再開始陸續會客,讓產後急需休養的身體慢慢獲得恢復。

掌握技巧輕鬆育兒

月子期間,除了與先生共同分擔照顧新生兒的責任外,若有須處理的家事,儘量請家人代勞,此外,提醒哺乳媽媽要學會躺喂的技巧,在月子期間頻繁哺喂新生兒的同時,也能讓身體適時得到適當休息。

新媽媽側躺哺喂母乳時,可在身後放置一個枕頭,讓身體能微靠在枕上,而不需以90度的側立姿勢哺喂,如此不但能避免睡著時往寶寶身上傾斜,媽媽的身體也能得到放鬆,且為確保寶寶的睡眠安全,床上不要置放多餘的玩偶或寢具,寶寶的棉被也應與大人獨立分開。

八、育兒照顧:熟悉寶寶的表達與需求現代觀念

明白寶寶的哭聲是呼喚爸爸媽媽幫忙或撒嬌的訊號,會讓新手父母在學習照顧新生兒時,免去許多的不安與慌張,而隨著對寶寶需求的逐漸熟悉,家長不但會更瞭解寶寶的語言,親子間的互動也會愈來愈有默契。

傳統是這樣

新手媽媽常常會發現,當寶寶哭鬧時,擁抱與輕輕搖晃常能讓孩子立刻停止哭泣,但持續的擁抱既傷體力,又擔心會讓寶寶養成不抱不行的壞習慣,且為了養成孩子的獨立個性,長輩通常會建議媽媽避免頻繁擁抱寶寶。

CHECK POINT

1拘泥單一安撫方式,媽媽易疲累。

2太早訓練獨立,易缺乏安全感。

3抱或不抱,猶豫心情好焦慮。

4不怕寶寶哭.

通常新生兒的不安全感來自於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因此,除了常常擁抱孩子,與寶寶輕聲說話、拍拍身體或播放孕期就讓他熟悉的音樂,都能產生一定的安撫作用。哭泣,是嬰兒的語言,用以表達感受與需求,建議爸爸媽媽無須為孩子的哭泣而焦躁,只要在寶寶哭泣時,確認他的生理需求並適時給予安撫,就能讓寶寶感受到關愛,並漸漸因為總是得到回應而感到安全,進而穩定情緒。

換尿布掌握技巧

新生兒一日多次的大小便,讓媽媽月子期間必須勤於更換尿布,建議新媽媽,除了在寶寶哭泣時為他檢查尿布外,換尿布的間隔可與寶寶喝奶的時間點同步,並學習善用凡士林,在每次包尿布前,薄薄地擦一層在寶寶屁股上,以隔離濕氣,避免對寶寶肌膚造成刺激。

此外,一日多次的換尿布動作若總是在床上彎著腰進行,媽媽的腰部很容易感到酸痛,建議媽媽可善用尿布台或以跪在地上(地板鋪毛巾)的姿勢幫寶寶換尿布,以確保腰部直立,避免日後出現酸痛後遺症。

擁抱帶來安全感

月子期間,雖然媽媽身體的休養很重要,但卻也是熟悉寶寶、與他培養默契的重要階段,通過觀察與學習,逐漸瞭解寶寶的作息與習慣,會讓新手媽媽不安與不確定的感覺轉為安心與踏實,也會讓寶寶更容易習慣新環境。

陳如護理長指出,對新生兒而言,子宮外的環境與母體內差異極大,此時只有爸爸媽媽充分的愛與支持,能給予寶寶最多的安全感,因此,建議家長不要擔心寶寶會因為常被擁抱而被慣壞,常常擁抱寶寶,讓他充滿安全感,反而有助於寶寶日後學習獨立自主。

九、哺育母乳:送寶寶的第一份珍貴禮物現代觀念

近年來,由於母乳的營養價值逐漸獲得證實,也因為國際間對哺乳育兒的重視與推廣,使得在媽媽坐月子期間,學習哺喂母乳逐漸成為必須優先熟悉的育兒課題,哺乳之路如果進行得順利,照顧寶寶相對輕鬆,媽媽也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更能及早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傳統是這樣

早期社會由於不明白母乳對嬰兒的好處,在配方奶備受推崇的情況下,長輩相信這是優於母奶的首要選擇,同時,也因為喝母奶的寶寶似乎比較容易餓,因此總希望能以添加營養素的配方奶來哺喂寶寶。

CHECK POINT

1對母奶的營養價值不夠瞭解。

2誤解唯有配方奶能給予飽足感。

3不瞭解母乳寶寶的飲食特性。

4不支持易讓母奶媽媽失去信心。

親喂好處多

當媽媽的泌乳量與寶寶的需求量達成供需平衡,就是所謂理想的哺乳狀況。在供需平衡的哺喂狀況下,寶寶不但能滿足需求,媽媽的乳☆禁☆房也比較不容易因為過量泌乳而塞奶,進而造成乳腺炎,或因為不知道何時該增加擠奶量而感覺困擾。該如何達成供需平衡的目標?順應寶寶需求並隨時親喂是最容易達成目標的方法,因為隨著寶寶頻繁的吸吮刺激,媽媽的泌乳機制會自動以寶寶的需求作為調節方式,當寶寶需求增加時,下一次的泌乳量就會逐漸調整增加,完全無須媽媽為調整奶量而傷神。

認識寶寶的飽食反應

當寶寶想喝奶時,不用大人手指在其嘴角刺激,就會出現左右轉頭、伸出舌頭的行為,吃飽時,就會全身放鬆,包括手掌與關節,若媽媽觀察寶寶喝奶喝到睡著,手掌卻還是稍微緊握,就表示寶寶可能還未吃飽,須溫柔喚醒寶寶繼續喝奶。此外,只要一天下來,具重量感的尿布多達5~6包,則表示餵奶量足夠。

母乳對寶寶最好

母乳的營養價值在近年來不斷被證實無可取代,除了因為其中不僅含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各項營養素,更因為母奶中含有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生長因數、酵素、激素、益生菌與調節免疫功能的免疫細胞、抗體和細胞激素等,能幫助寶寶的器官成熟與免疫系統順利發展。但陳如護理長指出,對寶寶而言,母乳較容易消化吸收,因此造成容易讓寶寶感到饑餓的誤解。事實上,對寶寶仍在發育的腸胃而言,母乳容易消化吸收比較沒有負擔,且母乳中含有許多抗發炎物質,若寶寶生病,還能讓身體更快獲得康復。

十、破解禁忌:坐月子不墨守成規現代觀念

坐月子是古老傳統,雖然被現代價值觀賦予了新義,而有所改良並日漸專業化,提升了產後婦女與寶寶的身心健康。卻也有一些傳統做法仍被長輩奉行不渝,不免讓產婦與長輩經常出現歧見,就讓專家告訴你怎麼辦?

傳統是這樣

有趣的是,即使在設備齊全、裝潢雅致的產後護理之家,依然有一些產婦謹守坐月子的傳統,如不洗頭髮、不洗澡、不喝開水,理由是“長輩有交代”。但這樣遵循古法是對的嗎?還有少用眼睛、不宜有過度的情緒反應,儘量多躺著休息,也是一般人認為月子期間應遵守的生活細節,真是如此嗎?

CHECK POINT

1確認身體不會直接被風吹襲。

2要喝煮過的水,避免飲用冰水。

3光線充足下用眼,30分鐘要休息。

4徹底休息幾天後可慢慢活動筋骨。

月子期不能喝水?改喝米酒水?

坊間有這麼一說,產後喝多白開水會使身體的水分不易代謝,而造成脂肪堆積,甚至自此擁有肥胖身材而不易瘦下來,但專家指出,通常是特定體質者,如腎臟病、高血壓、嚴重水腫等,才會限制產婦喝水。

事實上,月子期間所飲用的湯汁、藥液、茶飲與米酒水,都與水一樣,進入人體後,其吸收或代謝路徑並未有異,既然如此,並無限水的必要性。要喝煮過的水,並且不要喝冰水。至於一般人認為改喝酒精濃度為1%的“米酒水”,主要是“用來煮食物的水”,也可單獨喝,端視產婦對酒精的耐受力而定。

坐月子一定要吃麻油雞嗎?麻油在中醫屬於溫潤的食材,對於產後身體的修復與乳汁營養成分的提升有正面作用。但麻油炒過後會變得較為燥熱,初期以不炒或用苦茶油替代為原則,且應視產婦傷口復原狀況,再決定是否食用爆炒過的麻油,自然產的產婦于產後10天再開始吃炒麻油,剖宮產者則宜等待兩周之後再食用。

應該這樣做

以現代人眼光來看傳統月子期間的一些生活細節,可能讓人覺得是無稽之談。月子期不洗澡或不洗頭,源自中醫認為,在月子期間,人體一旦感受風邪,非但月子坐不好,體力難以恢復,這些病痛更將終身遷延難愈(俗稱月內風),但現在有吹風機或暖器用品,只要在密閉空間內盡速擦乾身體與頭髮或立即更換衣物,切勿濕濕地吹到風即可,不過為避免造成惡露排不乾淨,建議月子初期應儘量避免或晚點再開始洗頭。產婦平常可穿著薄長袖以保護關節,頭部則避免被風直接吹襲;若有發汗,更應隨時以毛巾擦乾身體,以減少得到“月內風”的概率。

說到不用眼,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不要閱讀過久或看太小的字(如報紙內文)。至於看電視或電腦,則應選擇畫面穩定的顯示器,每次不要超過30分鐘為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