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代孕婦是怎麼生孩子的?

古裝戲的產婦幾乎清一色躺在床上生孩子, 這種臥式分娩與現在相同。 但其實古人更流行站著或坐著生孩子, 即豎式分娩。 隋代巢元方等人撰寫的《諸病源候論·婦人將產病諸候》中就記載婦人產, 有坐有臥, 若坐產者, 須正坐, 傍人扶抱肋腰, 持捉之勿使傾斜, 使兒得順其理。

古人生孕坐著生避難產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如此智慧所以豎式分娩時至少有兩人助產, 其中一個人要從後面抱住孕婦的腰。 在南宋的臨產受苦恩石刻中, 可見一婦人從後抱住孕婦的腰, 前面的婦人則卷衣袖準備接生。

對於豎式分娩的情形,

Advertisiment
唐代王燕《外台秘要·產乳序論》引《巒公調氣方》記載, 有個人的一妹二女, 皆因難產而死。 後來他兒媳生產時扶著懸掛起來的橫木, 用豎式分娩就順利生下孩子。 到了宋代, 醫學家楊康侯《十產論》亦有一例, 一名產婦因久坐椅褥, 抵其生路, 於是用手扯住懸掛的手巾, 屈膝半蹲, 產戶舒張, 兒即生下。

古代醫療條件差, 生孩子被形容是產婦過鬼門, 豎式分娩之所以較為普及, 皆因可以減少難產。 古代亦早已出現剖腹產, 以減少產婦的死亡率。 最早關於剖腹產的記載, 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引述先祖的故事:吳回生陸終。 陸終生子六人, 坼剖而產焉。 陸終的六個孩子皆妻子女嬇剖腹而產, 但吳回和陸終都是遠古時神話人物,

Advertisiment
剖腹產遭質疑。 到了三國時期, 則有真實的剖腹產案例。 南朝劉宋史學家裴駰《史記集解》記載魏文帝曹丕當政時, 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兒從右胳下水腹上出, 而平和自若, 數月創合, 母子無恙。

古人生孕坐著生避難產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如此智慧既然古人生產如此難, 除了轉換分娩姿勢, 亦會用多種方法催生:催生藥和催生符, 古人在生產前或生產中會讓孕婦服用湯劑, 俗稱催生湯, 與現代給產婦打催產素的功效類似。 芫花、天花粉等中藥材被現代醫學證明有催生功效, 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記載, 芫花的根有催產、墮胎作用, 而天花粉則通月水, 治胎衣不下。

古人生孕坐著生避難產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如此智慧催生之術在宋代尤其流行,

Advertisiment
出現好多催生偏方, 甚至有人畫符催生。 《婦人大全良方》中有一味催生丹, 稱兔毛和皮燒為灰, 末之, 以酒調方寸匕, 服之即產。 又有人將催生符、海馬、馬銜鐵等貼於產房, 或讓產婦握在手中, 據稱有避免難產之神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