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反抗是孩子表達自我方式

東東兩歲半了, 以前一直是一個快樂、隨和、討人喜歡的可愛寶寶。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 他總愛發脾氣, 仿佛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愿望, 不然就發犟、吵鬧!一次洗好澡后, 他仍然坐在浴盆里玩水, 媽媽考慮到天氣已轉涼要把他抱起來穿衣, 可東東還未盡興, 試了幾次后還不肯起來。 于是媽媽硬抱起他, 沒想到“風暴”來了:他歇斯底里地大哭特哭了半個多小時, 哭得面色醬紅全身是汗, 掙扎中幾次差一點兒碰傷了頭, 還驚動了鄰居, 最后媽媽湊巧給了他一只平時最喜歡的小汽車而止住了哭鬧。

對了,

Advertisiment
東東還有一個新的習慣, 不管大人說什么話, 也不管知道不知道是干什么, 總是愛加個不字, 比如讓他吃飯, 他就說不吃飯。 吃飯是他懂的詞匯, 可有時東東根本不懂媽媽說的是什么, 還是要加個不字, 有一天, 媽媽跟爸爸說:“現在有許多親子游戲班, 要不也給東東報一個吧。 ”爸爸還沒來得及發表意見, 正在旁邊玩積木的東東大吼了一聲:“不!”嚇了媽媽一大跳。 媽媽想不通:“我們家孩子小時候挺乖的, 怎么現在總和大人對著干呢?不管你讓他干什么事, 他說的第一個字就是"不"。 ”

分析與建議

許多年輕的父母都有這種體會:孩子到了兩三歲就開始不聽話, 經常和父母頂嘴、說反話、發脾氣。 在三歲左右,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
Advertisiment
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 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反抗期”。 突出表現為: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 自我意識開始發展, 好奇心強, 有了自主的愿望, 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 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 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的現象。

為什么兩三歲兒童會有反抗期呢?

首先, 這是因為兩三歲兒童在動作能力方面的發展。 他們身體活動能力已經較強,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 因此他們就渴望擴大獨立活動范圍, 不斷嘗試去獨立完成新的事情。 但這些要求往往會受到家長的阻攔和限制, 因此就會產生反抗。

其次, 這是因為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Advertisiment
原先, 兒童還不能區分自己的意愿和別人的意愿。 現在, 他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讓“我”做的, 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 因此, 他們就想頑強地表現自己的意志。 但是這種表現往往與成人的規范相抵觸, 于是孩子就會有挫折感, 從而導致反抗行為。

第三, 這是因為兩三歲兒童在許多方面發展得不成熟。 兩三歲兒童的情緒控制能力還很弱, 一旦他們感到不滿, 就會以直截了當的形式表現出來, 比如吵嚷、哭鬧等。 他們不會像大些的孩子那樣用拐彎抹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 因此往往被大人認為是故意作對。 其實, 他們無非是忠實于自己的想法, 并非針對某個具體的人。 兩三歲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也還不高,
Advertisiment
他們的思維缺乏靈活性, 因此常常顯得死心眼兒。 他們的時間概念還不強, 因此哪怕告訴他只等五分鐘他也不能忍耐, 凡想做的事情必須立即去做。 這些都會導致兒童的反抗行為。

反抗不一定是壞毛病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幼兒分成兩組, 一組反抗性較強, 另一組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 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 有80%長大以后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 只有24%長大以后能夠自我行事, 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 常常依賴他人。 因此, 專家認為, 反抗行為有時候意味著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想法, 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 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 值得父母重視。
Advertisiment
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從你, 那么他的判斷力自然就難以發展。

所以, 對于兩三歲至六歲的孩子, 反抗不是什么壞毛病。 但是做家長的為何不能突破傳統的束縛, 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 甚至容許他反對你的做法呢?大概是因為所謂的自尊、面子問題吧!如果這時候你能夠想到:孩子的反抗并非反叛, 而是一種表達他自己的方式, 你是不是會放下你的虛偽的自尊, 接受孩子的想法呢?

所以, 可別小看這個不討人喜歡的反抗期, 它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期, 父母教養態度正確與否, 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

    因此父母應該做到: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到了兩三歲, 喜歡跟父母說"不", 這是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 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樣的平等地位,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出越來越大的選擇性。此時的父母對他們的行動不要輕易加以干涉,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如果孩子必須順從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要這樣"或"不許那樣",而要以平等的姿態,征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出選擇的余地。如"等你看完這個動畫片就去洗澡,好不好?……你是先玩積木,還是先看圖書?"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樂意聽你的話,就不會輕易跟你說反話了。

2、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例如,有些事是孩子必須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睡覺,爸爸媽媽最好不要給孩子有選擇的余地,必須嚴格執行。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愿意去做的,那就干脆不要求。孩子正玩得興致勃勃的時候,爸爸媽媽必須尊重孩子,征求意見,給孩子留思考時間,或讓他玩完,或許諾他做完事再玩,讓他能夠逐步接受。爸爸媽媽切不可先強制壓服,引起孩子大哭大鬧,然后又讓步依順,不然會養成孩不服從成人要求的習慣。至于什么時候要求、管教孩子,應該"以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為原則"。當你本能地要拒絕孩子的要求,或準備降服孩子的反抗行為時,勸你"不"字緩出口,想一想孩子的要求和行為是否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如若不是且放他一馬,這樣也許會給大人添些麻煩,但想想你的耐心將得到孩子人格健康發展的回報,這是多么值得!

3、相信孩子,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父母過度保護,往往也是導致孩子說反話的原因。好奇心的驅使,強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試,什么都想去做。過度的包辦代替,會使孩子失去許多學習探索的機會;而一味斥責、制止,又會發生頂牛現象。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滿足他的好奇心。比如他想到雨地里去玩,你就給他穿上雨衣、膠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讓他去穿,等他鞋和腳對不號時再去幫他;要洗衣服,給他一塊肥皂,隨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襪子;想掃地,讓他掃,哪怕越掃越臟……當然,父母的幫忙是必不可少的,給他理理袖子、系系鞋帶、扒掉垃圾等。充分相信孩子,讓他們在滿足合理要求、親自實踐的同時積累經驗,體會成功的歡樂,這樣孩子就不容易養成和父母說反話的習慣了。

4、不能嬌慣、放縱孩子

孩子喜歡跟父母說“不”,本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聽之任之或百依百順,就會形成孩子任性、驕橫的性格。因此作為父母,對那些總是用說反話來達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孩子應該:

(1)心平氣和地講道理,介紹有關知識,說明不能滿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執拗行為的發生。

(2)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種使他更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從而使他放棄那個不正當的要求。

(3)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明確表示父母的態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鬧也不能滿足,然后立即走開,用冷處理的方法來終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編輯:芯蕊

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樣的平等地位,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出越來越大的選擇性。此時的父母對他們的行動不要輕易加以干涉,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如果孩子必須順從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要這樣"或"不許那樣",而要以平等的姿態,征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出選擇的余地。如"等你看完這個動畫片就去洗澡,好不好?……你是先玩積木,還是先看圖書?"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樂意聽你的話,就不會輕易跟你說反話了。

2、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例如,有些事是孩子必須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睡覺,爸爸媽媽最好不要給孩子有選擇的余地,必須嚴格執行。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愿意去做的,那就干脆不要求。孩子正玩得興致勃勃的時候,爸爸媽媽必須尊重孩子,征求意見,給孩子留思考時間,或讓他玩完,或許諾他做完事再玩,讓他能夠逐步接受。爸爸媽媽切不可先強制壓服,引起孩子大哭大鬧,然后又讓步依順,不然會養成孩不服從成人要求的習慣。至于什么時候要求、管教孩子,應該"以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為原則"。當你本能地要拒絕孩子的要求,或準備降服孩子的反抗行為時,勸你"不"字緩出口,想一想孩子的要求和行為是否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如若不是且放他一馬,這樣也許會給大人添些麻煩,但想想你的耐心將得到孩子人格健康發展的回報,這是多么值得!

3、相信孩子,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父母過度保護,往往也是導致孩子說反話的原因。好奇心的驅使,強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試,什么都想去做。過度的包辦代替,會使孩子失去許多學習探索的機會;而一味斥責、制止,又會發生頂牛現象。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滿足他的好奇心。比如他想到雨地里去玩,你就給他穿上雨衣、膠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讓他去穿,等他鞋和腳對不號時再去幫他;要洗衣服,給他一塊肥皂,隨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襪子;想掃地,讓他掃,哪怕越掃越臟……當然,父母的幫忙是必不可少的,給他理理袖子、系系鞋帶、扒掉垃圾等。充分相信孩子,讓他們在滿足合理要求、親自實踐的同時積累經驗,體會成功的歡樂,這樣孩子就不容易養成和父母說反話的習慣了。

4、不能嬌慣、放縱孩子

孩子喜歡跟父母說“不”,本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聽之任之或百依百順,就會形成孩子任性、驕橫的性格。因此作為父母,對那些總是用說反話來達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孩子應該:

(1)心平氣和地講道理,介紹有關知識,說明不能滿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執拗行為的發生。

(2)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種使他更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從而使他放棄那個不正當的要求。

(3)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明確表示父母的態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鬧也不能滿足,然后立即走開,用冷處理的方法來終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編輯:芯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