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萬別在孩子該管教的時候,和他做朋友

前兩天我去參加同學聚會, 女同學A帶著7歲的兒子一起來, 見面後, 大家起立和這對母子倆打招呼, 但是孩子只顧著低頭玩手機遊戲, 頭都懶得抬。

飯菜上桌後, 孩子嚷嚷著要吃肉, A夾完肉, 又放了些青菜在孩子的盤子裡, 沒想到孩子不樂意了, 把桌子上的盤子碟子全都擼到了地上, 動靜太大, 把樓道裡的服務員都吸引了過來。

我們都以為這回A肯定會好好“管教”這個孩子了, 沒想到她輕描淡寫的對著孩子說:“別生氣了, 不就是吃飯麼, 要不我帶你去吃漢堡?”壓根就沒提摔東西這事兒。

A走了之後, 同學們議論紛紛,

Advertisiment
大意就是說, A沒把孩子教好。

好父母, 從不執著於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

我相信每個為人父母者, 都想成為自己內心中的那個“好爸爸”“好媽媽”, 但是對於“好”的概念, 我們的理解常常過於狹隘。

聽說過這樣一件事兒, 因為工作地點變動, 鄰居面臨搬家, 新家的位址離孩子舊的幼稚園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 於是媽媽找孩子商量, “是不是可以換個幼稚園”?沒想到家裡4歲的孩子明確反對, 原因是他很喜歡現在班上的小朋友。

經不住孩子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請求, 這個媽媽做出了搬家不換幼稚園的決定。 但是很快她就扛不住了。

為了孩子不遲到, 她每天6點半就得出家門, 折騰著把孩子送到學校, 自己再去上班, 碰上堵車,

Advertisiment
一準遲到。

可是, 這能怪這個4歲的孩子麼?在孩子心裡並沒有遠近的概念, 他只是不願意和自己喜歡的朋友分離而已。 如果真要人為此負責, 那也應該是那個心軟的媽媽。

因為她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 為孩子安排好新家附近的幼稚園, 同時, 允許孩子為了換幼稚園而傷心, 在孩子表達思念原先那些小朋友的時候, 溫柔地陪伴他, 安撫他的情感需要, 做一個溫柔又負責任的媽媽。

但是她卻給了孩子與他們年齡不符的選擇權, 看似是給了他們 “尊重”、“愛”和“自由”, 但是結果就是讓大人跟著孩子一起遭罪。

用好你的權威身份, 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

現在熱衷於和孩子做朋友的家長越來越多, 這可能跟小時候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Advertisiment
我們這代人, 小時候渴望自己的爸媽可以溫柔一些、和藹一些, 蹲下來聽聽我們的心裡話, 就像朋友一樣, 但是這種“訴求”大多沒有被滿足, 於是在我們成為父母後, 我們就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從“專橫的獨裁者”, 變成一個過分強調平等、溫柔, 有求必應的二十四孝好爸媽。

我的一個同事, 小時候她爸媽對她管教很嚴苛, 稍微做的不好就會打罵, 對於父母的傷害她耿耿於懷, 關係一直都很疏遠。 在她自己做了媽媽後, 她完全的拋棄了自己爸媽的那套強硬作風, 轉而和自己的孩子做起了朋友。

孩子頂嘴, 她毫不在意, 孩子作業不認真, 她幫忙一一改正, 孩子打人, 她輕描淡寫說兩句;孩子對老師不尊重,

Advertisiment
學校請來家長的時候, 她連聲道歉, 回去連批評責備都沒有……

直到, 孩子成績一團糟, 對她的話置若罔聞, 一言不合就大吼大叫, 她才覺得形勢完全不受她控制了!這種“和孩子交朋友”的想法只是看上去很美, 但是它並不能幫助我們收穫很好的親子關係, 而且會讓很多事情失控。

之前新聞報導中說的那個, 以自殺威脅父母放棄腹中胎兒的13歲女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法國兒童教育專家馬克·雷諾研究指出幼稚教育的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其中之一是樹立家長的權威, 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 因為有時候, 孩子並不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 而教導他們分辨是非則是父母的責任。

作為父母, 我們是一個家庭的護航者,

Advertisiment
需要權衡考慮生活各個方面, 為家庭的發展做出正確決策, 為孩子的未來做出合理的規劃, 但是這些, 以孩子的認知, 他們是很難理解的。 所以, 我們可以去傾聽孩子的苦惱, 允許他們合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在某些事情上給予他們適當選擇的權利, 但是不必刻意的去追求平等, 事事和他們商量聽從他們的意見。

一個孩子誕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 在他18歲以前, 我們就是權威、是監護者, 都是需要為他負責任的, 我們的態度, 會直接影響到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只強調完全的“尊重”而疏於對他們的管教, 也就徹底的失去了教育他們的機會。 結果就是造就一個不尊重權威、沒規矩、沒教養、自私自利的人。 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和職場都會受更大更多的打擊。

守住父母的本分和角色,幫助孩子確立界線和規矩,在不傷害和羞辱孩子的前提下,完成對他們的管教,這才是對他們未來最大的負責。

父母要珍惜當權威的有效期

父母有沒有效期?當然有。

孩子成年之前,我們可以也應該及時的糾正他們的行為,約束和歸正他們的心,引導他們不偏航,盡我們所能使他們成為獨立、健康、正派、快樂的人。

但是當孩子成年之後,我們的有效期就過了,孩子已經不再是孩子,在他們心中我們失去了“權威”的身份,這時再怎麼努力,效果也不會好,甚至會引起反面效果。

這時,則需要我們更多採用一種平等的姿態去傾聽、陪伴和見證成長。適時的給他們“意見”,而不再是命令或者要求。

我的一個好友,至今為止,每當遇到困難或者需要做出選擇時,她仍然願意回家跟父親說說。雖然父親已經不能就事論事地給予實際的建議,但是父親的傾聽和分析,仍然會讓她得到啟發和鼓勵,堅定她的選擇。

最後,引用龍應台的一段話:在黃金時期內幫助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珍惜老天爺賜給我的這份甜蜜禮物,並希望我在將來不要面對歎氣、搖頭與後悔!而那時,孩子會因我充分利用了“有效期限”而成長為人。

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和職場都會受更大更多的打擊。

守住父母的本分和角色,幫助孩子確立界線和規矩,在不傷害和羞辱孩子的前提下,完成對他們的管教,這才是對他們未來最大的負責。

父母要珍惜當權威的有效期

父母有沒有效期?當然有。

孩子成年之前,我們可以也應該及時的糾正他們的行為,約束和歸正他們的心,引導他們不偏航,盡我們所能使他們成為獨立、健康、正派、快樂的人。

但是當孩子成年之後,我們的有效期就過了,孩子已經不再是孩子,在他們心中我們失去了“權威”的身份,這時再怎麼努力,效果也不會好,甚至會引起反面效果。

這時,則需要我們更多採用一種平等的姿態去傾聽、陪伴和見證成長。適時的給他們“意見”,而不再是命令或者要求。

我的一個好友,至今為止,每當遇到困難或者需要做出選擇時,她仍然願意回家跟父親說說。雖然父親已經不能就事論事地給予實際的建議,但是父親的傾聽和分析,仍然會讓她得到啟發和鼓勵,堅定她的選擇。

最後,引用龍應台的一段話:在黃金時期內幫助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珍惜老天爺賜給我的這份甜蜜禮物,並希望我在將來不要面對歎氣、搖頭與後悔!而那時,孩子會因我充分利用了“有效期限”而成長為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