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勵志小故事:做個屢敗屢戰的鬥士

當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圖逃跑的時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礙後, 它屈服了, 匐在籠裡, 被動地忍受著電擊的折磨……

在歷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 說的是一個在外與敵國作戰的將軍, 由於種種原因總是吃敗仗。 在又一次被敵人打敗之後, 他急奏皇帝, 一方面報告情況, 一方面尋求對策, 要求援兵。 他在奏摺上有一句話是“臣屢戰屢敗, ……”。

他的上司看到這個奏摺, 覺得不妥, 於是拿起筆來, 將奏摺上的這句話改為“臣屢敗屢戰……”, 原字未動, 僅僅是順序的改變, 頓時將原本敗軍之將的狼狽變為英雄的百折不撓。

Advertisiment

這裡我們不關心這個故事表達的權謀方面的含義, 我們探究的是為什麼“屢戰屢敗”會傳達給人失敗和痛苦的感覺, 而“屢敗屢戰”則帶給人希望。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點殘忍的實驗:將小白鼠放到一個有門的籠子裡, 籠子的底是金屬的, 然後, 給籠子底通低電流, 使小白鼠受到雖然不致命, 但是會引起相當痛楚的電擊。

如果將籠子門打開, 小白鼠會立刻跑出籠子以逃避電擊。 但如果用一個玻璃板將籠子門堵住, 那麼小白鼠在遇到電擊往外跑的時候, 就會在玻璃板上撞一下, 然後被擋回來。 重複給籠子底通電, 使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圖逃跑的時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礙。 最終, 小白鼠學會了屈服, 它匐在籠子裡,

Advertisiment
被動地忍受著電擊的折磨, 完全放棄了逃跑的企圖。

這時, 即使籠子門上的玻璃板移走, 而且讓小白鼠的鼻子從門伸出籠外, 它也不會主動逃出籠子, 而是放棄所有努力, 絕望而被動地忍受著痛苦。 小白鼠的這種狀態, 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慣性無助”。

習慣性無助是描述動物--包括人在內--在願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後, 表現出來的絕望和放棄的態度。 這時的基本心理過程是退縮和放棄, 對人來說, 還有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設限等, 使人變得悲觀絕望、聽天由命, 聽任外界的擺佈, 任自己的命運隨著外力的強弱而波動起伏。

有人可能認為, 人和小白鼠不一樣, 人如果看到有獲救的希望, 不會連試都不肯試一試。 這個結論在類似剛才那個實驗的情況下大概是成立的,

Advertisiment
但是換一種情況, 很多人的表現卻和小白鼠有驚人的相似。 當我們說“理想已經被現實磨平了”的時候, 當我們說“現實帶給我的是一次次打擊, 我終於放棄”的時候, 我們的表現就是“習慣性無助”。

命運之神也許可以像實驗者對待小白鼠那樣操縱著我們, 然而人卻不一定要像老鼠一樣活著。 人可以思考, 更重要的, 人可以通過駕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來征服命運。 這是人性光輝的地方, 是人類英雄主義的根本特徵之一。 正是有這樣的價值, “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的含義才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

做不做一個屢敗屢戰的鬥士, 其實是視乎你的抉擇。 因為很多時候, 我們就像那只小白鼠--玻璃板其實不是擋在籠子門口,

Advertisiment
而是擋在它的心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