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讓這些事扼殺了孩子的自信 讓尊重替代包辦

有一個背著小書包的男生, 三四歲的樣子, 也就是剛剛入園。 他想尿尿, 奶奶把他引到一棵樹根底下, 幫他把褲子脫掉, 又幫他扯了扯隱私部位, 然後說:“尿吧。 ”
一看小男孩生疏的姿勢, 就知道他在家沒訓練過站立如廁。 結果, 內褲和短褲尿濕了, 孩子鬧著換乾淨衣服, 顯然奶奶沒有準備, 便開始指責孩子太笨:“你看你笨成什麼樣子了, 人家浩浩比你小四個月都會站著尿了, 你都三歲半了還尿褲子, 就濕著穿吧你!”一邊罵, 一邊幫孩子把內褲和短褲提上。
這位老人是真的不知道:孩子不是不會站立如廁,
Advertisiment
是您沒給他鍛煉的機會。 同樣的有很多媽媽發愁自己家孩子沒自信, 在外頭玩個遊戲都畏首畏尾, 其實, 孩子的不自信, 原因多半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 教養方式的錯誤選擇。

100%無條件的愛, 建立自信的根基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愛某樣東西, 就會樂於為它付出時間。 ”但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無奈, 讓很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老人帶。 晚上回家, 時間還被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佔據了很多, 陪孩子的時間少之有少。
在遊樂場、早教中心、候機廳, 經常看到孩子玩, 父母在旁邊看手機。 孩子有新發現, 興奮地叫:“媽媽媽媽, 快看看這個!”往往叫了三四次, 家長才把眼神從手機挪到孩子身上, 而孩子的情緒往往已經冷了下來。
Advertisiment
這種被忽視, 會讓孩子覺得“我在媽媽/爸爸眼裡並不重要”, 會影響他們生命最初的自我構建;如果自無法完善, 當孩子漸漸長大, 更容易敏感、自卑。 所以, 當孩子還小, 爸爸媽媽, 尤其是媽媽, 一定要抓住一切機會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用尊重代替過度保護
二胎沒開放之前, 絕大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六個人的關注點全在一個孩子身上, 孩子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都包辦了。 這一點, 從孩子入園, 家長比孩子更焦慮就能看得出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