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讓孩子承擔你的面子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 自己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可是卻收效甚微。 孩子還是那樣懶散、任性、不聽話、沒有好習慣。 家長們很困惑, 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問題就出在您是一位很努力但卻沒有效能的父母。 因為教育孩子光有努力是不夠的,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是最終的目標。

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有過高的期望, 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 父母就會很生氣。 尤其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起來, 自己孩子的表現會讓他們感覺很沒有面子。

冬冬每每犯錯, 無論是失手打了一個碗或是考試沒考好,

Advertisiment
都要承受媽媽的責駡。

這次, 冬冬在單元測驗中又考砸了, 他想, 老師可能已經給媽媽打過電話了。 他心情緊張地回到家。 果然, 一進家門, 媽媽就拉開嗓門罵開了:“真是丟人丟到家了, 考出這樣的成績, 你要我把臉往哪兒放?”冬冬心裡七上八下, 還沒弄清楚老師到底對媽媽說了什麼, 這時爸爸正好下班回家, 見到盛怒的妻子和發愣的冬冬, 歎了口氣, 丟下一句話:“你這孩子真是無可救藥!”就回房去了。

那一刻, 冬冬恨不得有個地洞可以鑽, 他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冬冬的父母很少打孩子, 但是責打在孩子心坎上的語言, 卻像鞭子一樣令人痛苦。 他們不是不愛孩子, 只是他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孩子的表現成了他們的形象與尊嚴的代表。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心態, 難免在孩子有錯時, 誇大情緒地責備孩子。

孩子做了惹父母生氣或傷心的事時, 父母總是告訴他:“孩子你錯了!你該為我們的反應負責。 ”生氣的父母很少試著去瞭解孩子行為的真正理由, 他們只是打罵孩子一番, 告訴他們惹父母生氣是不對的。 孩子在這種信念下長大, 孩子也覺得自己該為父母的不悅負責。 那麼這個信念當然也可以延伸給孩子的另一個相同的模式:別人該為我們的喜怒哀樂負責。 自己痛苦了, 自然可以責怪別人。 因此, 父母要瞭解情緒的主宰者是自己, 自己的情緒不是因為孩子的行為直接引發的, 而是因為自己的信念或想法產生的。 當孩子沒有依照我們的期望來生活時,

Advertisiment
我們通常覺得受到了傷害或生氣;對他人有期望沒什麼不對, 但如果讓這些期望都變成現實, 那就苦了――因為任何人都辦不到。 家長們應該明白, 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不是他的錯, 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期望。

因此, 家長必須花一些時間思考自己對子女有什麼期望?這些期望是否合乎孩子的能力、興趣、理想?甚至可以問自己:對孩子要求的標準是否是自己期望的成分較多?當父母感覺非常沮喪、懊惱時, 可以檢視內心關於引發情緒的想法, 把不能忍受、自責等不合理的信念去除, 直到合理的感覺和情緒產生。 家長要隨時審視自己的信念和態度, 這樣才能對孩子的生活產生正面的影響, 而不是一位只知道嘮叨的家長了。

Advertisiment

有效能之學會控制情緒――不要讓孩子為你的期望值和面子負責

有效能之學會傾聽――想讓孩子聽話, 家長必須先學習怎樣聽孩子說話

先看一段對話。

貝貝:“媽媽, 對不起!”

媽媽:“發生什麼事了, 來!告訴媽媽。 ”

貝貝:“我不敢, 因為你會生氣。 ”

媽媽:“不會!媽媽保證不生氣, 快!好乖!跟媽媽說, 發生了什麼事?”

貝貝:“今天我和誠誠打架, 被老師批評了, 老師還說要打電話給你。 ”

貝貝:“什麼?你又和人家打架, 你怎麼那麼不聽話, 開學才多久, 已經跟多少人打過架了?你是想氣死媽媽才高興, 是不是?”

貝貝:“你不守信用, 說好不生氣的, 還罵人。 ”

媽媽:“自己做錯事還頂嘴。 ”

貝貝委屈地跑回房間, 客廳裡留下氣急敗壞的母親。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抱怨:孩子越大離他們越遠,

Advertisiment
有話也不肯和他們說, 更別想知道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了。 在一次“情緒管理闖關”的遊戲中, 很多小朋友在回答“心中有快樂的事會如何處理”時說, 最想和朋友分享。 當被問到“心中感到很委屈時怎麼辦”?“放在心裡”是多數小朋友的共同心聲。 當輔導教師再加以引導時, 他們才勉為其難地說, 找個人來說。 然而這個人多半不是他們的父母。 再細問下去, 孩子無奈地說:“跟他們說也沒有用。 ”

在一般的觀念裡, 認為溝通的元素主要是“說”, 父母所呈現的態度是“我說, 你聽”。 其實, “說”只是溝通中較不重要的一環, 真正重要的溝通元素是“傾聽”。 如何傾聽孩子說話呢?

首先, 要學習“停、看、聽”。 停, 暫時停止進行中的工作, 注視孩子,提供孩子表達感受的時間和空間。看,仔細觀察孩子溝通時非語言的行為表現。聽,傾聽孩子說什麼。並適時給予孩子一些反應。

其次,要瞭解非語言的資訊。父母要對孩子溝通時的非語言行為所代表的意義有所瞭解。通常孩子會借著行為表現傳遞著不同的感受。例如,擲東西:表示生氣、失望、不滿、情緒受挫。打呵欠:意味著無聊、沒興趣、想睡覺或精神不振。眼神逃避接觸:表現焦慮不安、缺乏興趣、害羞。不說話:可能意味著正在思考或悲傷、沮喪、鬱悶、不高興。

最後,父母傾聽應具備的基本態度。1、要有“想聽”孩子說話的心意。2、允許並真誠接納孩子可以有和你不同的想法。3、要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的信賴是激發孩子潛能的催化劑。4、尊重孩子是個完全獨立的個體。

傾聽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在尊重、接納的前提下,形成完全的溝通氣氛,傳遞父母對孩子的關懷和愛護。

注視孩子,提供孩子表達感受的時間和空間。看,仔細觀察孩子溝通時非語言的行為表現。聽,傾聽孩子說什麼。並適時給予孩子一些反應。

其次,要瞭解非語言的資訊。父母要對孩子溝通時的非語言行為所代表的意義有所瞭解。通常孩子會借著行為表現傳遞著不同的感受。例如,擲東西:表示生氣、失望、不滿、情緒受挫。打呵欠:意味著無聊、沒興趣、想睡覺或精神不振。眼神逃避接觸:表現焦慮不安、缺乏興趣、害羞。不說話:可能意味著正在思考或悲傷、沮喪、鬱悶、不高興。

最後,父母傾聽應具備的基本態度。1、要有“想聽”孩子說話的心意。2、允許並真誠接納孩子可以有和你不同的想法。3、要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的信賴是激發孩子潛能的催化劑。4、尊重孩子是個完全獨立的個體。

傾聽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在尊重、接納的前提下,形成完全的溝通氣氛,傳遞父母對孩子的關懷和愛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