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急,孩子的成長會有反復

爸爸媽媽問的問題中, 有一類比較常見, 那就是孩子們的成長好像總不能那麼一條線往前走, 比如, 原來的壞習慣, 明明沒了怎麼又出現了。 或者原來的好習慣, 怎麼消失了呢?今天的文章, 我要分享的, 就是這個方面的問題。 希望能夠排解一部分父母的相應顧慮。

NO.1 壞習慣又出現了?正常的, 淡定

一位媽媽在孩子1歲多的時候曾經向我諮詢孩子打人怎麼辦。 大約三個月後, 她又回來找我:

羅老師, 我之前按照您的方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她打人之後, 我也不給她那麼大的反應, 後來慢慢減少了。 不過最近,

Advertisiment
她又開始打起人來。 今天, 她總打我, 我實在忍不住, 就給打回去了。 她哭了, 然後我也哭了。

做父母的, 在育兒過程中肯定會有自己的情緒, 這個不怕。 不過, 我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 上面這位媽媽, 就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孩子。 所以, 我們首先應該要接納自己的挫敗感, 孩子教養過程中的問題, 沒有靈丹妙藥。 其次, 我們必須要知道, 所有的孩子成長過程中, 一些行為都會有反復性。

如此, 若發現孩子舊有的一些壞行為壞習慣又冒出來, 不用上綱上線, 千萬淡定。 有時候, 成年人都必須反復學習某一個知識、某個技能才能掌握, 何況是孩子。 比如孩子明明已經會自己脫褲子尿尿了, 突然又開始尿褲子;孩子明明很喜歡說話, 突然有一段時間,

Advertisiment
任大人怎麼威逼利誘, 就是連個招呼都不願意打, 所有這些, 都很容易讓父母們抓狂。 可是, 我要對父母們說的是, 別著急, 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 孩子行為的反復性同樣也是在成長。

NO.2 孩子的好習慣又消失了?不是孩子不會了, 只是在觀察

第一個案例是壞習慣的重複出現問題, 而下面這個案例則是好習慣的消失問題。 比如, 另一位家長這樣問過我:

我們家孩子快三歲了。 之前特別活潑, 很喜歡說話, 可是最近一個月來, 這孩子就好像變了一個人, 出門見了生人讓打招呼得話, 他從來不吭氣, 頂多就是笑一笑。 這是怎麼回事呢?

孩子為什麼沉默?其實他們是在組織自己的語言, 在觀察。 如果父母稍微留心就會發現,

Advertisiment
這個時候孩子的表情和肢體的行為更加豐富。 這是孩子在下一次成長之前的沉默期, 或者說是醞釀期,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示範, 給孩子一個輕鬆的氛圍, 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長。

曾經有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出口成章, 字正腔圓。 別的父母都很羡慕。 這個孩子的媽媽卻告訴人們, 其實在3歲之前, 孩子都不怎麼說話。 父母專門帶孩子去醫院看過, 也沒查出什麼問題。 最後, 孩子父母就只做了一件事:繼續跟自己的孩子說話。 父母堅持給孩子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語言刺激環境。 當孩子看到的東西很新鮮, 就有了表達的欲望, 當身邊的人喜歡說話, 有語言環境時, 孩子自然就開口了。

NO.3 孩子說話不算話, 是不是太反復無常了?別用成人標準要求孩子

Advertisiment

也有家長說, 我家孩子說話不算話, 也是讓人著急啊。 如一位家長問我:我們家孩子3歲多, 現在有點兒說話不算話, 剛答應好的事情轉頭就不幹了。 這是怎麼辦好?

這位媽媽就是在用成人的標準在要求孩子了。 何況成人還經常有說話不算話的情況呢。 3歲左右的孩子, 自控水準還沒有發展到高級水準。 孩子答應的事情, 只代表他也有意願去做到。 但孩子的行為大多數和情緒有很大關係, 如果情緒不好, 那麼剛答應的事情又反悔了都正常。

而且, 讓孩子去做一件事情, 父母的引導和監督也很重要。 如果孩子做好了、做到了, 父母都能給予及時的鼓勵表揚, 慢慢孩子的內心就會建構這樣一個理論:如果我做了我答應去做的事情,

Advertisiment
是可以獲得更多好處的。 這些好處可能是我覺得自己更牛了, 或者我還可以在小朋友們面前炫耀一把;更好的情況是他掌握了一個小技巧, 學會了一種本領。 這樣一來, 他就一定會越來越願意去做自己答應的事情。

這三個小案例, 只是代表。 父母在育兒過程中, 肯定還會遇到更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反復現象。 可是, 不急, 慢來。 我沒見過呼啦啦長速過快的樹木, 能夠成為真正的棟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