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初春氣溫時升時降,寶寶易生病怎麼辦

最近, 越來越多的新手爸媽諮詢:“春天來了, 天氣一會陰一會晴、一會熱一會冷, 寶寶最容易生病。 這樣的‘蹦極’天氣裡, 有哪些疾病喜歡纏上寶寶呢?到底該怎樣預防和治療呢?”

普通感冒與流行性☆禁☆感冒

早春時節, 小兒最多見的疾病就是感冒, 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禁☆感冒。

普通感冒以呼吸道症狀為主, 常有流鼻涕、鼻塞、喉嚨不適、咳嗽及發燒等, 偶爾會有嘔吐或腹瀉的情形, 這些症狀會持續4~10天, 大部分症狀輕微。 流行性☆禁☆感冒相對普通感冒而言, 全身症狀如頭痛、乏力、發燒等較重, 多有流感接觸史或在人群聚集處流行。

Advertisiment

易發人群:2歲以下的嬰幼兒最容易發生, 年齡越小, 症狀越嚴重, 且容易併發中耳炎、副鼻竇炎及肺炎等症狀。 病因最多的是鼻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及副流行性☆禁☆感冒病毒等。 腺病毒所致的症狀, 一般比較持久, 症狀相對較重。

治療:一般感冒的治療對症治療即可, 無特效藥。 要多注意飲食調理、喝開水、多休息, 不需要給予抗生素。 但如果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如中耳炎、肺炎等), 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給予合理抗生素治療。

流行性☆禁☆感冒治療需要早期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等, 接觸了流感病人的孩子也可以預防應用抗流感藥物。

小叮嚀:對於嬰幼兒的感冒, 尤其是流行性☆禁☆感冒必須引起家長足夠重視, 如有併發中耳炎及肺炎等症狀,

Advertisiment
應儘早到正規醫院兒科就診。

急性呼吸道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肺炎), 這個季節也很常見。 上呼吸道感染常見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伴喘息症狀者很多。

易發人群:嬰幼兒及有喘息病史的小孩, 有喘息病史的小孩要特別注意喘息再發作。

治療:急性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是由病毒所致, 僅有5%~20%由細菌所致, 病程大都在1~7天之間。 伴有咳嗽、喘息、發燒、喉嚨痛、頭痛、噁心、嘔吐等, 檢查可見扁桃體紅腫, 肺部有囉音。 細菌所引起者, 發燒比較突然, 常有畏寒, 溫度較高, 降溫相對困難, 較少有鼻塞, 喉嚨的發紅比較嚴重, 甚至滲出物中有點狀出血,

Advertisiment
淋巴結腫大比較常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只要休息, 給予對症支持治療即可, 但細菌所引起者, 應給予足量、足療程抗生素, 治療徹底以免引起併發症。

小叮嚀:病毒與細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治療上有很大的區別, 如果患兒經過常規治療效果不明顯或已累及下呼吸道, 應儘早請小兒科醫師診查。

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

這個季節也是腸道病毒活躍的季節, 包括輪狀病毒、柯薩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Ⅰ型以及腸病毒等。

皰疹性咽峽炎:由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 咽喉部出現典型的皰疹潰瘍者, 多伴有發燒、流涎、不願進食等。

皰疹性口炎:由單純皰疹病毒Ⅰ型引起, 多見於1~3歲小兒, 有發熱流涎、拒食、煩躁等症狀, 常見頰黏膜、齒齦、舌及唇黏膜等部位皰疹。

Advertisiment

手足口病:口腔、四肢, 甚至手掌、腳掌與臀部周圍也出現紅疹及皰疹者, 其中腸病毒71型(EV 71)引起者最為嚴重, 部分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輪狀病毒腸炎:嬰幼兒多見, 好發於秋冬季節, 但早春時節發病也不少, 常見嘔吐, 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稀便, 重者有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等。

治療:腸病毒的治療, 至今還沒有特效藥, 僅以對症治療即可治癒。 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的病程, 約為3~6天, 一般經過治療之後, 不會有什麼後遺症影響。

小叮嚀:寶寶若咽峽或四肢出現皰疹與潰瘍症狀, 應懷疑腸病毒感染, 要多洗手, 以免傳染給他人。 若是寶寶的精神意識不正常, 如有持續高熱、氣促、心跳明顯加快、嗜睡、肢體抖動,

Advertisiment
甚至抽筋、昏迷等症狀者, 表示有可能是重症腸病毒71型(EV 71)的感染, 必須儘快將寶寶送醫, 請小兒科醫師做診斷與治療。

七招預防早春常見小兒疾病

1.儘量少帶嬰兒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活動, 避免感染傳染性疾病;

2.注意加強營養, 給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3.注意衛生, 給寶寶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 去掉揉眼睛、挖鼻子等壞習慣;

4.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提高寶寶免疫力;

5.居所要定時開窗通風, 避免人群聚集;

6.發現傳染病人及時隔離就醫;

7.注意及時進行疫苗接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