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寶寶體溫2大觀察指標

隨著氣溫不斷降低, 爸爸媽媽最擔心的莫過于寶寶受寒, 接著向醫院報到。 寶寶的體質不同于成人, 對溫度變化特別敏感, 保暖過度或不足同樣令人憂心。 本篇將介紹寶寶受寒的觀察指標, 提供最適切的保暖建議, 希望家長能不再為寶寶的健康傷腦筋!

氣溫變化與寶寶健康

人體體溫的調控中樞為腦部的下視丘, 下視丘會接收身體的訊息, 作為調控體溫的依據, 而身體感覺溫度的地方就是皮膚。 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鄭弋表示, 在嬰幼兒階段, 年紀越小的孩子下視丘越不成熟,

Advertisiment
相對地體溫調控的能力越差。

一般來說, 寶寶體溫較成人高, 血液循環較快, 但汗腺不發達, 散熱機制較差。 另一方面, 寶寶相對體表面積比大人大, 熱量比較容易散失, 且皮下脂肪較薄, 故缺乏抵御寒冷的「資本」。 由此可知, 由于小寶寶調整體溫的能力未臻完善, 面對環境溫度變化往往無法妥善因應, 所以他們不只比大人怕冷, 也比大人怕熱, 更容易受到高溫、低溫的傷害。

不可不知的兩大觀察指標!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 孩子對溫度變化相當敏感, 但礙于生理發展、認知發展, 無法清楚表達冷熱, 及無法像大人一樣, 能夠借著行為上的調控, 讓自己處于一舒適的狀態中, 因此家長一定要隨時留意小寶寶的狀況。

Advertisiment

那么該從何觀察寶寶的反應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到, 人類為恒溫動物, 身體的感受器將外界溫度的訊息傳送到腦部后, 腦部會努力將核心溫度維持在37℃左右, 此為最適合身體內部酵素活動的溫度, 并具有抵抗病毒入侵的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 身體最高溫之處在心臟、接近中心的位置, 而身體末稍如四肢、耳朵、鼻子等, 因微血管豐富, 是以散熱快、產熱快, 加上身體末稍常顯露于衣物外, 且常與環境接觸, 所以當孩子感覺到寒冷, 身體末稍正是最先顯露變化的部分, 恰可作為父母觀察的指標。 此外, 家長亦可合并觀察孩子的活動力, 并視情況量體溫確認。

★CHECK!寶寶手腳、鼻尖、臉色、耳朵有無異常!

當我們感覺到冷時,

Advertisiment
身體末稍會出現局部變化, 包括:

1.因微血管收縮, 臉色顯得比較蒼白, 而且手腳膚色如花花灰灰的大理石斑。

2.身體末稍如四肢、鼻尖、臉色、耳朵等處, 摸起來是否有涼涼的感覺, 如果有的話, 代表體溫下降, 即便身體夠暖和, 也要加強末稍部位的保暖工作。

3.其它如唇色有變等, 雖然由唇色觀察比較主觀, 但一般家長都會反應孩子臉色不好看。 當然了, 絕對不能等到孩子唇色發紫才添加衣物。

★CHECK!寶寶活動力下降!

小寶寶覺得冷, 整體活動力會下降, 有時家長可能感覺孩子沒什么精神, 或喝奶情況不好。 如果體溫太低, 整個身體會感覺癱癱的, 后來變成面無表情, 對外界反應很差, 末期可能出現心跳變慢及意識上的變化, 但這樣的案例在臺灣相當罕見。

Advertisiment

★BOX:有疑問?量體溫就對了!

想知道孩子冷不冷, 觀察其身體末稍變化是最簡單的方式, 而且小朋友身體若有不適, 通常食欲、活動力也會有所改變。 如果家長仍有所懷疑, 不妨每4~6小時量一次體溫, 以便能隨時掌握小朋友的狀況。 鄭弋表示, 小嬰兒耳道較窄, 使用耳溫槍有時不見得能準確施測, 故門診中均會衛教家長, 3個月以下的孩子宜測量肛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