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季如何預防寶寶生凍瘡 凍瘡後的治療方法

如今已是冬季, 氣溫逐漸的降低, 尤其是小孩子更容易發生凍瘡的現象, 一般凍瘡的部位常是腳與手, 耳朵等等,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避免孩子的這種情況發生, 下面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看看星寶寶育兒專家給我們哪些建議!

凍瘡發生與寒冷的冬季, 小孩子如果沒有做任何防護經常在外面玩耍, 當身體長時間處於一種低溫和潮濕的環境中, 身體體表的血管就會痙攣, 血液流量減少, 身體組織缺氧缺血, 細胞受到了傷害, 被凍傷的部位最初是充血發紅, 形成暗紅色的斑, 伴隨著發腫、發癢、疼痛等症狀。

Advertisiment
這種症狀碰到熱氣時, 凍瘡就會又癢又痛。 如果凍瘡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 暗紅色的斑就會轉變成暗紫色, 並且更加腫脹, 嚴重的會起水泡, 水泡一旦破裂, 則會形成潰瘍面, 這個時候疼痛加劇。 凍瘡一般只會生在手指、手背、腳趾、腳跟、腳邊緣、腳背、耳輪、耳垂、面頰等部位。 凍瘡也只有隨著天氣的轉暖才會開始好轉, 但是這個過程中, 生凍瘡的地方會特別癢。

小孩子生凍瘡了一般都受不了又癢又痛的感覺, 那麼媽媽們就要做到儘量不讓寶寶長凍瘡了。 如何預防寶寶長凍瘡呢?專家建議, 在寒冷的冬季, 一般都要關閉自己家的門和窗, 儘量不要讓寒冷空氣進來, 以達到防寒的空間;當寶寶要去戶外時, 一定要給寶寶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

Advertisiment
給寶寶手腳、臉部、耳朵等部位塗上護膚油, 戴上手套和圍巾, 衣服要寬鬆, 最好是羽絨服或者棉衣。 穿好保暖的靴子, 靴子最好不要太硬太擠, 這樣會讓腳步的血液不迴圈, 從而導致生凍瘡, 穿的襪子也要吸汗並及時更換, 以免有汗水造成潮濕的環境更易生凍瘡, 種種保暖措施做好了才能出門玩耍。

如果天氣過於寒冷, 爸爸媽媽們不要讓寶寶長時間呆在室外, 也不要在室外玩久坐不動的遊戲, 經常按摩手腳耳朵面部, 儘量不要在寒冷的風中站立不動, 也不要讓汗濕的部位受到冷風的吹襲, 衣服弄濕時也要及時更換。 如果天氣好的話, 爸爸媽媽們就要多帶寶寶去戶外多做運動, 促進血液迴圈,

Advertisiment
提高寶寶的抗寒能力。 在飲食上也要給寶寶多吃熱量高的食物, 這樣在冬季才能抗寒。  

大家都知道如果之前患過凍瘡沒有治癒, 那麼在下一個冬天很有可能繼續生凍瘡。 那麼患過凍瘡的寶寶如何預防凍瘡的再次襲擊呢?專家提示, 在夏季的時候, 媽媽們可以用冷水給寶寶洗臉洗腳逐步提高寶寶四肢的抗寒能力。 對於會復發的凍瘡, 媽媽們可以用大蒜泥曬熱後經常塗在寶寶患過凍瘡的部位, 這樣能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除了這個以外, 媽媽們還可以用茄子幹煎湯後浸泡容易發生凍瘡的部位, 多次浸泡後也能達到預防凍瘡並防止凍瘡復發的效果。  

當寶寶生了凍瘡後, 如果凍瘡沒有破裂, 可以用溫水清洗後塗上凍瘡軟膏。

Advertisiment
一旦凍瘡有水泡或者水泡破裂, 就要要帶寶寶及時去看醫生, 以免寶寶加重凍瘡疾病並出現其他併發症。

1、寶寶為什麼易患凍瘡呢?

凍瘡發生於寒冷的時候, 是冬天常常在戶外玩耍或到戶外沒有注意做防寒防護的寶寶容易發生的一種皮膚病。 當身體較長時間處於低溫和潮濕刺激時, 就會使體表的血管發生痙攣, 血液流量因此減少, 這樣會造成組織其缺血缺氧, 細胞受到損傷, 尤其是肢體遠端血液迴圈較差的部位, 如腳趾。

氣候因素:寒冷的氣候, 包括空氣的濕度、流速以及天氣驟變等。 潮濕和風速都可加速身體的散熱。

局部因素:如鞋襪過緊、長時間站立不動及長時間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迴圈發生障礙,

Advertisiment
熱量減少導致凍瘡。

全身因素:如疲勞、虛弱、緊張、饑餓、失血及創傷等均可減弱人體對外界溫度變化調節和適應能力, 使局部熱量減少導致凍瘡。

2、如何護理易患凍瘡的寶寶?

爸爸媽媽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 不僅僅是尋求藥物治療, 在具體生活細節方面也須注意的有:

①寶寶的穿著要寬鬆, 不宜穿著緊身衣褲。 尤其是鞋襪更不能過緊。 手足要保暖, 並保持乾燥。

②要加強孩子的身體鍛煉, 多參加戶外活動, 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 如果孩子有慢性疾病應趕緊治療。

③冬季要給孩子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高維生素的食物。 《母嬰世界》中《美味大豐收》一文中羅列了許多豐盛而有營養的美食, 媽媽們可以學做來。

④幼兒患了凍瘡, 切忌用火烤或熱水袋加溫,這樣容易使凍瘡復發,病情加重。

⑤如果發生凍瘡,可按醫囑還可適量服用擴血管藥物,如芋酸、普魯苯辛等。常用的外用藥有:輕時可塗樟腦酒精、松節油等。皮膚潰破後可搽黃連膏或草膏等油膏。還可口服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E、維生素C,改善調節功能,減輕症狀。

切忌用火烤或熱水袋加溫,這樣容易使凍瘡復發,病情加重。

⑤如果發生凍瘡,可按醫囑還可適量服用擴血管藥物,如芋酸、普魯苯辛等。常用的外用藥有:輕時可塗樟腦酒精、松節油等。皮膚潰破後可搽黃連膏或草膏等油膏。還可口服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E、維生素C,改善調節功能,減輕症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