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兩歲的寶寶都會經歷這個重大變化,你準備好了麼?

丁媽說英語中有個詞叫「terrible two」, 直譯過來就是「可怕的兩歲」。

這說的就是咱們可愛的寶寶們到了兩歲後, 往往特別讓家長頭痛, 比如說什麼都要自己來, 特別喜歡說「不」, 自己有很多主意, 還老跟家長的想法反著來。

最重要的是, 當孩子的意志跟家長意志不一致的時候, 孩子常常情緒變得非常激動, 要麼固執, 要麼情緒崩潰。

不知道寶爸寶媽們是如何度過寶寶 2 歲的, 反正丁媽現在回憶起來, 還是覺得挺崩潰的。

所以, 丁媽請心理諮詢師來給爸媽們支支招, 如何應對寶寶的 2 歲叛逆期。

寶寶 2 歲後的這個時期, 在心理學上,

Advertisiment
被稱為「第一反抗期」, 是正常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

那麼, 第一反抗期究竟是怎麼產生的?父母該怎麼伴隨孩子順利度過第一反抗期呢?

拒絕依賴, 是因為長大啦!

在爸爸媽媽的悉心照料下, 寶寶在第一年經過了飛速的發育生長。

到了兩歲的時候, 寶寶已經能夠熟練地按自己的意願走路、抓握、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表明, 孩子已經有能力「隨心所欲」地擴大自己的探索範圍, 能夠到更遠、更高的地方, 見到更多的人, 用更多的交流方式, 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願。

這個階段, 孩子的反抗行為表面上是對父母的對抗, 但實際上是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是一個分化、區分與接受的過程。

分化在與母親逐漸分離的過程中,

Advertisiment
孩子的自我意識有了「我」的概念。
區分孩子會瞭解到:

自己想要喝水, 和媽媽告訴自己該喝水了很不一樣, 自己主動倒的水也就和媽媽給自己倒的水不一樣;

當自己餓的時候, 並不是「靠意念」就能有食物的, 需要自己動手;

當心愛的玩具摔碎了, 現實並不像自己渴望的那樣能夠讓玩具復原;

當自己想媽媽的時候, 媽媽也並不一定能立刻出現在自己面前。

接受以上種種情況, 會讓寶寶慢慢意識到, 自己的「願望」和「現實」是兩回事。 而在孩子接受這個事實之後, 他會想辦法來反抗這些現實, 希望獲得自主感和成就感, 這種願望甚至比滿足需求本身(比如喝水)更迫切。

孩子的自我意識, 是需要大量這樣的實際經驗來逐漸發展的。

Advertisiment

從「不分你我」到「自主自立」

兩歲以前, 特別是一歲以前, 小寶寶的生活極度依賴家長。

特別是媽媽對於嬰兒生理需求與情緒變化的敏銳察覺與反應, 讓寶寶更加依賴媽媽。 這個時期, 寶寶非常樂意在媽媽的懷抱中做各種遊戲。
這段時期, 當嬰兒有生理和情感上的需要時, 往往很快就能得到滿足, 這對嬰兒形成「信任感」和「希望」品質非常重要。

然而, 在這個時期, 嬰兒還沒有能力區分自己和母親;也沒有能力區分自己的願望和現實。

之後, 嬰兒會慢慢從這種和媽媽「不分你我」的狀態中逐漸分離, 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兩個獨立的人, 逐漸將母親視為「安全港灣」。

這個時期, 孩子就會逐漸主動拉開與母親的距離,

Advertisiment
從對母親的全面依賴, 向一定程度的「自立」方向發展, 並為能獨立做成一件事而滿足和高興。

這個時候, 寶寶已經認識到「確認媽媽在, 就可以繼續探索世界」, 並不需要「一直待在媽媽身邊以確保媽媽在」, 非常有利於兒童發展自主意志、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沒有叛逆是不正常的

相反, 倒是如果孩子兩歲左右沒什麼反抗行為, 那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這種情況通常並非孩子自身的問題所致, 而可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

家長過於嚴厲, 孩子「自主」的欲望受到抑制, 已經不會做任何反抗, 唯唯諾諾;
過於溺愛, 孩子一切欲望有求必應, 讓孩子持續「你我不分」, 剝奪了孩子心理發展的機會, 導致他依賴性非常強。

幫助寶寶度過叛逆期

Advertisiment

給爸媽們的建議

在寶貝出生前, 媽媽的子宮是寶貝的生活空間。 子宮既是保護又是限制, 並隨著胎兒的生長而適度變大。 胎兒也會偶爾與子宮發生「對抗」, 但是子宮壁非常有彈性地化解, 即沒有被衝破, 也沒有還擊, 溫暖而有彈性。

在寶寶出生之後, 家長同樣需要為寶貝的心理發展提供一個類似子宮的虛擬生活空間。

爸媽可以通過遵從以下三條基本原則, 來幫助孩子度過第一反抗期、獲得自主感, 克服羞恥感和疑惑:

給孩子一個與其當前能力相適應的空間;
在安全的條件下,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滿足自己的願望;
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而這個空間的邊界需要清晰而穩定, 讓孩子容易主動適應;也需要溫暖、有彈性, 讓孩子與這個邊界對抗時,減少羞恥感和挫敗感。

1. 設置合適的邊界

家長需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來充分練習各項能力,體驗自主感、自我控制感和成就感,從而積攢足夠的自身能力和心理資源,來度過與邊界對抗時所體驗到的挫敗感,並學會應對和接受現實。

邊界的設置需要考慮一下幾點:

孩子當前的能力邊界的設置,既需要給孩子發展鍛煉的機會,又需要讓孩子比較容易成功、不會發生嚴重的身體損傷。

以孩子倒水為例,可以一開始允許自己用塑膠杯倒冷水,比較熟練後可以允許用玻璃杯,或者倒熱水。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對「邊界設置」持續做出調整。

家長能接受

家長仍然是家庭的主人,需要讓自己過得舒適,這樣才能有能力照顧好孩子,有足夠的情緒空間接納孩子的對抗行為。同時,這也是教會孩子尊重父母、學會妥協的過程。

具體操作時,家長需要發揮創造性,想出盡可能平衡自己需求和孩子需求的邊界設置

比如,孩子自己穿衣服會比較慢,家長可以只在時間比較充足的時候允許和鼓勵孩子自己穿。

再比如,孩子自己吃飯容易灑,比較介意的家長,可以對孩子提出要求:如果選擇自己吃,必須穿好罩衣、坐在餐椅裡吃,並在餐椅下麵墊一大張紙。

社會能接受孩子最終還是要走向社會的,並且,兩歲的孩子很快就要上幼稚園,邊界的設置需要幫助孩子適應社會。

2. 控制叛逆有技巧

(1)鼓勵自主性

在父母允許的空間內,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

比如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自己來穿衣服。

(2)提供有限選擇

把給孩子自主的空間,以有限選擇的方式呈現出來。

比如把不合季節,不合場合的衣服收起來,只把自己能接受的衣服留給孩子自己挑選。

(3)真誠地尊重

很多家長,在自己並沒有真心想徵求孩子意見時,習慣用疑問句向孩子表達尊重。

比如已經該睡覺了,家長卻問孩子「要不要睡覺啦」。實際上,家長並沒有想給孩子選擇,但孩子會誤以為自己有選擇,於是互相耗費精力糾纏起來,產生不必要的挫敗感。

真誠的尊重孩子,意味著家長只在自己真心能接受的範圍內給孩子發揮自主性的空間。

(4)溫柔而堅定

在孩子出現對抗行為時,爸媽需要像子宮壁一樣溫柔地堅持設好的邊界,並幫孩子處理產生的負面情緒。

「我知道你特別想穿那件衣服,但那不可以。你可以在這三件裡面選擇。」比如,在這句家長告訴孩子的話裡,孩子將接收到三個資訊:

爸爸(媽媽)知道我想要穿那件衣服了(表示理解);
爸爸(媽媽)不讓我穿那件衣服(明確什麼不能做);
爸爸(媽媽)給了我其它可以選擇的衣服(明確什麼可以做)。

(5)穩定自己的情緒

父母自己的情緒狀態是説明孩子度過這個時期的關鍵。

對抗時,孩子往往容易情緒失控而攻擊父母,既包括打、咬、踢等身體攻擊,還包括大喊「壞媽媽」「我討厭你」等,進行言語攻擊。

家長需要避免自己被攻擊到,否則自己可能會隱性地報復孩子,而且孩子容易在之後因為知道傷害到了父母而感到羞恥與內疚。

那具體怎麼辦呢?

一方面,家長可以通過緊緊抱住孩子來限制身體攻擊;
另一方面,要清楚知道,孩子這些言語與行為只是因為他情緒失控了,並不真的是這麼想的。

(6)教孩子方法

這就是所謂的「授人以漁」啦。

逐漸教給他應對各種情況的辦法,孩子的方法越多、越熟練,自己進行嘗試時,也會有更多的收穫;在與爸媽設置的「邊界」對抗時,也會有更多辦法來克服挫敗感。

總之,這個時期是培訓孩子自理能力、建立孩子「規則意識」的極佳時期,家長積極的面對,將為孩子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讓孩子與這個邊界對抗時,減少羞恥感和挫敗感。

1. 設置合適的邊界

家長需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來充分練習各項能力,體驗自主感、自我控制感和成就感,從而積攢足夠的自身能力和心理資源,來度過與邊界對抗時所體驗到的挫敗感,並學會應對和接受現實。

邊界的設置需要考慮一下幾點:

孩子當前的能力邊界的設置,既需要給孩子發展鍛煉的機會,又需要讓孩子比較容易成功、不會發生嚴重的身體損傷。

以孩子倒水為例,可以一開始允許自己用塑膠杯倒冷水,比較熟練後可以允許用玻璃杯,或者倒熱水。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對「邊界設置」持續做出調整。

家長能接受

家長仍然是家庭的主人,需要讓自己過得舒適,這樣才能有能力照顧好孩子,有足夠的情緒空間接納孩子的對抗行為。同時,這也是教會孩子尊重父母、學會妥協的過程。

具體操作時,家長需要發揮創造性,想出盡可能平衡自己需求和孩子需求的邊界設置

比如,孩子自己穿衣服會比較慢,家長可以只在時間比較充足的時候允許和鼓勵孩子自己穿。

再比如,孩子自己吃飯容易灑,比較介意的家長,可以對孩子提出要求:如果選擇自己吃,必須穿好罩衣、坐在餐椅裡吃,並在餐椅下麵墊一大張紙。

社會能接受孩子最終還是要走向社會的,並且,兩歲的孩子很快就要上幼稚園,邊界的設置需要幫助孩子適應社會。

2. 控制叛逆有技巧

(1)鼓勵自主性

在父母允許的空間內,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

比如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自己來穿衣服。

(2)提供有限選擇

把給孩子自主的空間,以有限選擇的方式呈現出來。

比如把不合季節,不合場合的衣服收起來,只把自己能接受的衣服留給孩子自己挑選。

(3)真誠地尊重

很多家長,在自己並沒有真心想徵求孩子意見時,習慣用疑問句向孩子表達尊重。

比如已經該睡覺了,家長卻問孩子「要不要睡覺啦」。實際上,家長並沒有想給孩子選擇,但孩子會誤以為自己有選擇,於是互相耗費精力糾纏起來,產生不必要的挫敗感。

真誠的尊重孩子,意味著家長只在自己真心能接受的範圍內給孩子發揮自主性的空間。

(4)溫柔而堅定

在孩子出現對抗行為時,爸媽需要像子宮壁一樣溫柔地堅持設好的邊界,並幫孩子處理產生的負面情緒。

「我知道你特別想穿那件衣服,但那不可以。你可以在這三件裡面選擇。」比如,在這句家長告訴孩子的話裡,孩子將接收到三個資訊:

爸爸(媽媽)知道我想要穿那件衣服了(表示理解);
爸爸(媽媽)不讓我穿那件衣服(明確什麼不能做);
爸爸(媽媽)給了我其它可以選擇的衣服(明確什麼可以做)。

(5)穩定自己的情緒

父母自己的情緒狀態是説明孩子度過這個時期的關鍵。

對抗時,孩子往往容易情緒失控而攻擊父母,既包括打、咬、踢等身體攻擊,還包括大喊「壞媽媽」「我討厭你」等,進行言語攻擊。

家長需要避免自己被攻擊到,否則自己可能會隱性地報復孩子,而且孩子容易在之後因為知道傷害到了父母而感到羞恥與內疚。

那具體怎麼辦呢?

一方面,家長可以通過緊緊抱住孩子來限制身體攻擊;
另一方面,要清楚知道,孩子這些言語與行為只是因為他情緒失控了,並不真的是這麼想的。

(6)教孩子方法

這就是所謂的「授人以漁」啦。

逐漸教給他應對各種情況的辦法,孩子的方法越多、越熟練,自己進行嘗試時,也會有更多的收穫;在與爸媽設置的「邊界」對抗時,也會有更多辦法來克服挫敗感。

總之,這個時期是培訓孩子自理能力、建立孩子「規則意識」的極佳時期,家長積極的面對,將為孩子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