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兩歲半開始孩子進入逆反期 爸媽該如何應對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 而且還不止一次。 “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 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 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Advertisiment
其實, 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 學會尊重孩子, 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

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 孩子從幼年到成年, 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 期間都會表現得很逆反——父母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 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 引導孩子的行為, 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Advertisiment

第一逆反期:兩歲半到三歲左右, 自我意識萌發

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出現在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 一般是在兩歲半到3歲左右。 不過現在的孩子大約1歲前後就開始表現“叛逆”了。 就這一點, 心理分析是:一方面現在孩子的確越來越聰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們養孩子更加小心, 也因此對孩子更早、更多說“不”。 孩子們說出的第一個“不”, 就是從父母這裡學來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 行動上, 常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語言上, 則開始說“不”, 什麼都是“不”, 做與不做都是“不”。 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早開始的與父母的分離。 在這個過程中,

Advertisiment
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 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 並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

比如一位媽媽問:我的女兒兩歲八個月了, 一個月前我剛送她上半天制的幼稚園。 在此之前, 她不執拗, 不愛發脾氣, 凡事有商有量;但這之後, 她好像突然就叛逆、任性起來, 稍不如意就撇嘴, 甚至做出打人或者拍打東西的動作, “不”“就不”時刻掛在她的嘴邊, 仿佛時刻等著反駁大人似的。 究竟會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她的這種變化呢?她很愛幼稚園, 從未表現出抗拒上學。 但是這突然性情大變, 我該如何引導?

Advertisiment

案例裡這個孩子, 其實就是進入了她生命裡的第一個逆反期。 說“不”, 是她新學會的一種能力。 這說明, 孩子長大了, 而且心理非常健康!

瞭解到這一點後, 父母還需要反思。 想一想, 是不是平日面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經常採取命令、要求的態度和語氣, 甚至簡單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行為?那孩子習得的, 也將是粗暴的處理方式。

簡言之, 面對叛逆期孩子, 父母不能限制,

Advertisiment
更好的辦法是接納, 並引導。 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 即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 讓孩子做一道選擇題。 如, 進家後, 父母與其命令孩子“不要把鞋子放在床上”, 不如換成可供孩子選擇的陳述句“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或是放在鞋架上。 ”睡覺的時候, 父母給出的選擇可以是“咱們是現在上床, 還是五分鐘後上床?”

父母給出的選擇其實是事先篩選過的,並且自己可以接受的。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方面,父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做到良性引導;另一方面,孩子也不會產生被控制感,相反還可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

如果孩子不要你給出的選擇,而想要額外的,可你不能接受,那就直接告訴孩子,他們所提出的不是一項選擇。然後再重複你給出的選擇,讓孩子決定。

除了粗暴回應孩子,啟涵心理還注意到有一部分父母,他們對孩子過於耐心、“民主”,經常會反復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如:“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等。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呢?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其實,父母所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說“不”的機會。這些父母還需花費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釋、勸告、講道理。他們其實已被孩子左右,並未起到很好地引導孩子行為的作用。

孩子在面對固定的那個照顧者(比如媽媽)時更容易出現逆反行為,建議家中其他人多參與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來,特別是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陪的少,孩子缺乏規矩、不能等待、脾氣大的情況,會更容易發生。

而爸爸參與孩子成長的要點,即多帶孩子玩,而非找問題、苛求孩子改正某個行為習慣。和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做好榜樣,孩子會自然地模仿爸爸的行為,並且更容易建立規則意識,因為爸爸的一言一行裡都是規則。

父母給出的選擇其實是事先篩選過的,並且自己可以接受的。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方面,父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做到良性引導;另一方面,孩子也不會產生被控制感,相反還可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

如果孩子不要你給出的選擇,而想要額外的,可你不能接受,那就直接告訴孩子,他們所提出的不是一項選擇。然後再重複你給出的選擇,讓孩子決定。

除了粗暴回應孩子,啟涵心理還注意到有一部分父母,他們對孩子過於耐心、“民主”,經常會反復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如:“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等。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呢?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其實,父母所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說“不”的機會。這些父母還需花費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釋、勸告、講道理。他們其實已被孩子左右,並未起到很好地引導孩子行為的作用。

孩子在面對固定的那個照顧者(比如媽媽)時更容易出現逆反行為,建議家中其他人多參與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來,特別是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陪的少,孩子缺乏規矩、不能等待、脾氣大的情況,會更容易發生。

而爸爸參與孩子成長的要點,即多帶孩子玩,而非找問題、苛求孩子改正某個行為習慣。和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做好榜樣,孩子會自然地模仿爸爸的行為,並且更容易建立規則意識,因為爸爸的一言一行裡都是規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