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心理衛生常見的幾個問題

兒童心理衛生常見的幾個問題:

①與老師、同學的關係。 小學兒童, 特別是低年級兒童, 可以說是無條件地崇拜老師, 把老師的話當成金科玉律。 所以, 老師對、學生的態度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

有的老師常常對成績好的學生、聰明伶俐的學生有所偏愛, 而對成績差的學生、不太聽話的學生則漠不關心, 結果造成學生心理狀態不平衡。 例如, 老師對抱期望的學生親切、和藹、關懷備至;對不抱期望的學生冷漠、歧視、不理不睬。 於是, 學生也以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方式對老師作出反應。 老師喜’愛的學生,

Advertisiment
順利地成長起來, 學習進步快, 品行也優良。 遭到老師漠視的學生, 則與此相反, 學習品行都退步, 變成差等生。 前一類學生感到自已是天之驕子, 產生優越感;後一類學生卻感到自己宛如棄兒, 產生自卑感。 這兩種不同的心理, 同樣是不健康的。 所以, 教師必須關心每一個學生, 愛護每一個學生, 幫助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步和提’高, 使他們都具有健康的心理。

同學之間的關係。 兒童喜歡成群玩耍和學習, 但這個“群”的大小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的。 在低年級, 一般是兩三人的小集體, 他們常在一起遊戲或學習。 這個集體形式, 往往是由於住地接近或某種偶然機會的結合。 這樣的結合自然是不牢固的, 容易分散。

Advertisiment
有人調查, 低年級的結合, 只有以心理因素為基礎的結合才能持久。 到了中年級, 小集體人數可增至七人左右。 升入高級以後, 小集體的人數又減少到三、四人。 不過, 這種集體的形成, 不是由於住地或其他原因, 而是由於彼此性格相近, 愛憎有共同點。 相互結合的穩定性顯著增加, 而個人受朋友的影響也隨之增大了。

高年級學生, 由於“觀點”相同而集聚成小集體。 它以組織堅固, 團結性強為特徵, 有公認的領導人, 有對集體的責任、義務和道德。 這種集體從好的方面說, 可以鍛煉對將來生活的適應能力, 親身體會人際關係原則, 等等。 從壞的方面說, 這種小集體也會形成具有破壞性的小集團, 違反紀律, 危害治安, 如果有人揭發其不良行為,

Advertisiment
便會受到報復, 這種小集體的動向值得引起父母和教師的嚴密注意。

②學習中的心理衛生。 學習是小學生的主導活動, 他們在集體中的地位如何, 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如何, 多取決於學習成績。 學習成績好的學生, 得到老師的好評價, 在集體中也受到尊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 往往被集體疏遠, 感到孤立和自卑, 給個性發展帶來極不利的影響。

一般說來, 兒童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正常情況下, 他們都熱愛學校和集體, 喜歡學習。 這時, 教師只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正確學習動機, 培養學習興趣, 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 就可以使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增長知識, 發展了智力。 但是,

Advertisiment
有的教師不瞭解兒童心理特點, 對學生要求過高, 以致採取了一些不適當的作法, 如搞“題海戰術”, 使孩子的負擔過重, 造成苦悶, 畏懼心理。 這種心理狀態, 長此下去, 不但嚴重地阻礙了學生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 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該針對學生不同情況, 採取不同措施, 以保證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

③不良行為問題:這裡的不良行為, 是指翹課、偷竊和對, 性的過分關心。

翹課有複雜的心理機制, 它以個性特徵為基礎, 以各種外在因素為契機。 具有內向的、自我中心傾向和自卑感強的學生, 如果學習成績不好, 受到老師或同學的非難和拒絕, 就會發展到翹課。 所以, 兒童翹課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Advertisiment
而是一組神經症候群造成的。

偷竊行為在兒童中不時發生, 但情節都很簡單和輕微, 嚴格說來可以不算偷竊。 發生這種行為的原因, 主要是對物體佔有者的羡慕和貪小便宜, 也由兒童對這種行為的錯誤性質認識不足。 所以, 發現這種兒童時, 應堅持說服教育, 切忌當眾出醜給兒童加上小偷的罪名。 否則, 傷害兒童自尊心後將帶來嚴重後果。

對性的過分關心的兒童, 一般是由於內容不健康的電影、戲劇、文學作品等的影響, 使其產生了好奇心。 所以, 對兒童這種行為不能簡單地斥為作風不正、流氓之類, 也不應該當眾批評。 公開的批評反而刺激其他學生的好奇心, 受斥責的會喪失自尊心, 產生自卑感。 妥善的辦法是個別談話,使他知道錯在那裡,應當如何改正。

妥善的辦法是個別談話,使他知道錯在那裡,應當如何改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