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心理健康比你想像的重要

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 是由量變到質變的。 我們必須從孩子零歲開始關注。

什麼是心理?

很多家長理解的“心理健康”就是脾氣好不好, 性格開朗不開朗。 這樣的理解太狹隘了。 一個人的心理可以分為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兩部分。 心理過程, 包括知、情、意三個部分。 知, 代表認知, 是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 他的感覺、直覺、記憶、表像、思維、語言、想像;情, 是他的情緒情感;意, 是指意志。 而心理特性包括:1.動力, 也就是需要和動機;2. 適宜性, 也就是能力;3. 人格, 可以理解為他的氣質和性格。 這麼一分析, 一個人的“心理”, 就是這個人最核心的本質部分,

Advertisiment
是除了身體之外的全部。

另外, 心理的發展, 也並不全是後天養育的問題。 一個人先天的大腦以及神經系統的遺傳特徵, 先天的氣質類型, 會影響到這個人後天的被養育的方式, 以及他對環境所提供的資訊的吸納和處理。 大腦皮層中最先進的部分, 前額葉, 要到21-23歲左右才完全長好。 也就是說, 人的心理發展的過程, 包含了先天與後天的互相影響與互相促進。 後天的養育方式如果不當, 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行為、性格等等, 甚至會影響到大腦的發育和其他的身體表徵。

認知。

孩子的認知的發展, 與先天的遺傳有很大的關係。 例如智力發育。 很多家長再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給孩子“開發智力”。

Advertisiment
事實是, 智力的發展有它自己的規律, 外界刺激不足固然會造成發育遲緩, 像狼孩, 孤兒院缺少關照和活動的孩子等等, 但那都是極端的例子, 很多情況是現在家長太著急了, 給予的刺激太多太強, 這同樣會給孩子的智力發育帶來壞影響。 家長要能夠正確評估自己孩子的狀況, 不要揠苗助長。

有些疾病是屬於腦功能障礙, 而不是性格問題。 例如自閉症和多動症。 當先天的大腦功能有缺陷時, 記憶、想像、思維、語言等當然都會有問題。

如果先天的大腦沒有問題, 正常的生活狀態下, 孩子的認知的發展將與其年齡以及遺傳的資質相匹配。 但是, 如果養育方式不當, 引起孩子的情緒反應異常, 就會反過來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以及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

Advertisiment
甚至引起病變。 例如, 長期處於緊張、恐慌狀態下的孩子, 容易得神經抽動症。 長期挫敗體驗多、

情緒狂躁的孩子容易發生注意力問題, 等等。 下面我們就重點說說情緒情感。

情緒情感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 動物都會有喜怒哀懼等情緒。 當我們看到新鮮的環境, 當我們遇到陌生人, 當我們獨立完成了一件事, 等等, 都會影響到我們產生特定的情緒, 情緒會影響(注意, 不是決定)我們的認知、決策和行為, 而我們得出結論、形成策略、採取行動的時候, 同時也伴隨著新的情緒的產生。 因此, 我們不能小瞧了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兒童最早對情緒只有通過軀體感受得到的體驗, 沒有認知。 逐漸地, 在父母養育方式的影響下,

Advertisiment
孩子開始對情緒有了認識和瞭解, 不僅瞭解自己的情緒, 也瞭解他人的情緒。 下面我重點講一下有哪些情緒的能力是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

社會情緒的發生緣於後天

一般在兩歲左右, 孩子開始表現出複雜的情緒, 如尷尬、害羞、嫉妒、內疚、

驕傲等。 這些情緒是自我評價性的情緒, 而自我評價首先來自他人, 尤其是最親密的人——父母的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Alessandri和Lewis在1996年做了一系列實驗, 他們邀請一些4~5歲的孩子和他們的母親到實驗室“玩兒”, 實驗員給孩子們一些難題, 如搭積木、滾球等。 孩子們有時成功, 有時失敗, 實驗員記錄下孩子成功或失敗時自己的反應以及旁邊母親的反應。

記錄顯示與我們預期的結果一致:那些更關注孩子“缺點”或“錯誤”,

Advertisiment
在孩子失敗時嚴厲指責孩子的母親, 其子女在失敗時更容易顯得羞愧和自責, 成功時卻很少感到驕傲、自豪。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 那些更關注孩子的積極表現, 肯定、認可孩子的母親, 其子女在成功時會表現驕傲, 在失敗時較少有內疚、自責的表現。 所以, 一個整天陰沉沉的, 或者情緒上經常“暴風驟雨”的媽媽, 不可能擁有一個陽光的孩子。

實驗還表明, 學齡前兒童的自我價值情緒還有一個特點, 就是旁邊有沒有成年人看, 對他們的情緒反應影響很大!如果沒有媽媽和實驗員在場, 孩子們失敗了就失敗了, 再次嘗試或放棄不玩了, 很少表現出羞愧。 要到6歲以後, 兒童逐漸內化了他人的社會的評價標準, 無論有沒有他人在場,他們才會為成功而感到驕傲,為失敗感到內疚。

孩子要擁有的情緒能力

無論是什麼樣的脾氣、什麼樣的情緒,該有的都會有,我們攔不住。我們能幫助孩子的,是讓他儘早發展出管理情緒的能力,包括:情緒(自己的和他人的)識別能力、情緒推理能力、情緒調節能力、情緒表達能力。這些能力發展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孩子社會功能的發揮。

1)情緒識別能力。在人多的場合,有些家長不好當著眾人管教孩子,就會給孩

子“使眼色”:怒目而視或搖頭警告等。這種方式是否奏效,首先得看孩子是否讀懂了家長的表情。對於3 歲以前的孩子來說,他們基本上不明白他人的表情,雖然3 歲以前的寶寶更愛看笑臉,愛看高興的表情圖片。3 歲以後孩子的情緒識別能力發展得參差不齊,如果媽媽能多跟孩子講繪本或生活中的人的表情,會大大促進孩子的識別能力。這是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即指導孩子能看得出眉高眼低,知道別人現在的表現是什麼樣的情緒。

2)情緒推理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必非得看到別人的表情,根據情境

也能猜測出別人是什麼情緒了。

ü 3 歲多的孩子對快樂的情緒能猜准,比如告訴他:阿姨明天要過生日了!孩子會說:“阿姨好開心!”

ü 4 歲的孩子能理解一些與事件相關聯的情緒,例如,玩具丟了——傷心,找不到媽媽了——害怕,等等。

ü 到了5 歲,孩子長記性了,他個人過去的經歷有助於他理解並預測現在的、他人的情緒。此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孩子才能明白,例如:“上次你的玩具不見了,你是不是很傷心呀?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小明的玩具拿來,他回家找不到玩具了會怎樣?”或者“你找不到媽媽了,是不是很害怕、很難過呀?這只小鳥也有媽媽,我們不能把它留在咱們家”等等。

ü 6 歲以後的孩子,基本上能夠理解誘發情緒的情境了,對成年人的情緒預測大多數情況下都比較準確。

我們可以看得出,情緒推理能力比情緒識別能力進了一大步,這個能力對於很

多成年人來說都不見得發展得好。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很苦惱地告訴我說,他總是不能預測別人的想法和情緒,所以他有時把人得罪了,但怎麼得罪的、何時得罪的,卻一點兒印象都沒有,他還覺得大家玩兒得挺好的呢。

這項能力的發展與語言發展相關,更重要的是與父母的情緒互動以及互動過程

中父母予以的解釋相關。

3)情緒調節能力。雖然說那些被定義為“負面”的情緒其實更有用,對我們可能更有好處,但它們被定義為“負面”、不討人喜歡也是有原因的,它們引起的身體反應和感受確實令我們不舒服,而面對別人的這類情緒,會讓我們不知所措,不知是該附和對方,還是該怎樣應對。

當我們有了這些難受的情緒的時候,我們會想辦法調節情緒,生來就會。

l 6個月大的孩子就會通過扭頭避開或者吮吸手指/奶嘴等辦法來緩解情緒或壓力。

l 1歲以後,孩子的辦法增多了,除了躲避外,還會晃動身體、咬東西(指甲、衣領、玩具熊等)等辦法。

l 2-3歲以後,孩子會自行轉移注意力,例如發呆、做白日夢。這些辦法有時是同時使用的,例如一邊發呆,一邊咬指甲或嘬手指。當然,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哭鬧。

平均而言,女孩兒比男孩更善於調節情緒,男孩更傾向于用哭鬧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家長如果足夠細心的話,能及早發現孩子的這些行為,瞭解孩子處於什麼情緒狀態,説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到是什麼引起了這個情緒,然後給予解釋和干預,幫孩子增長調節情緒的能力。否則的話,不當的調節方式會變為病態,例如神經抽動症,戀物癖,精神分裂等。

4)情緒表達能力。一般說來,2-3歲的孩子就已經會掩飾自己的情緒了,但是直到5歲,大多數孩子還是會把情緒擺在臉上,掩飾不住。要到小學階段,孩子才逐漸掌握情緒表達的社會規則:在什麼背景下,面對什麼樣的人,可以如何表達。

行為

我們只能通過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來猜測他的內在心理過程。所以,我們判斷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更多地是從孩子的言行來推斷的。例如,前面講的情緒表達的問題,以及孩子的生活習慣、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方式等等。一個人行為不當,不僅預示他在認識上、情緒上等有問題,更重要的是會造成他自己的適應不良,引起別人的反感,讓自己達不成目的,於是引發負面情緒,行為會更加不當……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家長要做的事有兩件:一,培養孩子良好的言行習慣。這涉及到認知,包括幫助孩子分析情境、瞭解他人和自己的目標,以及具體的一言一行。孩子在具體的言行應對上是空白,是通過家長的傳授和自己的觀察模仿習得的。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為主,同伴一起玩的少,家長更需細心、耐心地教授孩子、引導孩子;二,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包括收集老師和親戚朋友的評價、議論,及時發現孩子異常的言行,並進行分析、糾正。必要的時候,要及時請專業人士幫助。

無論有沒有他人在場,他們才會為成功而感到驕傲,為失敗感到內疚。

孩子要擁有的情緒能力

無論是什麼樣的脾氣、什麼樣的情緒,該有的都會有,我們攔不住。我們能幫助孩子的,是讓他儘早發展出管理情緒的能力,包括:情緒(自己的和他人的)識別能力、情緒推理能力、情緒調節能力、情緒表達能力。這些能力發展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孩子社會功能的發揮。

1)情緒識別能力。在人多的場合,有些家長不好當著眾人管教孩子,就會給孩

子“使眼色”:怒目而視或搖頭警告等。這種方式是否奏效,首先得看孩子是否讀懂了家長的表情。對於3 歲以前的孩子來說,他們基本上不明白他人的表情,雖然3 歲以前的寶寶更愛看笑臉,愛看高興的表情圖片。3 歲以後孩子的情緒識別能力發展得參差不齊,如果媽媽能多跟孩子講繪本或生活中的人的表情,會大大促進孩子的識別能力。這是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即指導孩子能看得出眉高眼低,知道別人現在的表現是什麼樣的情緒。

2)情緒推理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必非得看到別人的表情,根據情境

也能猜測出別人是什麼情緒了。

ü 3 歲多的孩子對快樂的情緒能猜准,比如告訴他:阿姨明天要過生日了!孩子會說:“阿姨好開心!”

ü 4 歲的孩子能理解一些與事件相關聯的情緒,例如,玩具丟了——傷心,找不到媽媽了——害怕,等等。

ü 到了5 歲,孩子長記性了,他個人過去的經歷有助於他理解並預測現在的、他人的情緒。此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孩子才能明白,例如:“上次你的玩具不見了,你是不是很傷心呀?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小明的玩具拿來,他回家找不到玩具了會怎樣?”或者“你找不到媽媽了,是不是很害怕、很難過呀?這只小鳥也有媽媽,我們不能把它留在咱們家”等等。

ü 6 歲以後的孩子,基本上能夠理解誘發情緒的情境了,對成年人的情緒預測大多數情況下都比較準確。

我們可以看得出,情緒推理能力比情緒識別能力進了一大步,這個能力對於很

多成年人來說都不見得發展得好。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很苦惱地告訴我說,他總是不能預測別人的想法和情緒,所以他有時把人得罪了,但怎麼得罪的、何時得罪的,卻一點兒印象都沒有,他還覺得大家玩兒得挺好的呢。

這項能力的發展與語言發展相關,更重要的是與父母的情緒互動以及互動過程

中父母予以的解釋相關。

3)情緒調節能力。雖然說那些被定義為“負面”的情緒其實更有用,對我們可能更有好處,但它們被定義為“負面”、不討人喜歡也是有原因的,它們引起的身體反應和感受確實令我們不舒服,而面對別人的這類情緒,會讓我們不知所措,不知是該附和對方,還是該怎樣應對。

當我們有了這些難受的情緒的時候,我們會想辦法調節情緒,生來就會。

l 6個月大的孩子就會通過扭頭避開或者吮吸手指/奶嘴等辦法來緩解情緒或壓力。

l 1歲以後,孩子的辦法增多了,除了躲避外,還會晃動身體、咬東西(指甲、衣領、玩具熊等)等辦法。

l 2-3歲以後,孩子會自行轉移注意力,例如發呆、做白日夢。這些辦法有時是同時使用的,例如一邊發呆,一邊咬指甲或嘬手指。當然,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哭鬧。

平均而言,女孩兒比男孩更善於調節情緒,男孩更傾向于用哭鬧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家長如果足夠細心的話,能及早發現孩子的這些行為,瞭解孩子處於什麼情緒狀態,説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到是什麼引起了這個情緒,然後給予解釋和干預,幫孩子增長調節情緒的能力。否則的話,不當的調節方式會變為病態,例如神經抽動症,戀物癖,精神分裂等。

4)情緒表達能力。一般說來,2-3歲的孩子就已經會掩飾自己的情緒了,但是直到5歲,大多數孩子還是會把情緒擺在臉上,掩飾不住。要到小學階段,孩子才逐漸掌握情緒表達的社會規則:在什麼背景下,面對什麼樣的人,可以如何表達。

行為

我們只能通過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來猜測他的內在心理過程。所以,我們判斷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更多地是從孩子的言行來推斷的。例如,前面講的情緒表達的問題,以及孩子的生活習慣、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方式等等。一個人行為不當,不僅預示他在認識上、情緒上等有問題,更重要的是會造成他自己的適應不良,引起別人的反感,讓自己達不成目的,於是引發負面情緒,行為會更加不當……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家長要做的事有兩件:一,培養孩子良好的言行習慣。這涉及到認知,包括幫助孩子分析情境、瞭解他人和自己的目標,以及具體的一言一行。孩子在具體的言行應對上是空白,是通過家長的傳授和自己的觀察模仿習得的。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為主,同伴一起玩的少,家長更需細心、耐心地教授孩子、引導孩子;二,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包括收集老師和親戚朋友的評價、議論,及時發現孩子異常的言行,並進行分析、糾正。必要的時候,要及時請專業人士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