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兒童專家闡述自己的私家育兒術

有的父母會豔羨那些從事于兒童有關職業的家長, 比方說早教專家或者幼稚園教師。 因職業關係, 這類家長總能在處理寶寶的問題上得心應手, 應付自如。 這樣經常與寶寶打交道的人, 是怎麼樣把專業技能沿用在自己的寶寶身上, 他們的職業與專業的優勢又是如何淋漓盡致地發揮在自己的寶寶身上。 現在, 就讓我們來採訪一下這樣的孩子大王, 從中取取經吧。

兒童專家:孫莉莉, 兒童發展與教育專業碩士

順順:孫莉莉的兒子, 1歲大

上學的時候, “孩子”對我來說就是“大樣本”, 以資料的形式存在腦子裡。

Advertisiment
真的有了孩子以後, 就開始把學過的東西和他對照起來, 然後發現他能夠帶給我很多驚喜。 當然, 孩子也給我的工作帶來不小的改變。 以前在給家長做教育諮詢的時候, 理論色彩很濃。 我的表達方式基本上就是 “皮亞傑說……”、“從行為主義上講……”或者“你應該……”現在, 我就會給一些比較客觀的建議, 在表述上也變成了“你可以試著”

育兒方法一, 我的兩個心理底線。 第一次帶孩子的人, 總會有很多緊張, 特別是當孩子生病的時候, 大人們往往手足無措, 四處求救。 一般在這個時候, 我對自己說兩句話:第一, 兒童的生命力很強, 他們不是不堪一擊的泥娃娃, 不會輕易出大問題。 第二, 以孩子的表現來判斷病情, 雖然他不舒服, 但是精神狀態比較好的話,

Advertisiment
就不要過分擔憂。

育兒方法二, 學習使用“負強化”。 最近一段時間, 我的孩子特別愛咬人。 這個時候就遇到了兒童心理學上面的“正強化”和“負強化”的問題。 如果家長被咬一口後反應激烈, 就相當於一種正強化, 孩子會很興奮, 繼而喜歡這種期待。 但是如果你在被咬的時候不作反應, 或者以生氣的表情把他輕輕推開, 就相當於一種負強化, 這樣他就不會對自己的行為而激動, 也就不感興趣了。 所以現在我家裡的情況是, 孩子只咬姥姥, 因為姥姥總是給他“正強化“。

育兒方法三, 看清個體差異。 上學的時候就知道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大得驚人, 現在的育兒實踐更加驗證了這一點。 所以, 當我發現孩子間存在差異的時候,

Advertisiment
首先會判斷一下這究竟是“階段性差異”還是“方向性差異”。 因為孩子們有很多階段性差異, 也就是早晚的問題, 所以沒必要焦慮和緊張。

愛心支招:

要判斷一個寶寶是好是壞, 一般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1. 情緒好, 心情愉快。 2. 少患病, 身體健康。 如果你的寶寶常常會有旺盛的精力, 而求知欲又相當強烈的話, 那這樣的寶寶就一定會是出色的孩子, 這樣相當有利於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