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星爸的樂子 養自己的孩子--育兒專家點評《爸爸2》

點評嘉賓:羅玲 旅澳學者, 羅玲心靈成長工作室創始人, 當歸中醫學堂特邀講師

警惕“大自然缺失症”

《爸爸去哪兒》每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Advertisiment
就是走進各種大自然的環境。 這一點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我在做成長諮詢的時候, 經常聽到媽媽問:“我的孩子特別敏感……”“我的孩子怎麼這麼愛哭?”我給到的建議通常是:多帶孩子到大自然裡去, 去玩水、玩沙子、去運動、去不平的地上走走。 因為我們人類的身體就是千百萬年裡為了適應自然而形成的, 但是最近這幾十年, 我們把自己限制在鋼筋水泥、塑膠環境裡, 我們的身體與我們需要的環境越來越遠。

在這一集《爸爸去哪兒》裡, 多多年紀相對大些, 對泥巴就比較容易接受, 而幾個小孩子在面對泥塘的時候, 開始都是採取觀望的態度。 這便是他們成長過程中與自然接觸得還不夠, 腦子裡還有很多“乾淨”“怕髒”的概念。

Advertisiment
而這些正是造成今天很多孩子更加敏感、脆弱、承受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點評嘉賓:陳忻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

年齡影響寶寶的同伴交往方式

很多爸爸媽媽在意孩子與別人的交往, 在意他們能不能跟同齡小朋友一起好好玩。

Advertisiment
其實孩子的交往方式、交往能力與年齡分不開, 父母的超前要求反而對孩子是種傷害。

2歲的孩子:“不太會和別人一起玩”, 兩個同齡孩子一起時, 通常是自己玩自己的。 3歲的孩子:開始關心同伴, 喜歡和別人在一起玩的感覺, 也喜歡觀察別的孩子怎麼玩。 但這只是“平行遊戲”階段, 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遊戲。 他們會互相觀察, 但是通常不會合作一件事情。 4歲的孩子:開始體會到和小朋友一起遊戲的快樂, 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遊戲”。 他們可以遵守某個遊戲的規則, 可以嘗試分工合作, 開始學習照顧別人的情緒, 學會適當地禮讓。 5歲的孩子:社會性發展飛速, 就更加能夠合作, 並且他們對“朋友”這樣的概念有了更多的理解。

Advertisiment

點評嘉賓:夸父追日兒童文化創意公司總經理, 中央編譯出版社少兒分社常務副社長

不要把娛樂節目當做家庭教育節目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 這不是一檔教育節目, 而是一檔娛樂節目, 因為它拍攝素材量與實際播出量的剪輯比例很大,

Advertisiment
也因為人們在對著鏡頭的時候多少會有表演的成分, 再加上裡面一些情節、道具的設計, 都讓這裡面的人和事有更多的加工成分、戲劇成分。 所以, 我想提醒觀看節目的爸爸媽媽們不要把節目裡的人物、行為當作學習和模仿的物件, 那會造成一種誤導。

父母在觀看節目的時候, 更需要帶上一些有意識的思考, 比如, 我們看到的行為與表現、因與果是否完全還原了真實過程?我們是否帶著成年人的趣味去品評孩子?我們是否注意到遊戲環節的設置是否符合兒童心理發展, 比如第一季中出現的互換爸爸和男扮女裝等形式, 是否干擾到孩子安全防護意識的建立以及性別意識的混淆?……等等。 帶著批判和思考去看節目,而不是盲目效仿和追隨,這是對我們和孩子有益的狀態。

帶著批判和思考去看節目,而不是盲目效仿和追隨,這是對我們和孩子有益的狀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