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學唐詩

兒童學唐詩好不好

唐詩具有音樂性, 節奏鮮明, 對聽覺器官是一種良性刺激, 並通過大腦產生生理效應。 朗讀詩句是一種口腔運動, 而口腔運動具有健腦作用。 所以, 反復吟詩, 可使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過程達到相對平衡, 血液迴圈加速, 體內的生化代謝更加旺盛, 能增加一些有益的激素及活性物質的分泌, 這些物質能使血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趨於最佳狀態, 十分有益於體力和智力的發育。

古詩有其獨到的韻味和韻律感, 寶寶學古詩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是非要學會多少, 而是從故事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Advertisiment
培養孩子的預感以及良好的韻律感, 對孩子今後的生長發育是有好處的。

但古詩相比故事和歌曲會枯燥一些, 建議買一些古詩配圖或者動畫光碟讓孩子一邊看一遍念。 最重要的還是大人的不斷重複, 在寶寶心情很好的時候, 可以適時的隨口念一些古詩,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念故事, 先讓他聽, 慢慢的, 聽得多了, 寶寶自然就會說出來的。

兒童適當地背誦一些古詩, 對訓練兒童的記憶力, 培養兒童對文學的興趣, 陶冶情操都是有好處的。 但是在教兒童學古詩時, 切忌用強迫、答應條件、死記硬背等辦法, 防止對詩的內容不加以選擇等傾向出現。

兒童學唐詩多少歲可以學

0-3歲唐詩誦讀和背誦仍然是許多早教專家的重點推介,

Advertisiment
甚至在早教流派中出現了所謂“詩詞派”。 現在的普通父母, 雖然沒有如此極端, 但對唐詩都抱著“讀讀, 背背, 表演”的態度。 (但一般家有老人的, 是比較注重孩子幼學古詩)。 這就是我們孩子早期接觸唐詩的現實。 這可能與我們傳統中的早開蒙早讀書觀念相關, 所以比較希望孩子儘早接觸書面語:詩歌。 同時, 臺灣的讀經運動開展, 也讓我們一部分年輕父母重新感覺到傳統文化的重要, 從而開始關注我們的孩子。 而且把唐詩讀給孩子聽, 相信他本身會根據自己的能力作出選擇的。

6歲以前的孩子其實更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去學習。 家長們認為孩子從小開始背唐詩, 將來能有一些文學積澱,

Advertisiment
但這只是成人的想法。 對於孩子來說, 無論學唐詩還是學廣告詞, 都是一種對語言的模仿學習, 同樣能夠滿足他們酷愛模仿的需要。 孩子們對電視裡的廣告詞能倒背如流, 是因為廣告詞聲情並茂, 並配有生動畫面, 自然要比詩詞中那些抽象、概括的語言更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 當然, 也可以教孩子們背一些簡單淺顯、容易理解的唐詩, 但不要勉強學齡前的孩子去背那些很長很難理解的唐詩。

3歲以前的孩子主要以機械記憶為主, 所以家長不妨教孩子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 如果加上點表演, 更能吸引孩子的興趣。 因為孩子的學習大多數是從興趣出發的, 比如一些孩子起初愛背唐詩也是出於對新事物的好奇,

Advertisiment
但如果長期採用家長背一句, 孩子跟著學一句的機械方式, 時間一長, 孩子的新奇感就會逐漸消失, 他們的興趣點就會轉移。

怎麼教孩子學兒童唐詩

教兒童學古詩要注意從兒童的興趣出發, 兒童喜歡具體形象的事物, 根據這個特點可以為要學的古詩配上一幅簡單生動的畫, 既引起兒童興趣, 又能加深記憶。 內容選擇上要挑一些通俗易懂, 兒童能夠理解, 知識性和思想性較強的詩, 不要把那些帶有封建色彩, 婚姻嫁娶及不健康內容的詩教給孩子, 兒童時期不可能理解, 也沒必要理解這些內容。

應該選擇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內容。 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幼兒學起來易懂、感興趣。 如駱賓王的《詠鵝》, 鵝是小朋友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動物之一。

Advertisiment
熟悉它的外形特徵, 白毛、紅掌、長脖頸, 熟悉它高吭的叫聲, 熟悉它在河中戲水的景態。 因而理解起來比較容易, 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腦海裡。 又如李白的《靜夜思》,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等都是比較接近幼兒的生活、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好作品。

在日常生活中學古詩。 將古詩教學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 幼兒通過學習, 受到教育。 如每天吃飯時幼兒會將米粒灑到桌子上、地上, 無意中浪費了糧食。 於是餐前與幼兒一起學習古詩《憫農》, 讓幼兒瞭解我們每天吃的米飯來之不易, 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 我們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勞動果實。 以後小朋友在吃飯時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 會情不自禁地說“粒粒皆辛苦”並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吃掉。

會情不自禁地說“粒粒皆辛苦”並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吃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