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克服恐懼,滿灌呢?還是脫敏呢?

兒子第一次進游泳池時那撕心裂肺的哭聲和伸出雙手求助的眼神, 我依舊記憶如新。 當時我忍痛讓他以這種狀態在水裡待了半個小時——支撐著我狠心度過這半個小時的信念就是:“他會適應的。 ”

但半小時後, 我後悔了:如果換成是我, 這樣子在水裡拼死掙扎, 真的就會適應嗎?

我迅速把兒子從游泳池裡撈了起來。 並在之後兩年裡, 再沒有主動要求兒子去過一次。 直到他自己提出。

作為心理諮詢師的我, 有兩種治療方法經常採用, 那就是滿灌療法和系統脫敏法。 這前半個小時就是滿灌療法。 事實證明,

Advertisiment
在治療我兒子對游泳的恐懼心理上, 這種療法不那麼好用。

滿灌療法:核心詞就是逼逼逼

這種療法就是逼迫孩子, 讓他充分暴露在自己所恐懼的環境中, 糾正對恐懼的錯誤認識, 以消除由這種刺激引發的習慣性焦慮或恐懼反應。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個社會不可能都像父母有那麼多耐心讓孩子慢慢嘗試, 他總會碰到不友善的人或者不得不做的事, 學會面對也是一項技能。 而且有時候逼一逼, 他也就做到了。

事實上, 我也發現有時確實是這樣。 兒子每次吃新的食物都很抗拒, 我“強迫”他吃過第一口之後, 他會說很好吃, 然後就喜歡上這種食物;去滑滑梯, 坐在最高處, 不敢下來, 可在我推了他一把讓他滑下去之後,

Advertisiment
就很高興地自己去滑第二次了……

孩子就是這樣, 因為認知和經驗的缺乏, 因為對自我認識不足, 無法精准地做出判斷, 需要一次“被經歷”來直面自己的恐懼, 驗證是否安全。

但在游泳這件事情上, 在他經歷了這麼一次撕心裂肺的恐懼後, 我最終沒有選擇滿灌療法, 而是選擇了另外一種。

系統脫敏法:鼓勵+耐心+等待

給他時間, 直到他自己提出要去嘗試, 就是我選的第二種方法: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的重點是循序漸進地接觸恐懼對象, 直到完全能夠接受, 包括:不斷地鼓勵他, 盡可能給他安全感;多給他機會嘗試;允許他退縮, 接受他的拒絕嘗試;等待著他做好準備願意再次嘗試。

兒子2年後克服恐懼, 開始了游泳的嘗試,

Advertisiment
就是我們“鼓勵+耐心+等待”的結果。

Step1: 兒子第一次游泳受驚嚇後, 整整一年沒有帶他去玩過水, 更別說帶他進入泳池。 我想給他一段時間, 讓他淡忘那次的恐懼。

Step2: 大概一年後, 在征得兒子的同意後, 我們帶他去了兒童水上樂園戲水。 水深只有0.8米, 他很輕易地就能從水裡站起來;加上他爸爸全程陪著他, 稍有危險, 立馬出手扶助他, 所以那次他玩得很放心。

後來他自己提出要去1.2米的水池試試, 我們依從了他。 不過他進入水池、發現腳不能踩到池底後, 立馬就要求出來了。

那次雖然待的時間很短, 但我已經看到, 他開始從第一次的恐懼中走出來。

Step3: 我們同時在自家充氣浴池裡放滿水讓他玩。 浴池裡放了許多洗澡玩具, 目的是將他的注意力從恐懼上轉移,

Advertisiment
逐步誘惑他放手, 用手和腳劃水。 漸漸地, 他不再害怕腳離開浴池底部, 開始嘗試漂浮, 玩得很開心。

Step4: 家裡的充氣池肯定玩得不盡興, 兒子終於提出了要去正規游泳池再嘗試一次。 剛進入泳池時, 他還是很緊張。 因為腳踩不到底, 又沒有人在旁邊扶, 他馬上就說要出來。 我鼓勵他, 讓他給我傳遞游泳池裡的球, 他一邊玩一邊適應, 慢慢放下了焦慮, 最後可以自己滿池蹦躂了。 回家後, 他開心和自豪地對家裡人說:我沒有掉水裡!

兒子, 其實媽媽知道你一直在驗證自己會不會掉水裡、會不會淹死。 但這不就是人的本能嗎?保護自己有什麼錯呢?我理解兒子, 我的感受跟他是相連的, 所以選擇不再逼迫他。

Advertisiment

其實兩種方法都是心理治療的經典療法, 不能說哪種方法絕對好, 哪種方法絕對適合你的孩子, 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 每次碰到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所以, 在面對孩子的恐懼時, 只有你自己擁有抉擇權。 只是你要記住, 這權力依賴的不是你作為家長、作為大人的權威, 而是你對孩子的認識, 對孩子心理的瞭解, 對孩子感受的深度。

相關用戶問答